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3008400000024

第24章 性格的科学(9)

即使是那些拥有最好的意愿的人,一旦处在商业的压力下,保护他们自己也会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有一个事实经常被我们所忽视,那就是在通常情况下,对他人的伤害就存在于这样的个人保护之中。我们之所以要让人们关注这些事实,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释:要在商业竞争的压力之下把社会感展示出来,是何等的困难。事实上,人类一定要找到某些解决办法,如此,每个个体都会更易于进行公共福利的合作,而非使其变得更为困难,就如同在今天常见的情形中看到的那样。其实,企图建立一个更好的秩序的念头在人的心灵中已自动地生成了,其目的是尽可能更好地对自身予以保护。为此,心理学一定要与之合作,并着手对这些变化进行了解。到最后,它既能了解商业关系,还能了解同时也在发挥作用的精神器官。唯有如此,对“个体和社会应该期待什么”这一点,我们才能有所领悟。

在家庭、学校和生活中,过失广为存在。在大多数团体中我们都能发现它。有时候,为同伴考虑是某些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但自己的显要位置却是他们一味地想要追求的。于是,惩罚并不会施加在自己身上。对鲁莽的人来说,通常其行为会以对他而言不愉快的方式而告终。有时候,这种惩罚要多年之后才会出现。“上帝的磨坊缓慢地碾着(The mill softhe Gogsgrind slowly)”,或许,这种惩罚来得很晚,那些从不试图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原因和结果的联系不甚了解的人,是难以理解先前的行为和相隔久远的惩罚的联系的。所以,他们还会发出“遭到了不应得到的不幸”的抱怨!他们所谓的邪恶的命运或许可以归因于以下的事实:对于同伴的肆无忌惮,他人已经不堪忍受,在一段时间后,他们个人善意的努力被放弃了,而且他们的同伴也被抛弃了。

即使一些明显的理由可以为过失犯罪行为开脱,但我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本质上来说,它们只能是恨世倾向的表现。比方说,一个超速驾驶的私人司机撞到了别人,在请求别人的原谅时,他会以赶赴一个重要的约会为由进行辩解。我们清楚地看到,他是在他人的幸福头上放置自己个人的小事的人,这样做,就等于轻视了他可能给别人带来的危险。他对待个人私事和社会公益之间的差异就向我们表明了他对社会的敌意。

非攻击性性格特征

可以说,非攻击性性格特征中,包含那些并不公开敌视人性、但却给人以敌意的离群索居印象的性格特征。看上去,它似乎是敌意倾向的转轨,对此,我们会产生一种精神的迂回的印象。在此,一些从不伤害任何人的个体站在我们面前,但却在生活与社会中尽量回避他人,为的是避免与所有人有任何接触,并因其离群索居,也无法与同伴进行合作。不过,在多数情况下,唯有在社会里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那些公开和社会交战的人一样,一个使自己离群索居的个体,也会被怀疑其怀有敌意。这种敌意,因一个巨大范围内的研究而为我们所揭示,同时,我们也将详细说明这方面的几个显著的表现形式。隐遁和羞怯,是我们必须考虑的第一个特征。

(一)隐遁

隐遁和离群索居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那些少言寡语或者根本不开口说话的人,将自身和社会相隔绝开来;不会正视同伴的眼睛,同伴说话也听而不闻,或不专心听别人说话。他们把某种冷漠表现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甚至是在最简单的社会关系中,这导致他们与同伴相分离。他们的冷漠生硬的态度,通过行为举止、做事方式、说话腔调、问候或拒绝问候他人的方式体现出来。看上去,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似乎都在他们自己和同伴之间制造着一种距离。

我们在所有这些离群索居的表现方式里发现了野心和虚荣心的暗流。这些人在使自身凌驾于他人之上时,总是试图借助于强调他们和社会之间的差异。他们获得的最多的就是想象性的荣誉。好战的敌意在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自我放逐的态度中表现得很明显。而更大的社会群体的特征,也可以是离群索居。众所周知,有些家庭整个与外界隔绝,将自己封闭起来,反对与外界进行接触。他们的敌意、想象及他们自以为比别人都更好更文雅的信念都是确定无疑的。阶级、教派、种族或民族的特征完全可能是离群索居,同时,它有时是一种体验——能得到特别说明的体验:当我们走在一个陌生的城镇里时,在家庭和居所的结构中,我们将会看到不同社会阶层是怎样使自身和他人隔绝起来的。

