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3008500000038

第38章 做学问的诀窍

一天晚上,在鸿胪寺官署,王阳明与陆澄两人相对而坐,进一步讨论做学问的功夫。

陆澄问道:“先生,弟子做学问时,心思很乱,不知从何入手。这时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达到先儒所说的‘何思何虑’的境界?”

王阳明说道:“一个人刚开始修身做学问,应灵活自然,不可偏执一端。初学时杂念很多,心猿意马,拴缚不定,这时候所想的,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所以暂且教他练习一下静坐,以便让那些乱七八糟的思想停息下来。”

王阳明看了陆澄一眼,心想现在的年轻人心情浮躁,不妨多敲打一下,便又说道:

“静坐到了一定程度,心神就会进入一个较为安定的境界。假如只是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一般,亦毫无用处。这时须教他观察并克制自己的念头。观察克制之功是随时可以做的,如同去除盗贼,必须有个坚决扫除肃清的决心。”

讲到此处,他觉得有些口渴,呷了口茶,接着道:“在闲暇无事的时候,静静地省察自己的思想,将好色、贪财、好名等过分的私心杂念一一追究搜寻出来,一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才是痛快之事。”

陆澄问道:“我也知道私心杂念应该去掉,但苦于无路可循,应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道:“这个嘛,就要经常像猫捕老鼠一般,聚精会神,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点私心杂念萌动,便马上将它摒弃,一定要斩钉截铁,不可姑息养奸,让它有喘息的机会,也不可让它继续藏在窝里,更不可放它逃脱出去。这样决绝的态度,才是真正用功,才能彻底扫除廓清一切不合理的私欲。”

六月的天气已渐入暑,这时虽已夜深,屋内的热气尚未完全消退,仍有一股闷热的感觉。

王阳明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看了看窗外,此时一轮弯月,正挂在树巅之上,淡淡的光辉洒向静寂的天地。

“原静,今晚月色不错,我们出去走走。”王阳明对陆澄说。

鸿胪寺官署内古柏参天,有许多大树,环境相当优美,在有月亮的晚上,万籁俱寂,则更有一番清幽宜人的景象。

两人走到一棵足有上百年历史的大樟树下,一阵凉风迎面拂来,陆澄顿觉心情为之豁然开朗。

王阳明与陆澄并肩慢慢走着,尽情地享受着这静谧的夜景,静默了好一会儿,王阳明才接着说道:“达到了无私可克、心中一片澄明的地步时,自然能体验到不加一毫主观愿望,而纯任天理自然流行的境界存在。”

停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道:“虽说这种境界,并非是初学者就能达到的,但初学者必须要有一个志向,经过一步一步的观察、克制自己的念头,即是要使此心平和中正,达到至诚的境地,全部身心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这也便是‘何思何虑’的境界了。”

所谓“何思何虑”的境界,就是有了一种定力,不再受到平常那些乱七八糟的思虑所干扰的清澈境界。在这种境界里,身心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思维运作从无序状态趋向高度的有序,自身智慧和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

儒家强调“格物致知”,此处的“知”,不是指普通的书本知识,而是指“良知”,即“不学而知者,良知也”。

所谓“不学而知”,并不是说不要学习后天的各种知识,就能明白事理,掌握规律;而是指要改变那种死死抱住书本知识,僵硬死板,不能发现“本心”智慧的思维习惯,达到一种虚灵自然、随感而应,自由高效的心灵境界。

但是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还是要在此心的观照上下功夫。在平常就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调整好心态,不该想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就不要去想,尽量将思想集中到令人喜悦、心情舒畅、安宁的感觉上去。

随时保持静谧、放松的心境很重要,正如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做学问就是要把平常散逸出去的心收回来,让心处于静如止水的状态,这时候的思维才是最有效的。就像一面镜子,如果老在晃动,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有静下来才能清晰地照出景象。

当然,心静下来只是做学问的一个开端,还要将其与读书学习结合起来,方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看书前,可以先调整一下行为,让身心处于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然后告诉自己:我的思想我做主,外界的各种事物都干扰不到我,不管听到什么声音或有什么刺激,都不理它。如此气定神闲,脑子里比较安静了,就开始看书。

如果中间有一些走神的话,也可以起身望望室外的花草树木等景物,做几次深呼吸,调节一下,然后再看。这样便可达到看书专注、有效且不易疲倦的效果。

这时,王阳明停住脚步,抬头凝视那树梢上的一轮弯月,深情地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日月、天地的运行,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效法、学习。如日月普照大地,就没有一个私心,不论什么地方,都不去分别,只是把光辉照射下来就是了。而我们做学问时,假如也能像日月一般,没有那些私欲,心也就不会乱了。”

这天晚上,经过王阳明的指点,陆澄对为学之道有了新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