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晚清第一外交官李鸿章传
3021200000032

第32章 后世影响——眼光长远手段绝(3)

沈葆桢在维持湘淮两系的关系,特别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人的关系上,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李鸿章的密友当然不止沈葆桢一人,其他如郭嵩焘、陈鼎等,都对他的起家给予了重要的帮助。可以说,他在京城这段短短的日子,在曾国藩的引导下,结交了一大批有志之士,是他后来事业的人际基础。

李鸿章加入曾国藩幕府,对曾国藩的交际之法有了更深刻的领会。曾国藩上马杀敌,下马讲学,幕府中供养“三圣七贤”10位名儒。但是这些人并不是纯粹的书呆子,而是胸怀天下的有志有学之士,是曾国藩的人才库。

李鸿章独当一面后,完全仿照老师的办法,和所在地方的商绅打成一片,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基础,同时也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在这方面,李鸿章受益颇深,他曾向部将刘秉璋讲述曾国藩的教导之恩:“我跟从的师辈多了,没有一位像这老翁善教的。他随时随地随事都有所指示。”除了军事政治方面外,人际关系的学问也是重要的一环。只凭单打独斗,做不成大事。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自己的人际资源,是成大事的重要前提,要把它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办。

能屈能伸的可贵品种

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的人,必然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在这一点上,李鸿章得到了曾国藩的真传。在曾国藩幕府的时候,李鸿章从老师那里得到了一部口传心法《挺经》,关于这部秘法,李鸿章是这样描述的:“老师传授给我的秘传心法,有《挺经》19条,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处世的宝诀。这部秘法开宗明义的第一条里面有这么个故事。

从前有个老翁,一天请了贵客,要留客人在家吃午饭,一大早就吩咐儿子到市镇上买一些水果菜肴,但是快到中午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老翁急着要做饭待客,心里十分地着急,就跑到村口去看儿子回来没有。

到了村口,老翁发现儿子就在前面不远,挑着菜担,在田埂上迎面与一个挑着担子的卖货郎相遇了,田埂很窄,只能容一个人挑担通过,但是他们俩彼此谁也不肯让,双方就在那里僵持了很久。

老翁赶忙上前解围,对货郎客气地说道:“老哥,我家中有客人,急等着要这些东西做饭待客,您能不能先下到水田里让一步啊,等我儿子过来了,您老哥不是也就可以过去了吗?”不料那人却说:“你叫我下水,怎么不叫你儿子先下水呢?”老翁接着解释说:“我儿子身材矮小,如果下到水田里,恐怕担子两头的菜就浸着水了。您老哥身子高长,可以不至于沾水。就是因为这一点,我才请您先让的。”那人又说:“你儿子那担子里,不过是一些普通的菜蔬果品,就算浸湿了,也还可以将就用的。我这担中都是京广来的贵重货物,万一被水泅了,就一文不值了。所以怎么能让我下水呢?”

老翁一看不是办法,索性自己脱下鞋子,挽起裤脚,准备下到水田里面:“好好好,既然你们都不方便下水,还是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给我,我顶在头上,请你光人从我儿子旁边侧身过去吧,等你过去了,我再将担子奉还,怎么样?”那人见老翁都这样了,过意不去,就只好说:“既然老先生这么客气,我也不好意思争了,我下水田吧,让你儿子先过去。”当即下田避让。老翁就这样着意挺了一挺,一场僵持之争,就此消解了。

《挺经》是曾国藩口传给李鸿章的衣钵秘法,可惜并无其他文字材料传世,今日看不到它的全貌了。不过李鸿章在今后的仕宦生涯中,一直将这部秘诀奉为至宝,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指南。

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发动战争,腐朽的清王朝不堪一击,李鸿章筹建的北洋水师在这次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全国上下为之震动,这就是历史上的甲午战争。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清王朝不得不屈膝乞和。

1895年,年已72岁高龄的李鸿章又一次被迫推上了历史舞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命他为全权代表,赴日本求和。李鸿章再一次与老对手伊藤博文交锋,虽然他在谈判时百般维护中国主权,但弱国无外交,光绪帝求和心切,迫不及待地指示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李鸿章的打击非常大,虽然条约的内容完全是日本强行提出,经光绪皇帝首肯的,但似乎历史的罪责全都落在了李鸿章身上,他成了全国上下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李鸿章成了腐败清王朝的替罪羊!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务被革除了,年迈体衰的李鸿章孤独地住在贤良寺,闭门反思,门可罗雀。

半年之后,李鸿章终于又挺过了这一关,朝廷给了他一个重大的任务,那就是到俄罗斯谈判,并前往欧美考察学习。

有位好老师是人生之幸事

李鸿章到上海后,是承担“借师助剿”任务的主要官员。针对这个问题,曾国藩给他写了多封密信,用自强自立的思想对他加以指导。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三十日,他在书信中说:“洋人缠嬲(niǎo)颇难处置,尊处只宜以两言决之曰:会防上海则可,会剿他处则不可。近而嘉定、金南,远而苏、常、金陵,皆他处也,皆腹地也。词气宜和婉,意思宜肫诚,切不可露傲惰之象。阁下向与敌以下交接颇近傲慢,一居高位,则宜时时检点。与外国人相交际,尤宜和顺,不可误认简傲为风骨。风骨者,内足自立,外无所求之谓,非傲慢之谓也。薛公各营挑两三千人随同夷兵操练、驻扎一说,亦断断不可。明知薛营为洋人所鄙弃,而以此愚弄之,可乎?阁下只认定‘会防不会剿’五字,自非贼匪逼扑沪城,我与英、法可毫无交涉也。”在信中,他明确地指出了和洋人相处的原则,那就是只能在上海会防,在其他地方,列强不得插手,以维护中国的主权。他告诫李鸿章,首先要做到自立,即使没有洋人,自己也完全能完成任务。但是在与其相处的过程中,却不能因为自立自强而显出傲慢的神色来,以免造成新的矛盾。

