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3009400000005

第5章 诚实待人童叟无欺(5)

明山宾回到家,把卖牛的经过告诉妻子,妻子哈哈大笑,说:“这头牛能卖三两银子就不错了。”原来,这头牛几年前曾得过漏蹄病。明山宾一听,说:“那买牛的人不是吃亏了吗?”他匆匆忙忙赶到集市,已不见年轻人踪影,便四处打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年轻人,反复说明情况。但是那年轻人却以为明山宾是嫌牛卖得太便宜,想反悔了,所以执意不肯退还,两人就在路边拉拉扯扯……说来也巧,正好被李虎撞见。李虎一见明山宾分外眼红,拿出匕首,想趁机刺杀。但是,当他看见明山宾身上穿的是粗布衣服,又得知他生活拮据,竟然到了卖牛求生的地步,不由得疑惑了。

而明山宾并不知道李虎与自己有仇,还误以为年轻人是李虎的儿子,便将病牛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李虎,还说:“买卖总要诚实,如果得过病的牛被当作好牛卖掉,我心里会不安的。”李虎一听,不由得从心中赞叹明山宾是个真君子。

李虎说出当年之事,得到明山宾一番解释后,满腔的仇恨也顿时烟消云散了,因为他认为一个品德如此高尚的人是不会做出危害百姓的事的。

宋庆龄信守诺言

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

——吕坤

宋庆龄(1893~1981),广东文昌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一个幼儿园接到通知,说宋庆龄老奶奶要来看望孩子们。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把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服。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宋奶奶光临。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糟糕,天起风了。霎时间,飞沙走石。大家议论开了:“宋奶奶可能不会来了。”“宋奶奶真的不会来了吗?”“笛笛!”大门口汽车喇叭响了。是宋奶奶来了!她不顾寒冷,冒着漫天风沙来了。

宋奶奶笑容满面地走下汽车,走到孩子们中间。一位老师怀着歉疚的心情说:“天气不好,您就改个日子再来嘛!”宋奶奶摇了摇头,认真地说:“不,我不能失信,我应当遵守诺言!”宋奶奶给大家讲了她小时候的一件事。

一次,她的同学小珍约她第二天教叠花篮。第二天早晨,爸爸叫醒了宋庆龄,对她说:“今天上午,我们全家到李伯伯家作客,你快起来穿衣服。”宋庆龄听了很高兴,李伯伯家的鸽子最好玩啦!

吃早饭时,她突然皱起眉头发愁了。妈妈奇怪地问:“庆龄为什么不高兴啊?”宋庆龄坚定地说:“今天上午,我哪也不去了!”爸爸惊讶地问:“为什么?”宋庆龄便告诉爸爸妈妈,小珍今天约她教小珍叠花篮。爸爸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唉,过几天学也可以嘛!明天见她,向她解释一下不就可以了吗?”宋庆龄想了想说:“不,你们去吧,我在家里等小珍,我不能失信。”

爸爸没办法,为难地问妈妈:“我们的罗莎蒙黛(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好认真哩!你看怎么办?”妈妈在中学当老师,她瞧瞧女儿说:“按罗莎蒙黛自己的意愿做吧,孩子是对的。中国有句格言叫‘言必信,行必果’嘛!”爸爸被说服了,同意宋庆龄留在家中。

宋庆龄回到书房,复习功课。9点、10点,她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同学。11点了,小珍还没有来。中午了,小珍大概不会来了,宋庆龄感到十分失望。

门开了。宋庆龄急忙抬起头来。“罗莎蒙黛,亲爱的女儿……”原来是爸爸妈妈他们回来了。宋庆龄跑过去拉着爸爸的手问:“玩得好吗?”“好极了,遗憾的是你没有去。”妈妈走过来问:“你的朋友来了吗?”“没有来。”宋庆龄回答。爸爸一跺脚,大声说:“唉,早知道她不来,就不等她了!”没想到,宋庆龄摇了摇头,慢慢地说:“爸爸,不对。她没来,我也要等。虽然没等到,但我心里却非常坦然!”

