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的现实与超现实
3017900000034

第34章 割礼是否可以逃掉?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的一份报告表明,世界每年大约有200万女孩面临被实施割礼的危险。其实,女性割礼(阴蒂切除)是非洲不少国家盛行已有4000多年的习俗,对妇女危害不浅,虽有不少有识之士努力废绝这一恶习,但至今未能断绝。每年割礼师肮脏的手术刀都会造成多起事故,包括伤口溃疡、破伤风、大出血、传播艾滋病乃至死亡。这对妇女特别是少女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

据2004年7月14日的《北京科技报》报道,2003年12月,肯尼亚西部一个村庄有23名姑娘为了逃避割礼冒险逃亡,“踏上了逃向自由的征程”。历经种种艰险之后,她们终于逃到西部一座城市的教堂,在此受到庇护。她们此举实际是向一个有着4000多年悠久、强大的传统挑战,被认为“太大胆了,这在她们家乡的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甚至让成年人都胆战心惊了。她们的家长害怕受到残酷的报复,也担心她们遭到恶毒的诅咒,而对于部落的长老们来说,她们的举动则会对团结和传统构成巨大的威胁”。而一些村民则认为风俗一向如此,不应改变。

然而,近些年来许多国家、机构、组织和个人一直在为废除女性割礼而努力。如1998年,出生于索马里的世界名模瓦利斯·迪里成为向割礼宣战的“特别使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在5岁时被行割礼,当时痛昏过去。13岁那年她来到英国伦敦打工,后被数家世界著名的服装公司聘为专门模特,成为世界公认的名模。直到成为名模后,她才知道原来世界上多数妇女并不行割礼。此前,她一直认为割礼是天经地义之事,世界上所有女人都要经受割礼。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她下定决心向割礼宣战。由于名模知名度高,她的行为受到广泛的注意、重视和支持,联合国有关机构现在任命她为特使,到非洲各国做同胞的工作,并得到一些跨国公司的经费资助。她向同胞宣讲割礼的巨大危害,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劝说女性珍爱自己的身体,呼吁男青年去爱那些没有接受割礼的女性。她的工作颇有成效,因为以前联合国也派人去过,但因为是外来的“他者”,所以非洲人并不愿听,而出自本地人之口,效果就大不一样。不过,在家乡她并不完全受欢迎,被不少顽固维护传统的人骂为民族的“叛徒”。在废除割礼方面,坦桑尼亚先行一步,于1998年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凡对18岁以下少女施行割礼手术者,将视情节轻重处5至15年有期徒刑,或罚款30万先令,或判刑与罚款并处,因手术造成死亡者将按刑法予以严惩。”近来,多哥、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等国也通过立法禁止女子割礼。肯尼亚由于传统力量过于强大,未能制定这种法令,但莫伊总统于2000年12月27日表示女子割礼是陈规陋俗,应予摈弃。这是肯尼亚总统首次就割礼问题表明立场。其实就是在以国法形式禁止割礼的国家,传统力量也很强大,一些家庭为逃避法律制裁,偷偷摸摸对新生女婴进行“满月割礼”。因为孩子长大以后再行割礼容易暴露,触犯法律,给刚满月的女婴行割礼则神不知鬼不觉,孩子死了也容易掩盖过去。

事实表明,非洲正在进行的“废割礼”运动与跨国公司和一些国际组织关系密切,如这些出逃少女得到教会庇护。如果用现在学界颇为流行的“后殖民”理论分析,很可能得出这一运动是以现代性的虚伪的启蒙、理性为标准将东方或第三世界的传统和习俗斥之为蒙昧、野蛮、不卫生,实质仍是西方中心论,用西方的“能指”来指称东方的“所指”,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横向移植,是一种现代性“迷思”,是“后殖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用“普遍价值”破坏“本土文化”,是“全球化”引起的“文化同质化”,名模迪里已“他者化”成为跨国公司的符码,成为发达国家各大传媒制造的一个符号,起到外来的“他者”起不到的作用。

然而,学者的理论尽可以在纸上天花乱坠,但那些出逃的少女却“用脚”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其实,许多传统、文化只是因为处于封闭状态才得以维持,当与诸如“不割礼”的其他传统、文化接触时,身居此传统、文化中的人自会比较、选择,渐渐引起传统和文化的变异、发展。

因此人们应该追问:什么是传统、习俗、本土文化?这些传统、习俗、本土文化真的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改变?改变果真就是“叛教”“屈从殖民者”?那么,这些传统、习俗、文化究竟是由谁来代表?那一代又一代被其迫害、残害的妇女果真是这些传统、习俗、文化的代表、主体?在“传统”“文化”的帷幕之后,谁是真实的权力主体?

(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