颇具特色的是,我们往往是从童话中来了解人性的。其中蕴含着很多会引发我们虚荣心的危险例子。让我们回忆一个童话故事,在这个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虚荣心膨胀后是如何毁灭一个人的。这个故事就是汉斯·安徒生的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一个渔夫抓住了一条金鱼,但将它放生了。这条金鱼非常感激他,承诺帮渔夫实现一个愿望。于是渔夫的愿望得到了满足。然而,渔夫的妻子是一个贪得无厌、充满野心的人,她希望渔夫能向金鱼要求更多的回报,比如将她变成女公爵,然后变成女王,最后变成上帝!她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渔夫把她的愿望告诉金鱼,然而,金鱼被这样无礼的要求激怒了,永远地抛下了他们。
虚荣心和野心是无限的。在这个故事中,从这个虚荣心强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权力的需求是强烈的,以至于想要做上帝(这是一个最严重的例子),或者说,她的行为就好像仅仅次于上帝一样。或者,她所表现出的雄心,只有上帝才会具备。这种对上帝角色的憧憬,是一种虚荣心的极度膨胀,而这样的期望会超越他人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人都沉浸在心灵研究、招魂术、心灵感应等项目中。他们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并不满足,他们希望自己具备别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希望打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可以和死去的亡魂进行沟通。
假如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有很多人想拥有上帝般的权威。也有很多学校是以充当上帝为理想目标的。这在以前确实是宗教的一贯理想。这些行为的后果都是惨烈的。如今,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必定是理性的。然而,这些思想已经在人类文明中根深蒂固了。除了心理上的因素,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是从《圣经》中获得这些观念的。《圣经》中提到:上帝在制造人的过程中是根据自己心中的标准来进行的。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思想会在儿童心中留下多么大的消极影响。的确,当一个人的思想确立后,这部书确实很伟大,也值得拜读。然而,我们必须阻止儿童受到它的影响,至少不要让儿童全盘接受,这样,儿童还会对现有生活感到满足,而不是试图寻找超能力,并且想要控制同伴,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它就是上帝特意创造的一种形象!
神话乌托邦中的理想与这种充当上帝的欲求是紧密关联的,每个梦想在那儿都变成了现实。对于这样的神话图景,儿童却很少指望其都变成现实。但是,儿童不断表现出来的对魔力的兴趣若被我们注意到,那么,我们对“儿童是多么容易受诱惑”这一点就不能产生怀疑了,所以,他们极容易使自己沉溺于诸如此类的幻想之中。在有些人身上我们会发现,他们直到老态龙钟了,依旧痴心不改于用魔力影响他人这一观念,并且仍会达到一种非常强烈的程度。
大概在这一点上,这样的思想几乎是所有人都有的:在迷信的感受中,女人对男人产生的影响是具有魔力的。我们发现,许多男人的行为,与他们受到性伙伴魔力一般的影响几乎一样。我们就是被这种迷信,带回到较之于我们今天更加坚定地坚持这种信念的年代的。一个女人,在那些年代里,被人找个借口说成是巫婆或术士的危险随时都有,这是一种偏见,像噩梦一样笼罩着整个欧洲,欧洲数十年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都由它决定了。假若人们回忆起“上百万的人成了这种幻想的牺牲品”,那么,所谓的无害的错误就是人们不再能够简单地谈论的了,而必须把这种迷信的影响与宗教法庭的恐怖或世界大战进行比较。
在对充当上帝的追求的痕迹中,也可以发现通过对宗教满足的渴求的误用,来达到虚荣心的满足。我们必须要留意,对个体来说它可能是多么重要,这已经对个体造成了心灵的创伤,离群索居的他,从事于和上帝的个人对话!这是种把他自己和上帝想得特别亲近的个体,而由于礼拜者虔诚的祈祷和纯正的宗教仪式,故而上帝对礼拜者的幸福的亲自关心,也会是责无旁贷的。与真正的宗教的距离,这样的宗教欺骗通常离得很遥远,因此,纯粹的精神功能障碍是它给我们的印象。
我们曾经听到一个人说,他若想入睡,就只有做一些具体的祷告才行,原因是,一旦他未将这种祷告传达到天堂上,不幸即会降临到其他某些地方的人身上。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叙述作否定的推论,并做出解释,为的是理解这种脆弱的吹肥皂泡的整个过程。在这种例子里,或许会有这样的主张,“他会在我祈祷的情况下不受任何伤害”。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魔力的伟大感的方法即是如此: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通过这种微不足道的把戏,另一个人生活中的不幸,或许真的能因这个人而转向。超出人的限度之外的与此类似的活动,我们能在这样的宗教个体的白日梦中发现。空洞的姿态和勇敢的行为,是这些白日梦所揭示的,虽然事情的本质是其不能真正改变的,但在白日梦的想象中,却可以非常成功地妨碍个体与现实之间的接触。