这就是宋床龄幼年时期遵守诺言的故事。后来,她终生都要求自己恪守信用,决不食言。孙中山逝世后,她继承了孙中山遗志,一生都在为实现孙中山的理想而奋斗,并成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齐白石以画换白菜

人之所助者,信也。

——《周易》

齐白石是中国著名的国画家。他一生不仅作画一丝不苟,而且品德十分高尚。他虽说是一位蜚声国内外画坛的一代国画大师,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与名人还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交往,都始终遵循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这里要讲的是齐白石老人与一位卖白菜小伙子的故事。

一天早晨,齐老提着篮子上街买菜。走到市场上,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卖的白菜又大又鲜,水灵灵的,挺逗人喜爱。旁边围着一些买菜的人,齐老也挤进去,拣了一棵大白菜,说:“小伙子,白菜一斤多少钱?”

小伙子正要回答,一抬头看见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精神矍铄,长着白胡子,高个子的老人,顿时眼睛一亮,这不是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吗!他是自己敬慕的老师呀!原来,小伙子是个高中生,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国画,他最喜欢齐白石老人的国画了。于是脑子一转,想出一个主意,提出要用画换白菜,用钱买不卖。

齐老明白这小伙子是认出自己来了,为了不使小伙子失望,齐老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说快拿纸笔来。小伙子一看齐老这样平易近人,讲究信用,不摆个人架子,就高兴地跑到附近酒店借来了笔墨、桌子,请齐老给画一棵白菜就行,还说用他的一车菜换这张画。

小伙子把纸铺开,认认真真地磨墨。齐老拿起笔,觉得质量差些,用这支笔作画只能勉强对付着用。为了不失信于人,齐老就用这支笔在纸上一勾一撇,不到一分钟工夫,一棵白菜就画好了。小伙子也果断地将一车菜送给了齐老。齐老笑着说:“这么多的菜,我怎么拿得动呢?”

小伙子想,可也是啊,怎么办呢?“哎,这样吧,你老在画上再添上一只大蚱蜢,我连车都送换给您。”齐老拿起笔,又在画上添了一只大蚱蜢。

小伙子望着画,收拾了一下,拉起车就要往齐老家送菜。齐老拦住他,从车上拿了一棵白菜放在篮子里,说:“小伙子,这白菜一棵换一棵,其他的你还是留着卖钱吧!”

小伙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忽然,小伙子放下车,对周围买菜的人说:“请大家帮帮忙,今天老人家请客。”说着,抱起白菜便向别人篮子里放。不一会儿,一车白菜所剩无几了,小伙子笑着对齐老说:“老人家,白菜不多了,咱们走吧!”齐白石望着小伙子忠诚厚实的面容,只好带着他向自家走去。

这一老一少,一个守信,一个诚实,以后竟成了好朋友。徐特立解析断指血书谎言的惩罚不仅是得不到信赖,同时也不能相信任何人。

——萧伯纳

徐特立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左手少了一个指头,是他自己亲手砍下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徐特立的女儿说:“爹爹,您是中国共产党里年纪最大的‘中央五老’之一,又是毛主席当年的老师,大家都很尊敬您。大家对您当时在学生面前砍下手指写血书,有种种传说。有人说您写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字,有人说您写的是‘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到底写的是什么?您能告诉我吗?”

徐特立老人的女儿,同时也是他的秘书。徐老知道,女儿问这事,是在积累他的传记资料,就说:“两样都不是!”

他抚摸着自己的左手,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来的纲领,下面还有八个字是‘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那时候,清政府对革命党人镇压很严,孙中山他们只能在海外华侨中宣传革命主张。我当时只是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在国内血书这种激进的民主革命的口号呢?官府逮了就杀头的。”

徐特立接着说:“‘请开国会’,这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提出来改革清朝政治的要求。康、梁曾经使我很信服,可是他们跟孙中山闹对立,而我已经倾向孙中山先生了。”

接着,徐老说:“我为什么断指呢?就是为了激励我的学生,起来反对洋人的侵略。那时,我担任周南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兼善化小学堂的校长。一天,发现一位姓苏的女生在哭,她是善化县苏知县的女儿,她告诉我,她的爸爸被革职了。什么原因呢?原来外国人要在湖南辰州盖教堂,占了老百姓的地,引起了冲突,清政府杀了10多名无辜的百姓,还将一名小官吏押到长沙来杀了。苏知县哭了一场去收尸,就丢了官。1906年在江西也因为同样的风波,革掉了一个知县。我在学校给学生讲述这些惨痛的事,为了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就用菜刀砍断自己左手一个指头,顿时血流不止,我昏倒了。这时,有人竟用我流的血,写了‘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的血书,宣传君主立宪的主张。”

