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的现实与超现实
3017900000059

第59章 教育首先要防止“更坏”

前几年,北京市“小升初”方案在无数家长焦急的等待中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小学生上初中的入学方式竟有十种之多!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哭笑不得。

之所以会如此“搞怪”“搞笑”,盖源于将近十几年前,北京市的小学升初中取消了考试,代之以电脑派位,其初衷的确可嘉,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倡素质教育。但此方案甫公布,还未施行,我就撰文对这一改革提出批评,认为这一将导致“入学腐败”,破坏教育公平;二将导致学生负担实际大幅度加重。当时不少人对取消考试能减轻学生负担尚抱希望,对我的观点不以为然,至少认为言之过早。但经过十年的“废除考试”,对那个年代在“减轻负担”“教育公平”名义下进行的改革所带来的种种“怪现状”记忆犹新,因此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不错,只待事实来检验。

不知应当高兴还是沮丧,此方案刚一实施,就被我“不幸而言中”。“电脑”其实受人操控,只能“派”家中无权无钱的学生,有权有钱者根本不受其“派”。由于初中之间的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相差悬殊,优质中学资源极为紧缺,竞争激烈,如何选拔入学者的制度设计便成为关键。如果不顾现实条件,尽管改革的动机纯正、立意良好,但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由此导致择校费胡乱收取的乱局。据《北京晚报》报道,一位看到过一所“优质校”收到的“白条”,“当时那些白条都是登记在一个册子上的,后面注着委托人的背景,备注中的单位和官职足以让人‘震撼’”。

而原本是为提高素质而提倡的“文体特长”变为“选拔性测试”的标准,各种“考级”不断升温,英语、奥数、钢琴、提琴、小号、萨克斯管、绘画、摄影……举不胜举。据报道,应该是成年人唱主角的北京春季公共英语考试中,难见成年人踪影,反而都是为“小升初”而来的小学生;“小升初”学生的简历厚过毕业求职。“素质教育”反而成为新的“应试”,更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更严重的是,这种政策实际上剥夺了交不起钢琴费、英语培训费等贫寒人家子女原本凭考试的高分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面对既不公平又加重了学生负担的“取消考试”,广大学生和家长不禁发出“还是考试好”的感叹。

近十年下来,取消考试的弊病已暴露无遗,主管部门不可能不知道;学生、家长的呼声肯定有所耳闻。但主管部门一直坚持此路,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不管实情如何,“教改”“素质教育”之名不敢轻改现状。二是在由取消考试形成的“择校热”中,已经形成了既得利益的链条,一些权势者和具有话语优势的“优质校”是主要受益人,不愿改变现状。

“小升初”取消考试的必要前提是对所有中学实行大致“公平”的待遇,不能像现在这样几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如此巨大的反差,必然会产生不择手段的“择校热”。而中学之所以会有这样巨大的反差,又与主管者追求“政绩工程”的心态有关。还是据上引《北京晚报》报道,一位区领导在全区大会上明确表示:“教育资金与其‘撒芝麻盐儿’,不如集中起来重点建设几所学校。”一些校长承认:“普通校想申请点资金,校长得费尽口舌,示范校不用说话自然会有拨款到账。哪个领导不想建出个‘政绩工程’呢。”

中学校际间的巨大差别是“小升初”无法脱离的背景,任何升学方式的制度设计都不能脱离这个社会现实。任何脱离现实的主观设计,无论初衷多么美好,在实践中都将扭曲变形。面对此种情况,有关部门也想了种种方法,但结果却是越来越糟,人们越来越不满,以致有今天的“十种”之多。也就是说,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在教育权力结构、行政化体制没有较大改变之前,这些“改革”只会使包括腐败在内的种种问题更加严重。改革,需要一定的“路径依赖”,当所依赖的路径并不存在时,改革实际无从下手;若不考虑“路径”问题而执意“向前走”,很可能欲速不达,甚至与原来的目标南辕北辙,所付成本之高将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小升初”事关千家万户,所以任何与此有关的改革都应慎之又慎,看是否与“社会环境”配套,与此有关的各种制度制定理应经过公众的广泛讨论然后才能确定。在十年前我曾写道,对教育改革“我们当然应该追求‘更好’,但首先必须防止‘更坏’”。今天,我仍强调此点。

(发表于《新京报》,2007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