金钱在我们的文明中,似乎是唯一具有魔力的事物。绝大多数人都会相信,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只要在你有了金钱的情况下,你都可以去做。所以,并不奇怪,他们的野心和虚荣心对金钱和财富是情有独钟的。如今,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无止境地对世界财富的追求。对我们而言,看起来这几乎是病态的。虚荣的又一种形式即是如此,它通过财富的不断积累而产生出某种类似于魔法的力量。这种人是极为富有的人,应该说,他已经是相当富有了,然而,不断地追求钱财仍是他继续做的,在“妄想症”开始出现在他身上时,他承认,“不错,你知道它(金钱)具有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引诱我的力量!”这一点,这个人能理解,不过,这一点却有许多人不敢理解。今天,权力与金钱和财富密切相连,它们彼此联姻,同时,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在我们的文明中看起来又是如此自然,以至于没有人会注意到,许多个体的虚荣心,是激发他们自己除了追求金钱而别无所求的力量。
最后,我们用另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我们先前已经讨论过的每一个方面,都会得到这个实例的证明,此外,虚荣心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另一现象,也是它会让我们了解的,即过失犯罪的情况。这是一个涉及姐弟俩的例子。姐姐以特别的才能而闻名,可弟弟的才能却不佳。弟弟最后放弃了比赛,因为其不再能够坚持竞争了。尽管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是每个人都企图扫清的,可他还是被推到了背景中。并且,沉重的负担加载在他身上,这等于承认他是无能的。人们自他童年早期开始,就已教会了他,他的姐姐总能轻而易举地克服对于生活的障碍,所以,只有微不足道的小事才适宜他做。如此,因为他姐姐拥有较好的地位,所以,他有着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一种缺陷,人们对此也是笃信不疑。
他就是承载着这样的沉重负担来到学校的。他是一个具有悲观倾向的儿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发现和承认他自己的无能”是他所发现的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的内心产生了不愿被迫去扮演愚蠢男孩的角色的愿望,他希望别人能像看待成人一样看待他。对于成人的社交活动,他14岁的时候便已经常常参加,然而,他总是有芒刺在背之感,这是他那深深的自卑感使然,这迫使他开始思考,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绅士角色”,他应该如何去扮演。
有一天,他走进了此后经常光顾的地方——妓院。慢慢地,他开始对妓女产生了兴趣,因而他不得不花钱。而与此同时,因为他有着强烈的扮演成人角色的欲望,所以不愿向他的父亲讨钱花,于是,偷他父亲的存款开始成了他在必要时的行为。对“偷窃会有痛苦”这一点,他根本没有任何其他感受,他已经把“某种方式的成人”当成了他自己,而这个成人就是他想象中的“他父亲的财务会计”。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在学校中的严重失败降临到他身上,他因此而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从来都不敢公开他无能的证据,即留级。此时,发生了下述事件:悔恨和良心的痛苦突然击中了他,他的学习也因这悲伤而被扰乱了。然而,他的情形因这种把戏而获得了改观。原因在于,现在,他若是失败了,对于外界来说,他将可以找到一个借口:他的悔恨深深地折磨着他,所以,在学习中,处在相似情形下的别人也会同他一样的失败。另外,他的学习也因注意力分散而受到了阻碍,因为他不得不去思考别的事情。他以这种方式度过了白天,而带着他已经试图学习的意识,在夜晚来临时睡去,即便他事实上是那种不肯在学习上花一点精力的人。这之后发生的事,也在他坚持他自己的角色时提供了帮助。
早上他被迫提早一小时起床。结果,他昏昏欲睡、有气无力,每天都是如此,并且全神贯注地学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对于他和他的姐姐竞争这一点,是人们自然不能要求的!此时,出错的并不是他的能力,而是随之而来的悲惨的现象,即他因悔恨和良心的痛苦而倍受煎熬。最后,他全面武装,在他的身上已经不会再发生什么了。如果他失败了,这里面也不会存在掩饰罪过的情形,“无能”也不会成为任何人对他的评价。如果他取得了成功,那么这就是无人能够否认他的能力的证据。
当我们目睹诸如此类的把戏时,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把戏是虚荣心所造成的。我们在这个例子里能够看到,如果要想避免“一种声称的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无能”,某个人甚至会有过失犯罪的危险。由于野心和虚荣心的作用,就产生了生活中的这种混乱和偏离的情况。一个人生活中所有的坦白直率、真正的愉快和真正的欢乐及幸福,都被它们剥夺了。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仅是一种愚蠢的错误导致了这一切!