人们和民族、教派及阶级,可以因我们文化中一种根深蒂固的趋势而隔绝起来。由此可能产生的唯一后果就是日渐式微的传统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冲突。一些个体为了满足他们个人的虚荣心,会利用某种潜在的矛盾促使一个组织和另一个组织相互战斗,这是它很容易做到的。这样的阶级——或是这样一个个体,会觉得自己是相当优秀的,在评价他们自己的精神时也站在极高的位置上,同时极力展示他人的邪恶。其实,那些斗士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他们个人的虚荣心,所以才极力强调阶级和民族的差异。就像世界大战及其后果一样,不幸的事件倘若发生了,他们并不会遭受谴责,纵然是他们挑起了那些不幸的事件。这些惹是生非的人在体现自身的优势和独立意识时,会企图以他人为代价,是因为他们会受到自己不安全感的追逼。而他们自己令人遗憾的命运和他们自己狭隘的天地,就是离群索居。显而易见,他们在我们的文明或文化中是不会有太大的进步和发展的。

(二)焦虑

焦虑的色彩常存于厌世者的性格之中。焦虑这种性格特征相当广泛。从儿童早期开始,个体就会在它的陪伴下成长,直到晚年,他的生活因此而充满痛苦,他也因而不能联系所有的人,他建立和平生活的希望也一并被其摧毁了,或者说,他卓有成效地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希望被其摧毁了。恐惧在每个人的活动中都是无处不在的。外部世界,甚至是人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惧。

那些害怕社会的人,会竭力地躲避社会。而孤独或许是另一些人所害怕的。我们总能发现,在焦虑的人中,那些为人所熟知的个体大多会忽视同伴,而更多地考虑自己。若是有人对“他必须避免生活的所有障碍”予以假设,那么,焦虑将会随时跳出来为他提供增援。

一部分人在一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焦虑总是他们的第一反应,即便这件事情只是离开家门,或是与同伴分离、得到一份工作,甚至是坠入爱河。他们极少与生活及同伴之间产生联系,于是当每当境况一改变时害怕成了唯一伴随着他们的心理特征。

这一性格特征,明显地抑制了他们的人格发展和他们有助于世界福利的能力。颤抖和逃跑并非绝对必然的!如果一个人放慢了他的脚步,那么他只要以各种方式找到申辩和托词就可以了。恐惧的个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意识到“他的焦虑态度来自于新情况的出现”这一点。

人们总是在想着过去或死亡,这一发现是很有趣的。一种不太显著,所以也是深受喜爱的自我压迫的方式,就是回想过去。为逃避所有责任和义务而寻找借口的人所具有的一种性格,就是对死亡或疾病的恐惧。它们总是很夸张地强调“万物皆空,生命是短暂易逝的,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天堂和来世的慰藉有着极为类似的功效。对于把存在于来世作为真正的目标的个体而言,现世的生活完全是一种极端多余的奋斗、不具有任何价值。第一种类型的个体会竭力避免所有的测试,其原因在于,他们的野心抵制任何一项试验,他们不希望自己所真正追求的价值由此被揭露出来。对第二种类型的个体来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也是由于这同样的上帝,同样地努力超越别人的目标,同样夸张的野心而使他们不能适应生活。

我们发现,儿童一旦独处就会瑟瑟发抖,这是焦虑最早和较为原始的形式。他们的愿望是不会因有人来到他们的身边陪伴他们而得到满足的。对别人的这种陪伴,他们还有其他的企图。一个儿童如果被其母亲撇下独处,他在唤母亲回来时就会有明显的焦虑。这种姿态证明了一切都维持了原样。实际上,这个母亲在这儿与否并不重要。逼迫母亲服侍他,并支配母亲,是这个儿童更为关心的。这说明我们没有让儿童发展起任何独立的精神,而是通过对待他时的错误方法给了儿童机会,让他学会了强求他身边的人给他提供服务。

