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3009400000024

第24章 诚律己身襟怀坦白(2)

光武帝一想:是啊,刚刚结束的那一场大动乱,不就是由于豪强大姓鱼肉百姓所致吗?难得董宣这么忠诚,应该留下来继续帮助我治理天下。况且,杀灭公孙家的族人,并非董宣的本意啊!于是,光武帝说:“赦免董宣的死罪,水丘岑等直接办案的人员,量刑不当,依原判执行。”

董宣一听,连连磕头说:“深谢陛下的恩典。但是,行政长官一事当前,要严律己过,切不可将责任推诿给下属。水丘岑是受罪臣指派办案的,他量刑畸重,杀人过多,罪臣不能诿罪于他,请杀罪臣,赦免水丘岑等属吏。”

董宣襟怀坦白,不诿己过的态度,使光武帝大为感动,于是最后决定:公孙丹父子死有余辜;水丘岑等量刑不当,事出有因,一律赦免;董宣一片忠诚之心,继续任用。查道采枣留钱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卢照龄

宋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名叫查道,是一个讲信用不自欺的人。

有一天他和仆人挑一些礼物到亲戚家去。因为忘记带午饭,半路上两人都很饿。仆人建议把送人的礼物拿一些来吃。查道说:“那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送人,便是别人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么可以偷吃呢?”因此两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走着走着,路旁现出一个枣园。一眼望去,只见枣树上挂满了枣子,已经熟透了,红红的,十分招人喜爱。查道和仆人本来就饿得难以支撑,又见这样好的枣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人拿些枣子来吃。

吃完后,查道拿出钱来,挂在树上,仆人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仆人说:“枣园主人既然不在,我们何必认真呢?”查道非常严肃地说:“信用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无论枣园主人是不是在此,我们吃了人家的枣子,当然应当给钱。”于是主仆两人把钱挂在树上,然后继续赶路了。

林积留字还珠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

林积是宋朝时一位读书人。有一次,他到京城去上学,路过蔡州,天气已晚,便住在客店里。躺在床上,他觉得有什么东西垫在床铺下,他起床揭开席子一看,原来是一个布袋子,把袋子打开,他一下惊呆了,原来里面有几百粒闪闪发光的珍珠,想必是过路人丢失的。

第二天他急于赶路,便在墙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月×日,剑浦林积曾住此处。”写好字后,他又把捡到珍珠的事和自己在京城的地址向店主一一做了说明。

不久,那个丢失珍珠的人赶回客店,看到墙上林积的题字,店主人又告诉他林积留下的地址,才知道有人捡到他丢失的珍珠并好心招领。于是,急忙赶往京城。

那人到了京城,按林积留下的地址果然找到了林积。林积对他说:“珠子都在,你到官府里递个文书,说明丢失珍珠的数量,我把珠子全都还你。”

那人按林积的话办了。林积来到官府,当着府尹的面,把珍珠全部还给了那人。府尹建议两人平分,丢珍珠的人也很同意。林积坚决不肯接受,说:“我若是想要它,这些珍珠从拣到那天起,就全部归我了。”林积说什么也不要,丢珠子的人只好表示万分感谢,这才把事情了结下来。后来,林积还珠的故事传开了,人们都赞扬林积的好品德。

周纯宁可充军也不说谎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

周纯(约1080—1129)是宋徽宗时的著名画家。他不畏权贵,诚实为画,招致充军。

一次,开封府尹盛章办了一桌酒席,约他前来作画。因周纯当过和尚,尹盛章说:“大师善于丹青,我慕名已久,今把大师请来,请为我作幅画吧。”周纯见人办席招待,便说:“承蒙大人如此厚爱,怎敢不从命?请出个题吧。”

尹盛章沉吟一会儿,说:“我有两句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咏的是梅,就请用这两句诗的意境,画幅梅花图吧。”

周纯一愣:这两句不是王安石的诗么?尹盛章怎么说是自己的呢?于是他便气呼呼地说:“这两句不明明是荆公的诗么?怎么成了你的新作呢?你要我作画,就请你自己写首吧。”尹盛章万万没有想到周纯竟敢当面揭露他,脸都气青了。

事后,好心的朋友劝周纯说:“他是大官有权有势,你怎么能拧过他呢?他说是他写的就算他的吧,不必要和他认真,你给他画了就算了。不然,你可吃不消呀!”周纯感谢朋友的关心,说:“事实总是事实,怎么能歪曲呢?不管尹盛章的权势有多大,我宁可充军,也不违心地说瞎话!”