“如果写资料,一定要以诚实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写:我断指血书只是为了激励学生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接着徐老意味深长地说了一段话:“一个人最怕不老实,青年人最可贵的是老实作风。‘老实’就是不自欺欺人,做到不欺骗人家容易,不欺骗自己最难。‘老实作风’就是脚踏实地,不占便宜。世界上没有便宜的事,谁想占便宜谁就会吃亏。”刘伯承诚待小叶丹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方正》

红军长征时,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他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成功地指挥了许多战斗。在长征途中,他诚恳对待少数民族,取得他们的配合,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地区。

这一天,红军队伍正行进在四川的崇山峻岭中。走在前面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军人,他就是刘伯承总参谋长。行军中,他问战士:“你们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吗?”有的战士回答:“听说是彝族地区。”刘伯承告诉战士们,这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崇山峻岭,非常难走,原始森林里,还有瘴气,很危险。彝族同胞十分强悍勇敢。但是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经常对他们进行烧杀抢掠,所以他们对汉人有偏见,很仇视。我们一定要诚恳对待他们,注重信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合作,安全通过彝族地区,顺利完成长征任务。”

刘伯承正向战士们讲述时,工兵连从前面退了下来,他们一个个被扒光了衣服。刘伯承驱马赶上去一问,原来,当我们先遣队刚刚进入彝族地区时,怀着对汉人的偏见和仇恨情绪的彝族同胞便成群结队满山遍野地涌过来。他们呼喊着,个个挥刀舞棒堵住了前进道路,不让队伍过去。他们见红军并不采取抵抗行动,便一拥而上,抢战士的工具、背包,最后扒光了战士的衣服。工兵连指战员牢记刘总参谋长的指示,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了团结彝族同胞,他们忍受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便光着身子从原路退了下来。

刘伯承安慰鼓励了工兵连的指战员后,立刻驱马赶到刚刚占领的彝宁县城。这座县城里,原先关着一些彝族部落的首领们,他们是被抓来当人质的。刘伯承下令释放了他们,还亲自设宴请他们喝酒,向他们宣讲红军长征的目的和我党的民族政策,希望他们能让部队通过彝族地区。可是,这些彝族首领们疑心重重,当夜便纷纷逃跑了。

为了进一步表示诚心和信义,刘伯承决定,请翻译带路,直接到彝族聚居地区做争取工作。

这天,红军先遣队进入凉山时,又被彝族同胞团团地围起来。红军向他们解释,红军不是来抢夺,只是借路走,也不在寨子里休息。可是彝族同胞不听,照样挥舞刀枪高呼:“不许走,不许走。”

正在混乱中,远处飞驰而来几匹骏马,拥戴着一位长者来到跟前,人群稍微安定下来,来人便是咕基部落首领小叶丹。

红军通过翻译与小叶丹谈话,向他说明来意,同时表示,红军首长刘伯承,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小叶丹看见红军纪律严明,深表信服,刘伯承还愿与他结为兄弟,更为高兴,便答应了。

按规定时间,小叶丹率人来到洱海边。当刘伯承赶到时,小叶丹下马准备行磕头礼。刘伯承连忙扶起他说:“不能磕头,咱们是兄弟,应平等相待。”经过诚恳的交谈,刘伯承接受小叶丹要求,按彝族习惯,饮血结盟。

结盟后,小叶丹和彝族同胞在洱海边热烈欢送红军通过彝族地区,并派了向导给红军带路。这样,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使红军困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阴谋。罗荣桓真诚帮助民主人士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元帅曾在一个部队任政委。1939年,这支部队东进到山东抱犊崮山区,师部住在大炉村,司令部设在万春圃家里。

万春圃先生是当地的红枪会会长。为了保卫家乡,他组织了一支名为红枪会的联防武装,积极打日本鬼子、除汉奸。他儿子在对日作战中光荣牺牲了。

罗政委从地方党组织了解到,万春圃先生是个开明士绅,有爱国主义思想,是个团结争取的对象。于是,有空就找万春圃聊天,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讲抗日的道理,谈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万春圃很佩服罗政委学问渊博,军事政治、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看到八路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有空就帮老乡家挑水扫院子,做农活,感到和国民党部队完全两样,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确是一支仁义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