人们都很清楚儿童焦虑感的表现形式。在黑暗或夜晚的来临,促使其与环境或与所爱的人的联系变得更为困难时,儿童的这种焦虑感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说,由于夜晚而隔断的联系,由儿童焦虑的哭闹所弥补。如果有人匆匆地走过这个儿童的身边,那么通常就会发生我们上面描述过的一幕情景。他会提出让别人把灯打开、陪在他身边、与他一起玩耍等诸如此类的要求。他的焦虑会由于他人的遵从而烟消云散,不过,一旦他的优越感受到了威胁,焦虑不安立即会再度出现在他身上,并通过焦虑感来使其支配地位得到巩固。

相似的现象也同样存在于成人的生活中。有些个体并不愿意独自外出。在大街上,人们一眼就能认出他们,因为他们表现出焦虑的姿态及不安的四处张望的目光。他们之中有一些人不愿意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转移,而另一些人则像有敌人在追赶着他们一样,看上去仿佛是沿着街道飞奔的。有时候可以遇到这样一种类型的妇女——她们要求别人帮她们穿过街道,可这些人却绝不是体弱多病的残疾人!通常,她们都很健康,走起路来也相当轻快,然而,在微不足道的障碍出现在她们面前时,焦虑和恐惧将会充满她们的内心。有些情况下,只要她们一离开家门,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恐旷症,或者说是对空旷地带的恐惧感,是这种情形里比较有趣的一种。他们会产生一种成为某些敌意残害的牺牲品的感觉,且这种感觉一直在他们心中挥之不去。他们相信,一定存在某种东西可以使他们与其他人区分开来。这种态度的一种表现,就是害怕他们可能会跌倒(可在我们看来,这仅仅意味着他们感到自己处于很高的位置上)。在恐惧的病理性形式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对权力和优势目标的追求。对许多人而言,一种显而易见的迫使别人和他们接近的技巧就是焦虑,这种技巧也同时能使他们自己成为受害者。在这种境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别人离开了房间,他就会再次陷入焦虑不安之中。每个人都必须服从于病人的这种焦虑。所以,一个人的焦虑就通过这种方式在整个环境之上强加了一种法律。病人无须走到任何人身边,但所有人却必须来到他的身边。他成了皇帝,能统治所有人。

人若想消除其恐惧,只能通过联结个体和他人的纽带。只有那些意识到自己从属于人类情谊的个体,才能摆脱焦虑的困扰,走完人生的旅程。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一个来自于1918年革命时代(奥地利)的有趣的例子。越来越多的病人在那些日子里突然宣称,他们无法参加心理咨询。他们用带有以下意思的话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任何人都无法预料在大街上将遇见什么人;一个人倘若穿得比他人更好些,那么,会发生什么意外就更是他无法知道的了。

在那个时代,弥漫着相当严重的沮丧心理,但显而易见的是,只有一部分个体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什么只有这些人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这样做绝非出于偶然。他们从未与人有任何接触这一事实导致了他们的恐惧心理。所以,在非同一般的革命环境下,他们总会感觉“自己不够安全”,但是,另外一些人却并不会感到焦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且会如往常一样各行其是。

羞怯是焦虑的一种并不显著的温和形式。对于羞怯来说,我们对焦虑所说的一切同样适用于它。无论让儿童身处多么简单的关系中,他们总会因羞怯而避免任何接触,或刚刚建立接触,就把它们破坏掉。可能在建立新的接触中获得的任何欢乐,都被儿童的自卑感和要与他人不同的意识抑制了。

(三)懦弱

这样的一些人具有懦弱的性格:每当有任务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都会觉得特别困难,也没有信心去完成任何工作。通常情况下,这种性格特征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行动迟缓。所以,在其个体与其所接受的测试或任务之间存在的距离,不但不能很快地缩小,还极有可能保持不变。有一种人就属于此类,他们本应集中精力去解决生活中的特殊难题,可总是发现自己身在别处。这样的个体总是在突然之间才会发现,他们已选择的职业并不适合他们,或者,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找出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和借口来消除自己的逻辑感,其目的在于使从事这一职业最终成为不可能的。除了行动迟缓,我们还发现懦弱同时还表现在某种过分的谨慎和过多的准备种,或者把所有需要负责任的活动都取消,为的是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