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3009400000004

第4章 诚实待人童叟无欺(4)

王义昏昏沉沉,滴水不沾。李勉既要买药,又要煎药,忙得不可开交,没空看书,可他毫无怨言。会试的时间快到了,可王义的病情不但不见好,反而愈来愈重。他含着眼泪对李勉说:“贤弟,我已经快不行了,我的病拖累了你,耽误了你读书,实在对不起!”

李勉安慰他说:“贤兄,你好好休息,小弟照顾你是应该的。至于会试,今年不行,以后再考也不迟!”

王义听到李勉说出肺腑之言,就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说:“贤弟,我有一事想求你,我的包袱里有100两银子,如果我不行了,你就用它买副棺材,请人把我埋了,剩下的钱,就送给你用吧。”

李勉听到王义说这些话,心里很难过。他噙着眼泪说:“王兄,你放心,我会想办法通知你弟弟的……”

第三天,王义死了。李勉买了一副棺材,请了几个脚夫,把王义埋了。在王义的坟上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王义的名字、籍贯和死亡的时间。

办完丧事,离会试还有3天。这几天,李勉累极了,他稍微休息了一下,便克服疲劳,坚持考完了会试。结果,皇榜一公布,李勉榜上有名,当上了县令。

他虽然当上了官,但王义的事,他始终没有忘记。他几次给王义的弟弟写信,但都没有回音。

转眼10年过去了,李勉已入朝做官。有一天,忽听家人传报,有一个姓王的汉子要找他。他立刻召见了那位汉子,一问,原来是王义的弟弟。李勉既高兴,又伤心,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王义弟弟说:“恩人,你的信我都收到了,因家乡发大水,几次搬家,一直到今天才来找你,实在很抱歉……”

李勉把当时他哥哥怎样得病,怎样埋葬,一一向王义的弟弟讲了。最后说:“你哥哥的银子,用去20两,剩下80两,我放在棺材里。现在你来了,我交还给你。”

接着,李勉带着他到城外荒地王义的坟墓前,叫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把那80两银子,原封不动还给了王义的弟弟。王义弟弟流着眼泪接过银子,说:“大哥,听说你当时也很穷,为什么你不用这些银子呢?”

李勉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是绝对不要的!”

冯梦龙、袁韫玉以诚相待

人是为了相信某种信念,并不是为争吵或讨论琐事而活着的。

——卡莱尔

明末的冯梦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所编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世称“三言”,对后来的短篇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他的生活却很穷困。而剧作家袁韫玉家庭经济很富裕,二人以诚相待,传为佳话。

一天,袁韫玉带着自己的新剧作《西楼记》来到冯梦龙家以求讨教。冯梦龙接过《西楼记》书稿浏览了一遍后,便把剧本放在了案头上,既没谈意见,也没把剧本还给袁韫玉。袁韫玉见此,没有搅扰他便离开了冯家,冯梦龙待袁韫玉走后,便执笔按自己刚才的构思为《西楼记》补写了一场《错梦》。袁韫玉看到冯梦龙家境十分困难,回到家就叫家人准备了一百两黄金,二次来到冯家。

两人见了面,冯梦龙高兴地对袁韫玉说:“你的大作《西楼记》词曲皆佳,只是尚欠完整。我不揣冒昧,已经为你补写了一场,请过目。”袁韫玉很激动地对冯梦龙说:“老兄生活这样清贫,还是终日挥笔不停,真叫人钦佩。奉上百金,聊表心意。”此时,二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久久地握着双手。

袁韫玉的《西楼记》有了冯梦龙增写的《错梦》,犹如锦上添花,冯梦龙有了袁韫玉的慷慨资助,真是雪中送炭,使他在一段时间内更能专心地进行文学创作。

陆元方卖房不掩短

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唐朝有一个名叫陆元方的人,他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城外有一所有名的宅院——锦绣园。宅内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既雅致又幽静,是个难得的好居处。不料后来陆家家道中落,生活入不敷出,于是,陆元方和两个侄子陆寅、陆卯商量,决定卖掉锦绣园。

陆元方要卖锦绣园的消息不胫而走,两个商人立即找上门来。陆元方直言不讳地说出卖房的理由,两个商人担心他会开出天价,谁知陆元方说:“宅院是我和兄长一手建造的,打算世代居住而非卖品。我无意靠它大赚一笔,就按当时成本折七成计算,纹银六千两吧。”两人一听,大喜过望,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下买卖成交,商人生怕陆元方反悔,急忙掏出50两银子作为定金,塞到陆元方手中。双方约定三日后正式交易。

