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3009400000025

第25章 诚律己身襟怀坦白(3)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召集文武官员、太子和宰相,要张昌宗和魏元忠当面对质。魏元忠没有此事,坚决不承认,二人争论起来,半天没有结果。于是张昌宗就对武则天说:“魏元忠部下的张说就听到过这些话,可以把他找来作证。”武则天立刻传令让张说进宫。官员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听说张说要上朝作证,大家都非常担忧。一个叫宋璟的官员见到张说,对他说:“此事关系甚大,千万不要附和奸臣,陷害好人啊!一定要说真话,即使得罪了太后,被流放,脸上也光彩。一个人的名誉是最可贵的。”还有一个叫刘知几的史官也提醒张说道:“不要玷污你的清白,不要连累后代子孙呵!”

张说听了大家的一番话,心里拿定了主意,胆气也壮了起来。他神情严肃不慌不忙地上了朝堂。

武则天问他说:“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

张昌宗在旁边威胁张说说:“不要害怕,赶快大胆作证!”张说一见这种情景,就势向武则天说道:“陛下请看,在陛下面前,他还敢这样胁迫我,可以想见他在宫外是怎样霸道了。我不能不说实话了,我确实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是张昌宗逼迫我来做假证人的。”

张昌宗一见张说变了卦,气急败坏地叫了起来:“好你个张说小子,你是魏元忠的同谋犯。”

武则天是个聪明的人,听了张说的话,明知魏元忠的确冤枉,但她又不愿让张昌宗他们下不了台,就斥责张说说:“你真是反复无常的人。”并下令把张说也抓起来。

事后,武则天又多次派人审讯张说,可是张说已经横下一条心,坚决不作伪证。武则天虽然没有抓住魏元忠谋反的证据,但还是撤了他的职务,又把张说判了流放罪。不久,宰相张柬之和一官员趁武则天病重,夺了禁卫军兵权,把张昌宗和张易之等都抓了起来,把武则天也赶下了台。

吴隐之饮泉自誓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晁说之

吴隐之,字处默,东晋时鄄城人。隆安年间,吴隐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龙骧将军、假节,兼平越中郎将。

当时的广州地区已开发得比较快,又是个群山接连大海,奇珍异宝出产丰富的地方。据说一小箱子的珍宝就可以供几代人的花费。虽然那里常有瘴气传染病,使人们对此很恐惧。然而,任广州刺史又是个引人注目的肥缺。头几年,先后的几位刺史大都贪污受贿,到卸任时都满载而归。

东晋朝廷想要革除广州的这些政弊。决定任命吴隐之任刺史。

吴隐之赴任途中,一天到了广州城北的石门。当地有条北流叫做“贪泉”。据说,这贪泉的水是喝不得的,只要一沾嘴唇,就会在心里萌生无底的贪欲。有的还说,前某任刺史,多年廉洁自爱,只因误喝了“贪泉”水,结果犯了贪污罪。

对这些议论,吴隐之不置评论。他带着妻子和随从来到泉边,径直俯身从泉中舀了一杯水,当众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泉,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说,古人称这水叫贪泉,喝一口会有想得千金的欲望,然而,如让伯夷叔齐来喝了,他们的节操是始终不会变的。

果然,吴隐之说到办到。到任后,对自己及家属督责更严。他的生活很简朴,只有青菜或干鱼下饭,同时经常教育他的亲属和部下,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占用公家一点便宜。他除了维持简单生活而外,一切收入都缴给公库,对政务则是不辞辛苦,昼夜操劳,严明法纪。

吴隐之为官几年,广州地区繁荣昌盛,民众康乐。百姓们称他是一心为国为民的“清官”。他卸任北归时,除了带来的简易行装外,几乎没有什么添置。

他的妻子买了一斤沉香,打算回去后换点钱贴补生活,被吴隐之发现了,他问明情况,将沉香投入江中。

吴隐之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扬。许衡不动无主黄梨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王符

许衡是由宋朝进入元朝的,在元世祖时先任国子祭酒、议事中书省,后拜为中书左丞。

还是宋元交替时夏季的一天,许衡同几个旅伴一起赶路。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照得眼前白花花的,往四周一望,看不到一棵树可以遮阴。他们已经整整一个上午没见到一个人影,没见到一口水井了。几个人,从头到脚都像是水洗的一样,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嗓子都像要冒烟一样。

