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3008500000060

第60章 探寻心性的奥秘

此时夜已深,从窗户望出去,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天地间一片清寂。

赣州城内外,大部分的人早已睡着了,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刻,唯有提督官署的一间房子还亮着烛光。

众人皆静静地坐着,在体验一种超然的境界,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一时之间,屋里显得静极了。

梁日孚看着居中而坐的先生,王阳明的脸被烛光映照着,透露出一种异于常人的光华。

梁日孚,名焯,广东南海人。他拜王阳明为师的经历十分独特,堪称一段佳话。

前些日子,他中了进士,携家眷进京接受吏部考察,以便任命官职。在路过赣州时,由于王阳明的名气实在太大,他便泊舟靠岸,谒见王阳明。

两人相见的地方,亦在这间房子。

刚开始,王阳明与他谈论了自己悟到的学问。因为匆忙之中还要赶路,他听后觉得很平淡,没什么出奇的东西,一会儿就告别了。

回去后,梁日孚静下心来,回味王阳明对他说的内容,发现平淡中蕴含着与众不同的道理,欲罢不能,第二天又来谒见王阳明,继续讨论学问。这次到了太阳偏西,他才告辞离去。

第三天,梁日孚又来拜访,这次王阳明与他谈到太阳都下山了,他还舍不得离去。

第四天,梁日孚做出了一个令大家惊愕不已的决定:他干脆找了一家客栈住下,请求王阳明收他为弟子,学习这门学问。

这下同行诸人都傻眼了:这小子莫不是犯了什么病吧?要知道,这可是去京城“谒选”,吏部考核后,量才而用,就有官当了,那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事啊,怎么能说不去就不去了呢?

同船的人强迫他离开,北行赴京,但是尽管他们百般劝导,连王阳明亦劝他先去京师,其他事以后再说。梁日孚只是笑而不应,铁了心要在这里住下跟王阳明学习。

众人一片哗然,无不感到惊异万分。

就这样,王阳明又多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学生。

梁日孚在赣州住下不久,王阳明就因进剿横水、桶冈诸寇的战役,亲自督师外出,离开赣州足有两个月之久。

等到凯旋班师时,王阳明满以为梁日孚肯定已经离开北上了,没想到回来一看,梁日孚居然还在等他!

这种求学的诚心,令王阳明大受感动,称赞梁日孚出于流俗,乃孟子所谓“豪杰之士”者矣。后来梁日孚又在赣州住了三个月之久,弄懂了心学的精髓后,方辞师北行。这是后话,暂且不题。

这天晚上机会难得,梁日孚问道:“先儒认为,‘一草一木中皆含有至理,不可不明察’,这个看法对吗?”

王阳明抚须而答:“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对于我来说,则没有这种闲工夫。道无处不在,一草一木中自然也有道在,但却不可从一草一木中去寻理。

“你且先去在修心养性这方面下功夫,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本心’,穷尽了本性的奥秘,然后才能认识到天地万物的本质规律。”

梁日孚又问道:“如何在平常的各种事上做功夫呢?”

王阳明回答道:“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话亦可用在这里。我们之所以不能明见‘本心’,不能洞察一草一木中的至理,就是因为自己的心放逸了,被各种杂念蒙蔽了本来心性的灵光。而做学问,就是要把这种丢失的本心找回来。

“而要找回本心,则须变换自己的气质,磨去那些干扰自己的不良习气。因为有很多习气,平常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唯有碰到有关刺激时,它们方显现出来,所以要在事上做功夫,方能克去这些习气。

“程子云:‘与其非外而事内,不若内外两忘也。’这就要求我们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意境,不要过于强求一个目的性,心中对好的、坏的结果都同等看待,从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出发,而不是事事从自我利害关系出发,这样反而任何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始终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因为心之本体是至善的,也就是无形无相、无善无恶的。孔子曰‘勿意、必、固、我’,就是说不要固执己见,要有一个灵活自如的态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当作修心养性的障碍和包袱,要善于从多方位,从无分无别的角度来看待一些事情,这样才能让此心处于中和的状态。”

梁日孚听了,回想到自己以往做事时,经常有虎头蛇尾的现象,很难把一件事善始善终地做好,不由得悚然而感到警醒,因此而有所省悟。

王阳明端起茶来,喝了一口,然后说道:“要参透心性的奥秘,只在理论上懂得是不够的,唯有实际行去,在行动中真正地体验到那种境界,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