两个商人走后,陆元方独自一人漫步在庭院内。他看着院内草木荫荫,流水潺潺,不禁长叹一声。这时,陆寅、陆卯急匆匆地赶来,带来一个消息:太守请陆元方府上一聚。

陆元方狐疑地来到太守府,不知是福是祸。太守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意图:太守夫人身体不佳,想找个清静幽雅的地方休养,找遍洛阳城外所有的房子,只看中了陆元方的宅院,心仪已久,如今听说要卖,自然求之不得。太守豪爽地说:“你尽管开价吧!”但陆元方却满怀歉意地拱拱手,说出真相:宅院已经有买主了,虽然没有正式交易,但已经预付定金了。太守坚持要买,并开出双倍的价钱,但陆元方还是婉转地拒绝了,并坚定地表示: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讲信用。太守满脸不悦,让陆元方回去好好想想。

回去的路上,陆寅、陆卯听说陆元方拒绝了太守的请求,非常不理解。两人小声嘀咕:“叔叔怎么这么不开通?得罪了太守,以后我们陆家的前程怎么办?再说,又没有正式交易,反悔是允许的。”陆元方一听,严厉地叱责两人:“男子汉大丈夫,一言九鼎,你们已长大成人,这道理不会不懂吧?”两人只好悻悻地走开。

当夜,陆元方辗转难眠,第二天一大早就登门太守府。太守一见,喜笑颜开,以为他回心转意了,出人意料的是陆元方仍旧不改初衷。太守暴跳如雷,大骂陆元方忘恩负义:“当年若不是我秉公断案,你们陆家早就株连九族了!”陆元方一脸尴尬地跪下,但决心不变。

太守要买房的事被陆元方的母亲知道了,她怒气冲冲地质问陆元方:“你可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太守想买这宅院,莫说卖,就是白送,我们也该毫不吝惜!”陆元方“扑通”一声跪下,说明自己不能失信于人,并说:“您和父亲自小就教育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今,我已应允了别人,又怎能言而无信?”陆母一时语塞。

与此同时,外界纷纷传言:锦绣园贱价出售,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于是,那两个商人犯起了嘀咕,决定先去看看,然后再决定买不买。两个商人来到锦绣园实地勘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于是决定买下它开个酒楼。陆元方一听,立即提醒说:“宅院不能开酒楼,因为没有下水道。”两人有些失望,只好忍痛割爱了。

全家都责怪陆元方说了实话,但陆元方却无怨无悔:“如果我不讲实话就是欺骗买主。我们就是有再大的难处,也要诚实守信!”大家只好再分头去找买主。但是商人不买锦绣园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甚至有人造谣说宅院里经常闹鬼。于是,锦绣园更加无人问津了。

正当全家人为找不到买主而苦恼之时,那两个商人再次登门,要求买下锦绣园。原来,那天陆元方毫不隐讳地说出房子的缺陷,令他们很感动,并使他们坚信这宅院不会再有其他缺陷了,因此现在决定用这宅院开个绸缎庄。

季札挂剑报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西周时期,淮河北岸、洪泽湖西有个强盛的国家——古徐国。古徐国虽不大,却是兵强马壮,称霸一方。转眼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古徐国没有了过去的强盛,但依然是国泰民安。

公元前544年,吴国国君寿梦的四子季札受命出使北方的鲁、齐、郑等国。季札途经古徐国,慕名去拜会当时的古徐国国君。

季札一表人才,风度翩翩,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其彬彬有礼的君子风范。而古徐国国君仁爱谦和,虽有不怒而威的君主气度,却礼让有加,使季札心仪。于是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席间,古徐国国君道:“吴越宝剑,天下闻名。公子何不以所佩之剑乘兴起舞,让大家长长见识,也一饱眼福?”季札爽快地答道:“遵命!”

话音刚落,季札已手握宝剑,随着悠扬的乐曲声翩翩起舞。只见这剑一会儿在灯火的映照下幻若彩虹,闪烁着奇异绚丽的光芒,一会儿又随着季札有节律的舞动,起伏如游龙般见首不见尾。

国君情不自禁地高声叫道:“好剑!好剑!果然是名不虚传!自古英雄出少年,宝剑更添英雄气!”