“哎呀,怎么连一点儿水的影子也见不到啊?”一个人说。

“是啊,这时候如果能喝到一杯茶,花多少银子我都舍得。”另一个人说。

许衡边喘着粗气边说:“这一带,前不久刚刚打完一场大仗,几十里不闻鸡鸣犬吠,百姓不知都逃到哪里去了……”他说不下去了,觉得嗓子冒火,呼出的气都热乎乎的。

又走一阵,一个人耐不得寂寞,说:“你们听说过吗?当年汉末的时候,曹操带领数万大军顶着烈日行军,军士们一个个唇焦口燥。忽然,曹操扬鞭指着前面说:‘你们看,前面乃是黑压压乌森森一片梅林。’说得众军士口内生津。”另一人接过话头:“真有那么一片梅林就好了——”他说着往前面一指,忽然,他的手停在空中不动了,话也不说了,因为他看见远处隐隐有树影。

别人也看见了,众人加快脚步奔去。

嘿,真的是一棵树,比梅树还好,是一棵梨树。树身高大,枝叶茂密,树下浓阴一片。最引人的还是那缀满树枝的颗颗黄梨。

众人跑到树下,顾不得乘凉,纷纷摘梨,摘下来急忙往嘴里送,一时谁也顾不得说话。

吃得差不多了,众人才注意到,许衡在一处阴凉地坐着,树上的梨,他竟碰也没碰。

“为什么愣着?”有人拍拍许衡的肩膀,“摘梨啊,还等着别人送吗?”

许衡轻轻摇头,只是撩着衣襟扇凉。

“怕是累得动不了吧?给!”有人说着将梨递给许衡。许衡没接,转过头皱皱眉。

那人举着梨说:“吃吧,是好梨,又甜又脆,吃几个解解暑气。”

“这梨怎么能吃呢?”许衡说。

“这梨怎么不能吃?”好几个人同声说,眼睛打量手里的梨。

“我不是说梨。”许衡说。

“那——”

“我是说,梨的主人不在,我要买梨来吃,钱都无处付给。不付钱吃人家的梨,那不就同偷吃一样了吗?”

听许衡这么—说,有人笑了:“咳,这是大战场之内,连个人影都不见,还有什么梨主啊?你不吃,这些梨也许白白烂掉呢!”

许衡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即使梨没有主,我自己可有心。宁可梨烂掉,自己不能欺心。”

又一个人说:“吃几个梨,又算得了什么大事,何必如此认真?”许衡说:“事无论大小,都有是非曲直,怎么能因为事小就不诚实呢?小事不诚实,大事怎么能诚实呢?”

别人都不说什么了,也没人再劝许衡吃梨,都自己找阴凉地方坐下或躺下。有的人还把手里的梨偷偷地丢到草丛中了。

休息一气,众人觉得不像刚才那样焦热干渴了,就站起身来继续赶路。

有人因为刚才摘梨、吃梨,看着许衡,有点觉得理亏,就自我解嘲似的说:“刚才的事,幸亏没有谁看见。”

许衡笑一笑,心里说:“有人看见,还用得着诚实吗?”

许衡的行为告诉人们,诚实,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该做的,没人看见也要做;不该做的,没人看见也不做,人前人后一个样,这才是真正的诚信。

周处诚而改过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

周处,字子隐,宜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以南)人。

周处少年丧父,不满20岁时,其体力就超过常人,喜好跑马打猎,不拘小节,随心所欲,而且放荡不羁。所以乡里人都十分厌恶他,把他看成是一大祸患。

当时,阳羡一带连年遭水灾,据说是因为河里有一条蛟龙在那里兴风作浪,致使水患不断;在阳羡南山上又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下山为害人和牲畜。

这样,乡里人就把河里的水患、山上的虎患和人间的周处称作当地的三大祸患。大家编成一首民间的歌谣:“河里有水患,山上有虎患,周处在人间,凑成三大患;三患不消除,百姓咋安然?”

周处知道了人们对他这种怨恨和讨厌以后,立下了发愤改过的决心。但是,他又怕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信任,于是去向乡里的尊长请教。尊长便对他说:

“乡里的人们把你和南山上的猛虎、长桥下的蛟龙称为三害,你如果能除去这三害,那就是为大家做了件大好事,到时人们怎么能不信任你呢?”