此后的三个月内,他接连写了四五封信,教导李鸿章自强之道和与洋人相处之法。他在信中说:“务求我之兵力足以自立,先独剿一二处,果其严肃奋勇,不为洋人所笑,然后与洋人相亲,尚不为晚。”“吾军足以自立,固可使远人龙言服……愿阁下谦怀抑抑以待洋人,并遍嘱全军勇夫,切勿自夸兵精,不稀罕洋人帮助云云。吾辈心中有一分矜气,勇夫口中便有十分嚣张,不可不察。”“与洋人交际,孔子忠敬以行蛮貊(mò)、勾践卑逊以骄吴人二义,均不可少。形迹总以疏淡为妙。我疏淡而足以自立,则彼必愈求亲昵。此一定之情态也。”

由于曾国藩的反复告诫,朝廷也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于是打消了借师收复苏、常的念头,把借兵助剿限于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宁波两处。

李鸿章作为执行者,完全按照曾国藩的教导去做。洋人的力量不可不用,但是却尽量加以限制。由于他在上海站稳了脚跟,成为太平军的真正对手,列强对他也不敢轻视。而李鸿章也得以利用洋兵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曲意笼络,俾为我用”,而不是为人所用。即使是华尔和戈登指挥的洋枪队,也在李鸿章的牢牢控制下。镇压太平军后,李鸿章果断地解散了洋枪队,把其中精锐纳入了淮军,完全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以自己为出发点,利用了洋人的力量,却避免了受制于人的结局,正是曾国藩自强思想指导的结果。

与此同时,曾国藩认识到,真正实现自强,必须要学会洋人的长处,发展自我。于是他指导李鸿章,这也是李鸿章后来在洋务运动中有所作为的一个因素。

以宽待人的处世之道

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独揽大权的地位,一度想学汉朝的吕后和唐朝的武则天,密谋废除光绪帝;而光绪帝也想摆脱慈禧的控制,独立行使皇权,干一番事业,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于是各自拉拢一些亲王、朝臣及在野人士,暗地里较着劲。光绪年间,慈禧太后集团与光绪帝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上下为之震动,纷纷指责朝廷的腐败无能。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维新变法的主张,一时造成很大反响,史称“公车上书”。

随后,康有为联络一批帝党官员,成立强学会,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杨锐、张权(张之洞之子)等人也在会籍,另有帝党高级官僚翁同箭、孙家算、李鸿藻、王文韶、刘坤一、张之洞等政要纷纷出面赞助强学会。

李鸿章一直是主张变法的,从洋务运动开始,他就亲身实践着变法活动,但是他原先的想法并没有康、梁这些人这么彻底,这么大胆。所以李鸿章很想结识这一批思想比较激进的人士,在强学会刚刚成立的时候,他托人去跟康有为说,愿意出三千两白银入会,但是由于这时李鸿章名声很臭,加之强学会是由帝党支持的,所以他的请求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两年之后,山东发生曹州教案,德国乘机出兵侵占胶州湾,随之俄国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香港九龙新界。强盗一系列赤裸裸地入侵,无情地给清王朝上下再次敲响了警钟。一时间,包括维新派在内的举国上下各界人士纷纷要求清政府实行变法自强,慈禧太后只得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朝廷派李鸿章、荣禄、翁同箭等要员召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之事。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百日维新开始。

但是,维新派的最终目标是要推行君主立宪制,这实际上是要进行一次权力的重新分配,这次变法自然从一开始就会遭到保守派的抵制。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是保守派的头目,而慈禧太后则是保守派的

后台。

光绪帝为了借助变法取得真正的皇权,便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袁世凯,随后又派谭嗣同密令他准备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哪知袁世凯却把这一密旨报告了荣禄,慈禧太后得知后,十分震怒,随即下令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宣布重新“训政”,并搜捕维新党人。持续了103天的维新运动就这样夭折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

虽然维新派瞧不起李鸿章,但是戊戌政变发生后,慈禧大肆捕杀维新党人,打击帝党集团,李鸿章却对这些失败人士十分同情,并尽力庇护营救。

光绪帝被囚禁之后,当时任总理衙门章京的张元济去求见李鸿章说:“中堂大人,您是国家的重臣,于今太后和皇上不和,您应该站出来调停才是啊。”李鸿章见这个年轻人说话很天真,就客气地回答道:“你这孩子哪知其中的险恶,还是早做打算去吧。”张元济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戊戌变法时曾被光绪帝破格召见,所以有帝党嫌疑,政变后也遭到了革职。

张元济被革职后,李鸿章就派助手于式枚前去安慰这个年轻人。于式枚找到张元济之后,就问道:“李中堂让我来问问你的情况,今后有什么打算?”张元济告诉他想去上海谋生。过了几天,于式枚又找到张元济说:“李中堂已经给你安排好了,你去上海可以找盛宣怀,到了之后自然有人接待你。”

张元济到了上海之后,果然得到了盛宣怀的尽力帮助,后来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成为近代中国出版大家。

维新变法失败后,虽然康有为等人逃到日本,但慈禧太后仍千方百计要追杀维新党“余孽”。李鸿章多次在慈禧面前为康、梁辩护,他在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交谈之后,更加感到康有为一批人所要实行的维新变法,正是自己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

到了广东之后,慈禧太后催促李鸿章设法刺杀康、梁,但李鸿章拖延不办,慈禧气急,要刨他们在广东的祖坟,李鸿章又竭力推托。对此,康有为、梁启超非常感激,他们还写信给李鸿章,称他是“维新之同志”。

随大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