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3008500000061

第61章 最佳的心态是什么

在王阳明督师亲征,出入贼巢时,未有片刻安宁的时间与学生及朋友们讲学。

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薛侃、欧阳德、梁焯、何廷仁、黄弘纲、薛俊、杨骥等众多学生,尽管老师忙得不亦乐乎,没时间对他们传授学问,他们也舍不得离去,而是留居赣州,师兄弟间相互切磋,自觉修身治学。

等到王阳明平定三浰,回军九连山,休兵养息时,方才有时间专心与大家讲学。

此时,王阳明的地位与声望,与以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正德十三年六月,王阳明以破横水、平桶冈之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提督、巡抚南赣,荫子锦衣卫,世袭百户。

可以说,他既是朝廷大员,又是封疆大吏,还是统兵的武将。各种显赫的身份交集在一起,加上巨大的影响力,造成了讲学的盛况及独步天下的排场。

每当王阳明升堂讲学时,武将甲士手执兵器,肃穆庄严,环立四周。如此排场,是其他人讲学所不可比拟的。

而且,由于这位提督大人实在太牛了,一个书生模样的人,领着一群民兵,居然就把横行南赣数十年的盗贼们给灭了,在人们看来,有如此本领者,定非常人。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谁不想瞻仰一下这位传奇人物的风采?

更何况,听说这位名闻天下的提督大人和蔼可亲,特平易近人,不论贵贱老少,凡是来听讲学的一律欢迎。

所以,就连那些贩夫走卒,亦慕名不远千里而至,就是为了看看传说得神乎其神的王大人的庐山真面目,以做与人吹牛的本钱,及茶余饭后的谈资。

王阳明从小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兼有二三十年的修养磨炼,举手投足之间,皆有一种独特的儒雅风范。讲学时的表现与气度,自不会令那些好奇者失望。

他所讲的为心性之学,强调要通过调整内心,领悟本心与万物为一体的奥秘,所以,在讲学时,特别注重营造一种空灵静谧而又庄重肃穆的氛围。

他居于提督官署,清晨常于军营击鼓,然后升座开讲。

每到讲学的时候,环坐听讲者都有三五百人,后来的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了。

这天早上,又是预定的讲学日子。

晨曦还没出现,伴随着远处传来的寺院钟鸣之声,在一大群文官武将的簇拥下,王阳明身着长衫,衣冠整肃,面容冲澹,精神炯然,望之俨然如神,在众人瞩目之下,徐步登台。

步上讲台,王阳明首先向众人长作一揖,然后上坐。

此时,薄薄的雾霭尚未散尽,若有若无地弥漫在周围,如同那世事变幻、莫测高深的人生之路。

静默良久,王阳明方言道:“《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修身的功夫,只在于一个诚意。所谓修身,就是要在纯一无二的诚意中,体验、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处于一个适当的位置,常令清明澄澈、廓然大公,便是正心。此正如《中庸》上所说‘未发之中’的境界。

“正心之功,既不可滞于有,又不可堕于无。

“所谓正心,即是恢复其心之本体也;而修身,即是使心体的妙用显著并表现出来。

“心之本体无善无恶,这就是先儒所称的‘至善’,受到外物刺激后,动而后有不善的念头产生。平常所说的‘意’,即为其动也;而‘物’者,则为意之所在而产生的一件事物也。格物以诚意,简而言之,就是恢复本心那种不被任何事物扰动的状态而已。

“如果能做到没有想为善的念头,而自然地达到心体中正的状态,心体中正而没有任何不善的动念,这种境界就可称为‘至善’了。

“人之心体,正因为不能达到廓然大公的境界,而是随着自己的情感所发胡思乱想,因此就不能领悟‘道’之所在,不能达到‘中节之和’。”

能拥有廓然大公的胸怀,而能随物顺应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此番讲学,王阳明直揭《大学》本旨,指示入道之方在于以诚意为主,以恢复本心为要。

诚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许多人听了,均有“拨开云雾现日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