周处听了尊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想,既然自己被人们深恶痛绝,自己就应当以实际行动为民除害,以取得人们的信任。于是,周处带上刀箭进山去把猛虎射死了。接着,他又投入水中与那蛟龙搏斗。周处和蛟龙搏斗在一起,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又浮上来,一起一伏地在水里游了几十里,经过三天三夜,周处终于把蛟龙杀死了。可是,人们不见周处返回,以为他也死了,大家非常高兴地互相庆贺。有人还说,三害皆除,大家可以安居乐业了。

周处回到家乡,听说乡里人不仅欢庆猛虎、蛟龙被除,同时也欢庆他一同死去了,才知道自己过去的作为,使乡里人憎恨到多么严重的程度。于是,周处带着无限愧疚的心情,到吴兴郡去找当时很有名望的陆机、陆云二人指教。

周处把自己如何斩杀虎蛟的经过及人们欢庆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陆云。尔后,他十分痛切地说:

“阳羡的三害我已除去了两害,可乡里人还在庆幸我的死去,心里很是难过。”接着又说:“我一心想改正以前的错误,可白白耽误了这么多年,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陆云说:“乡里人憎恨的是你过去的行为。现在你虽然把猛虎、蛟龙这两害除掉了,但人们还希望你把过去的错误也彻底除掉啊!三害全除,这才是皆大欢喜呢!”

陆云见周处有所领悟,但脸上仍有难色,就又热情地鼓励他:“古人重视朝闻夕改,‘知过之谓智,改过之谓勇’,你既然有斩蛟杀虎的勇气,又何愁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改过自新呢?”

周处回到家乡以后,发愤上进,好学不倦,讲究节操,举止言行都做到忠信克己。一年后,他终于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州府也见他是个有志有勇的人物而争着聘用他。

周处受聘后,先后在东吴时任东观左丞、无难督办职,在晋朝时任过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御史中丞等职。后来还驰骋沙场,成为了英勇善战的将领。

周处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能从善如流,真诚改过,终于成为新人的精神为后人传为佳话。

戚景通严律己过

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

——魄征

戚景通是明朝的一名武将,诚实而且廉洁,办事雷厉风行,很得人们的称赞。一次,他推荐一名武士担任官职,事后,这位武士带着100两银子,向他表示谢意,他非常生气,说:“我是为国家推荐贤才,没想到你拿银子相谢,这可是俗人的举动,难道我看错了人不成?”那武士十分惭愧。

朝廷信任戚景通,派他担任“江南运粮把总”,负责监督江南各地的运河口岸,将国家征收到的税粮装船,然后运向北京国库“太仓”。一天,一位官员带上一包银子到戚将军府上,说:“把总,这是您应得的‘羡余’,请清点查收!”

原来,当时有这样的规定:官府在征收税粮时,还要征收一种附加税,来支付运粮时的劳务费用,叫“加耗”;加耗如果用不完,可以分给各级官吏作补助费,叫“羡余”。

戚景通拒绝收这笔羡余,说:“我是朝廷任命的江南运粮把总,收‘羡余’就容易发展成侵吞公粮公款!这钱我不能收!”

当一批税粮已经装船待运的时候,有一名属员来报告:“这批税粮的总数,和账簿上的数目对不上,怎么办?”戚景通很着急,问:“总数差多少?”属员说:“粮食已经装船,打上封条了,具体数目说不清。”

戚景通说:“打上封条就不好卸下来重新计算了,但是这件事一定要查清。”他想了想,告诉属员:“你带上账本,随船去北京,卸货进国库前,再作一次核对。”属员说:“把总,那可不好,那不就在上司面前暴露我们的过失了吗?”

戚景通说:“我自任职以来,一心一意为国家做事,从来不敢推诿自己的过失。现在真的出事了,我宁可随时接受处分,也不能欺骗别人,欺骗自己!”

一直在旁商议事情的张千户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把总,让我带上几百两银子,随船去京,卸粮时,发现税粮短缺多少,立即用银子交齐,就可以不承担责任了。”

戚景通笑了笑,说:“我为了诚实对待公家,不惜承认自己的过失,接受处分,怎么可以用这种方法文过饰非欺骗他人呢?”

满载税粮的船队,从江南起航了,几个月后,在北京卸货运入国库时,对着账簿核对,果然发现有短缺,戚景通受到了降职处分。后来弄清了原因,不是他的责任,又官复原职。戚景通虽然一时受了委屈,但他襟怀坦白,严律己过的精神,一直受人称赞,并且熏陶了他的儿子戚继光。张纲磊落讲真情为国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

——李延寿

明朝成化年间,广东肇庆地区的地方官员张纲犯了错误,被布政使(省行政长官)陈士贤罢了官,遣回原籍务农。一天,他又被官府传了回去。

讯问他的人,一个是刑部员外郎李行,一个是巡按御史徐同爱。他们问:“陈士贤现在拘留候审了,他私开国库的事你知道不知道?”

张纲听了,十分奇怪,连忙说:“陈大人开国库是赈济灾民。不久前,岭南暴雨成灾,江河横溢,老百姓死的死,伤的伤,幸存的人饥寒交迫,陈大人开仓赈灾是救民爱民之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