(二)忌恨
忌恨,是一种有趣的性格特征,其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爱情关系中存在的忌恨并非忌恨的全部,在所有别的关系中可以发现的忌恨,也是它的一种延伸。所以我们发现,在童年期的在一种要超越别人的企图中,儿童的忌恨就会不断发展起来,而这些也是同样能发展起野心的儿童,同时,他们对世界的好战态度,也因这两种同时存在的性格特征而得到证实。野心的姐妹花——忌恨,来源于受忽视的感觉和受歧视的意识,这是一种可以终生维持的性格特征。
在儿童中间,当他的一个弟弟或妹妹又降生到人世时,毫无例外地,忌恨几乎都会在他们内心中产生出来,父母会更多地注意新出生的弟弟或妹妹,致使年长的儿童觉得自己仿佛是那被废黜的国王。忌恨的程度会在这些儿童身上表现得很强烈,在年幼的弟弟妹妹出生以前,他们曾经生活在父母之爱的呵护下。对于这种感受能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一个小女孩的事例就可以说明,她承认当她8岁的时候杀了3个人。
这个小女孩的进步非常迟缓,任何事情她都不做不了,因为她太虚弱了。结果,她发现在相对令人愉快的情形中也会有自己的身影。然而,在她6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妹妹的到来,在突然间,她这种愉快的情形发生了改变。随之发生改变的还有她的心灵,甚至于,她带着残忍的仇恨迫害她的妹妹。对于她的行为,她的父母很不理解,于是很严厉地对待她,并企图要她对她的每一个错误行为负责。
有一天,在流经这户人家的小河里,人们发现了一个小女孩的尸体。没过多久,又有一个小女孩被淹死了,最后,人们抓住了这个把第三个小孩扔进水里的人,她就是我们的病人。她并不否认她是凶手,于是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观察,而且最后,疗养院成了她长期居住的地方,在那里她要接受更多的教育。
忌恨,甚至更容易产生于有多个兄弟姐妹的情形下。众所周知,一个女孩的命运,在我们的文明中并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当她看见她降生于世的弟弟得到更热情的欢迎,有更多的照顾和关注围绕在他身旁,并得到各种各样好处的时候——这些好处是女孩不能享受到的,她就容易显得非常沮丧。
敌对,自然而然会因这样的关系而产生。但也有可能,一个姐姐会像母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她会把自己的爱表现出来,可是,在心理学上,与第一个事例相比,这种需要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一个姐姐倘若用母亲般的态度来对待弟弟妹妹,那么,她将重新获得一种为所欲为的权力地位,从这种危险的地位中,她能通过这种把戏而创造出一种有价值的技能。
通常情况下,家庭的忌恨导致了兄弟姐妹之间夸大了的竞争。当女孩感觉到被忽视,她就会促使自己拼命地去征服她的兄弟。最终,她会成功地超过她的兄弟,因为她更勤奋和努力,这其实也是非常常见的。但实际上,她得到了自然的帮助。在青春期,在心理和身体上,女孩的发展都快于男孩,即便在随后的几年中,这种差异会慢慢变得不明显,甚至消失。
忌恨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在不信任中、在潜伏于他人身边的准备中、在对同伴的批评性评估中,甚至在经常性地觉得受忽视的恐惧中,都能发现忌恨的影子。先前对社会生活的准备,决定着在这些忌恨表现中哪一种会突出显示出来。自我毁灭是忌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奋力完成某项工作的固执则是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性格特征还存在一些多变的形式,包括使他人扫兴、愚蠢的敌对情绪、限制他人的自由及随之而来的对他人的征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