季札一听,忙收身谢道:“感谢国君对我们吴越宝剑的夸奖。”

随后,季札解下宝剑,让国君细细把玩、观赏。抚摸着这人间宝物,国君激动得连大气也不敢出,只是两眼紧紧地盯住宝剑,从剑梢看到剑柄,再从剑柄看到剑梢,过了好长时间,国君才回过神来,缓缓地说:“这真是人世间罕见之物啊……”

季札知道国君看上这把剑了,因为他的神情中处处流露出对这把宝剑的羡慕之情。季札想,既然我是万里赴知己,以此相赠,也算宝剑赠英雄了。但佩剑作为一种礼节是必需的,所以此时尚不能赠剑,待我完成使命回来后一定将此剑献上。这时,他的心里已经许诺将此剑赠予国君。

第二天,季札便佩戴着宝剑上路,出使他国了。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一年多时间,季札顺利地完成了出使北方诸国的使命,准备回国了,但他的心里仍惦记着一件事……随行者问季札:“回去时不走来时的路行吗?一来可以看看新的景致,二来也可以再结交一些新朋友。”季札坚定地说:“不!一定要原路返回,以兑现我在古徐国时心中许下的诺言。”

于是季札和随行人员马不停蹄地奔向古徐国,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古徐国国君已经病逝。悲痛之余,季札把心爱的宝剑解下来交给新国君,并说出当时的心愿。而新国君以先君无命,坚决不肯接受。季札的随行者也认为此剑乃吴国之宝,赠送给他人不大合适。季札却说:“我心中曾有过许诺,我不能欺心。”季札来到老国君的陵前,烧香礼拜,痛哭流涕。然后,他双手托起宝剑,捧在胸前,口中喃喃道:“请国君原谅我当初不赠之举,现在我特地来践行诺言了,望国君接受季札的敬意。”说罢,将剑高举过头顶,向老国君的陵墓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毫不犹豫地把剑悬挂在墓前的松树枝上,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人有诗赞曰:“死生同白日,然诺岂黄金。”又有诗曰:“解之系墓前,诚信直若此。只今高台上,朝暮苍烟起。”季札只是心中许下诺言,他人并不知道。在老国君已不在人世的情况下,季札仍然坚持实践自己的诺言,真正做到了内诚于心而外信于人,不愧为品德高尚的君子。

明山宾诚实卖牛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南朝梁时,明山宾担任某州从事史(事务官),正好赶上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饥饿难耐。为民担忧的明山宾决定打开粮仓,放粮给老百姓。掾史(州郡县佐吏)周显良却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必须报告朝廷。但是等到朝廷下达命令,只怕州里的老百姓早就饿死了。明山宾犹豫了一下,毅然决定私开粮仓,并说:“朝廷怪罪下来,我一人承担!”

为了维持放粮时的秩序,明山宾下令约法三章:不排队的关押10天;冒充穷人来领粮食的关押15天,多次来领米的关押15天;拘禁期间,家属也不能领米。告示张贴后,百姓们都严格遵守约定,放粮井然有序。

一天,一个叫李虎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跑到放粮处,没有排队便领米。其实李虎也是情急无奈——3岁的儿子已经饿得生了病。但士兵却不问缘由,便将他关押起来。10天后,李虎回到家时,发现儿子已经奄奄一息了,李虎大骂妻子为什么不去领米,妻子泪流满面:章法规定一人被抓,家属也不可以领米。李虎一听,将满腔愤恨记在明山宾的头上,发誓要让明山宾家破人亡。

就在这时,明山宾私开粮仓的事被朝廷知道了。朝廷大为震惊,并派命官前来追查。周显良很是担忧,但明山宾却心静如水,他说:“我早就说过,出了事我自己承担!”他吩咐周显良负责放粮,自己则等待朝廷的发落。

明山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跟随他多年的周显良为了取而代之,竟然会背地里耍阴招:朝廷命官让周显良找几个老百姓调查情况,结果找来的都是在放粮中有所不满的人,其中也包括李虎。李虎当着朝廷命官和周显良的面,大骂明山宾,并说出自己惨痛的经历。朝廷命官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认为明山宾私自开仓并非救民心切,而是别有用心。他当即将明山宾革职,并终身不再录用。

明山宾默默地带着夫人回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老家了。但李虎并没有善罢甘休,他竟然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去寻明山宾报仇。但是,他到了会稽后,找遍所有的豪宅大院,却没有找到明山宾的家。其实,明山宾一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度日艰难。无奈之下,明山宾决定将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头黄牛牵到集市上去卖掉。

明山宾来到集市,往牛脖子上挂了一块价牌——“纹银三两”。行人都很惊讶:“这么壮实的一头牛竟然只卖三两银子?”明山宾一经提醒,便想更改价牌,但一个年轻人眼疾手快,抢在明山宾换牌之前,坚持买下这头牛。明山宾说一不二,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牛卖给他。行人见了都说明山宾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