朋友只好叹息着走了。后来,尹盛章为了报复周纯,果然找了一个借口把周纯充军到惠州去了。周纯坦然处之,毫不后悔。

诸葛亮诚请降职

非直谅多闻之人,不能得直谅多闻之友。

——申居郧

三国时,蜀军中有个参军叫马谡,喜欢自吹自擂。刘备在临终前曾对承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是,诸葛亮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还认为马谡不仅擅长辞令,而且还很有才气,常与他海阔天空地彻夜长谈。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挥师北伐曹魏,向祁山进军。蜀军军容整齐,赏罚严肃且号令分明。天水、南安、定安三个郡县相继叛魏,响应蜀军,使关中引起巨大震动。

为此,魏明帝曹寄睿又坐镇长安,派部将张邰率5000人马救天水、抗蜀军,并派曹植驻扎郿城,随时准备会师。诸葛亮闻讯后,料定张邰必定要抢夺街亭这个交通要道。于是,诸葛亮问:“谁敢领兵去守街亭?”“末将愿往!”马谡盛气凌人,当下即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命他为先锋,拨25000精兵归他统帅,又派了王平作为他的辅佐,共守街亭。临行前,诸葛亮一再嘱咐马谡,要他提高警惕。同时还建议:最好多架些栅栏,多设置些障碍,只要牢牢地守住就行了。

到了街亭,马谡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王平主张在马路总口下寨。马谡却自以为是,不听王平劝阻,执意要把蜀军分兵两路,在山上安营扎寨。结果,魏军来到马谡守军的山下,切断水源,阻绝所有下山的道路,接着又命弓箭手向山上放箭,蜀军无法冲下山来,都惊慌起来,纷纷丢掉武器,四下逃窜,致使街亭失守。刚刚夺取的天水、南安、定安三郡全部丢失,重归曹魏。诸葛亮北伐,第一次进攻祁山宣告失败。

回到汉中,诸葛亮见到逃回的马谡,心中后悔不已,连声叹道:“都怪我固执己见,当初不听先主的劝告,才至于此,这完全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他立即传令,将违反军令、严重失职的马谡斩首。接着,又向后主刘禅上书道:“丢失街亭,虽然马谡有责任,但实属卑职用人不当造成的。为此,臣请求给自己贬职三级。”居功不傲、严而律己的马援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

马援,字文渊,是东汉初期的名将。最初他依附于陇西的隗嚣,后归顺刘秀,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不久调任陇西太守,平息了羌人的入侵。南征北战,屡建战功。被授予“伏波将军”。

马援居功不傲,谦虚谨慎,传为佳话。

一次,马援打了胜仗,率军胜利凯旋,将要进城,许多老朋友前来欢迎慰劳他。欢迎人群中,有一位素有谋略才能而名闻朝野的人,名叫孟冀。马援一见,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便对孟冀说:

“你是一个很富有谋略的名臣,我本期望听听您的金玉良言,指出我的努力方向,您怎么反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起客套话来呢?从前的伏波将军路博德设置七个郡,才加封了几百户。现在我功劳微薄,却享受三千户赋税的领地,实在深感惭愧。这样功小赏大,我真担心用什么行动来报偿!您该用什么谋略来帮助我呢?”

孟冀摇了摇头,说;“我还没考虑到呢。”

马援见此情景,接着说:“如今匈奴、乌桓还在扰乱北方,我打算主动请求出征。困难当前,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草裹着尸体回来埋葬罢了,怎么能安然地在家里等着寿终正寝呢?”

马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已是62岁高龄的人,仍率兵征战在沙场,最后因病死于疆场。孟冀赞叹他时说:“真是一心建功立业的男子汉。”

马援不仅严于律己,也严于告诫自己的亲属。

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常喜欢在别人背后议论人家的过失。他很生气,立即写信告诫他们。信中说:“我希望你听到人家的过失,能像听到你们父母的名字那样严肃对待。耳朵可以去听,但嘴巴不可以去乱说。好议论别人的长短,拨弄是非,是最可恶的行为,我很讨厌它。我宁愿去死,也不愿听到子孙有这种可恶的行为。我之所以这样叮嘱你们,就像母亲叮嘱一个将要出嫁的闺女一样,目的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的告诫。”

后来,他的两个侄儿果然没有辜负他的告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成为了被人们称赞的好后生。唐太宗诚下“罪己诏”

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李世民随父李渊起兵灭隋,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让位,称太祖,李世民继皇位,称为唐太宗。

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精于用人,而且他能比较自觉地以国家法律约束自己,一旦发觉自己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还能认真进行检讨。

一次,有个叫党仁弘的大将,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上百万的钱财。这件事被人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他依法判成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器重党仁弘,认为他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舍不得杀他。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取消了大理寺的判决,改成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于是他把大臣召到金殿上,心情沉痛地向大家检讨说:“法律是皇帝按照上天的旨意批准制定的,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因为私念,不守法律,失信于民。我因私念袒护党仁弘,赦免了他的死罪,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有些大臣正想宽慰唐太宗几句,但唐太宗说完以后却当场宣布,为了这件事,他将亲自到京城的南郊去,住草房,吃素食,向上天谢罪三日。

这一下,满朝的大臣都吃惊了,感到唐太宗为这点事,竟然要这样做,太过分了,于是便纷纷跪下劝阻。丞相房玄龄对唐太宗说:“皇帝是一国之主,生杀大权是皇帝掌握的,陛下何必把这件事看得这样重,内疚自贬到这种程度呢?”

唐太宗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劝说、宽慰而原谅自己。他自责地说:“正因为皇帝是掌握生杀大权的,才更应该慎重认真,严格地按照国家法律办事呀。而我却没有听从大理寺依法判决的正确意见,反而不顾法律,一意孤行,这怎么能原谅自己呢?”

天快黑了,唐太宗见大家一直跪在地上阻拦,硬是不让他去郊外,便感慨万分地说:“你们不要跪在地上了,快起来吧。我决定暂时不到郊外向上天谢罪了。但是,一定要下诏书,把自己的罪过公布于天下!”说着就毅然拿起笔来,写了一道“罪己诏”。唐太宗在“罪己诏”中检查说:“我在处理党仁弘之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赏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唐太宗向大臣们宣读之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己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张说不做假证开心见诚,无所隐伏。

——《后汉书·马援列传》

张说,唐代人,武则天称帝后,他是宰相魏元忠部下的官员。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不替权奸作伪证陷害忠良的行为,表现出高尚的品格。

公元690年,武则天即位以后,最宠幸“两张”即张昌宗和张易之。这两个人十分奸佞,权势很大,满朝文武都怕他们三分。可是宰相魏元忠却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魏元忠还在洛州当刺史的时候,张易之的一个仆人仗势欺人,残害百姓,洛阳官员因他是张易之的人,谁也不敢处置他。魏元忠知道了此事,就把他抓起来打死了。张易之怀恨在心。魏元忠当了宰相以后,武则天想把张易之的弟弟张昌期任命为长史,一些大臣为了迎合武则天,都称赞张昌期能干。魏元忠却说张昌期不适合当此重任,武则天因此就没有提拔张昌期。

因此,张昌宗、张易之把魏元忠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想把他除掉。他们就在太后面前诬告魏元忠,说魏元忠曾经在背后说:“太后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武则天一听大怒,就把巍元忠抓起来,打进了监牢,还要亲自审讯他,并且要张昌宗、张易之当面对证。

张昌宗怕此事败露,又想出一个毒计,想找一个假证人陷害魏元忠。他们想来想去,最后物色到魏元忠部下的官员张说。他们派人把张说找来,逼迫他答应此事,并答应他事成之后,不仅给他重赏,还要提拔他。张说明知魏元忠冤枉,但是又害怕他们的权势,虽然答应了,但思想斗争得很厉害,他知道这将关系到他个人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