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晚清第一外交官李鸿章传
3021200000033

第33章 后世影响——眼光长远手段绝(4)

不可否认,李鸿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才华横溢,见识高远。但聪明人未必就能把事办漂亮,因为聪明人爱自恃聪明而无视一切,为了折磨他,他刚投身到曾国藩幕府中时,曾国藩并没有立即应允,而是百般刁难。曾国藩曾对手下人说,这是要磨去其身上的书卷气,使他知道世事艰难,学会收敛。后来李鸿章留下充当幕僚,出了不少主意,许多奏稿也是他起草的。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才华很赏识,但觉得他棱角太分明,聪明外露,应当改正。为了帮助李鸿章改掉,曾国藩一直将他留在身边,加以教导。直到他认为已经可以了,才派他出去练兵,独当一面。即使如此,他仍不时写信教导。

1862年8月,李鸿章办理洋务,曾国藩对他说:和洋人打交道,“宜带浑含气象。渠之欺侮诡谲,蔑视一切,吾若知之,若不知之,恍似有几分痴气者,亦善处之道也。”当时敌强我弱,与洋人打交道,是件需要忍辱负重的差事。洋人言语有欺侮之处,若太在意,必将引起争执,结果可能更不利。曾国藩所说的“痴气”,即佯为糊涂之意,但并非真糊涂。“若知之”,则使洋人不要以为我傻,“若不知之”,示意不与之计较,让双方都有台阶下。李鸿章后来办外交,也多用此道。不过如果不分情况一味如此,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在曾国藩的精心调教下,李鸿章逐渐由棱角分明的书生变成官场老手,深谙“糊涂”之妙,其水平甚至已经超过曾国藩,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治六年(1867年),李鸿章接曾国藩之任指挥镇压捻军。他打了几次大败仗,好几员猛将丧生,一时议论纷纷。后来他遵循老师所定的“河防大计”,无论别人怎么说,他都置之不理,最终将捻军镇压下去。曾国藩写信给他,极力称许,信中说:“自去秋以来,波澜叠起,疑谤不摇,宠辱不惊,卒能艰难百折,了此一段奇功,固自可喜,德量尤为可敬。从此益宏伟度,浑涵圭角,有忍有容,退藏于密。古人所称勋绩盖世而人不忌,庶近之矣。”

后来许多人都说李鸿章为官圆滑,却不知他是从曾国藩那里学来的。

关于人际交往的一套理念

不该拿的钱说什么也不能拿。

李鸿章刚到上海出任江苏巡抚的时候,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按照当时的官场规矩来说,地方士绅以及下级官吏都要前来拜贺的。当时李鸿章正是虚龄40岁,一些地方官绅纷纷到他的府上祝寿,简直是踏破了门槛。上海是富裕之地,带来的寿礼自然是相当可观的了。

但是李鸿章到上海是想要干一番事业的,上海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要想在这里站住脚,首先要做到洁身自好,要是轻易就被拉下水,那将来还有什么作为?他还记得临行时老师曾国藩对他的吩咐:要小心从事。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写了两个通知,一张贴在衙门前面的照壁上,一张贴在淮军的大营辕门外面。通知上写道:“本抚台今年不做寿,不收礼,不请客,不摆酒,但欢迎本地士绅人才及外国朋友前来交流时务。”对于先前已经收到的贺礼,李鸿章派手下一一原封不动地退回原主。这样一来,送礼攀附的风气总算被刹住了。

后来李鸿章被派往俄国签订密约,当时的欧洲人就谣传李鸿章收了俄国的贿赂,中国人里也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但据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的回忆,俄国为了争取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曾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红利中划出300万卢布作为“李鸿章基金”,不过维特在他的回忆录中郑重地声明:“李鸿章当时在彼得堡没有得到任何贿赂。”

有一次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也问起了这件事情:“听说俄国为您设立了基金,现在我们急需用钱,为什么不把这钱取出来用用?”李鸿章回答说:“要是动用了这钱,那我不是真的成了汉奸了?”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梁士治曾经说起过这么一件事情:

梁士治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来到北洋幕府的时候,每月由北洋编书局给一笔车马费,这笔钱是由淮军钱粮所送来的。他觉得很奇怪,淮军早已不存在了,怎么还有钱粮所的名目呢?后来兵部左侍郎李鸿章的老友王文韶把实情告诉了他:“甲午海战之后,李文忠公赴日本议和,北洋大臣一职由我接替,在交接时,确有淮军钱粮所存银800万两,这是文忠公带兵数十年由各项杂费中存下来的。如果我王某人带兵存这些钱,能不能交出,我还得考虑考虑,然而文忠公却淡然置之。后来这钱一直作为公款,我离任后交荣禄,荣禄又交袁世凯,经过庚子之乱,此款仍能保存。现在袁世凯小站练兵花的就是这个钱,这都是托李文忠公的福荫啊。”

无毒不丈夫

在做事手段上,李鸿章的毒辣程度比老师曾国藩更上一层楼。这也是曾国藩喜欢他的原因。

李鸿章天生就有一股子刚狠劲儿,从他小时候的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来:

李鸿章11岁的时候,家里养过一缸金鱼,活泼可爱,非常漂亮,一家人都很喜欢。有一天,父亲李文安和家人在闲谈中说,今年金鱼产仔多,孩子考取秀才的也会很多,一边扳着指头数说这个可以考取,那个也可以考取。谁料第二天,金鱼全部死光了。仔细询问,原来是李鸿章干的。李文安问他为什么害死金鱼,李鸿章仰着脑袋说:“这么多人都考取,为什么单单没有我,这鱼不可留。”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鸿章心气高,手段也够毒辣。在他后来的戎马生涯和官场仕途中,他从小养成的这种刚强狠绝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治元年(1862年),李秀成会集10万太平军进攻上海,张遇春、刘玉林所部淮军大败,刘玉林阵亡。不久,李秀成派爱将谭绍光率三万太平军,与程学启、郭松林、周盛波、张树珊等部淮军激战。淮军将领韩正国受伤,其余淮军各部都遭受重创。随后在太仓、嘉定、青浦三次战役中,淮军接连大败。

但当时的形势对太平军依然不利,因为长江上游据点相继丢失,天京也被湘军长期围困,在洪秀全的多次催逼下,这年10月,李秀成领兵回援南京。淮军趁太平军在江浙防务空虚之机,联合常胜军攻占嘉定,威胁昆山、太仓。留守苏杭的谭绍光、陈炳文等部太平军,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以攻为守,分别从昆太和青浦出发,会攻嘉定、南翔,进围四江口。

李鸿章利用湘军在西线牵制李秀成之机,双管齐下,在东线一面调兵遣将攻城夺地,一面招降纳叛。

同治二年(1863年)6月,李鸿章统筹全局,决定以淮军分兵三路,向太平军经营多年的苏福省根据地进攻。

11月下旬,淮军与常胜军在苏州娄门外发动猛烈进攻。包围了苏

州城。

李秀成为了能挽回败局,在淮军合围前夕,从天京前线赶回。但到达之后,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斗争经验,却发现郜永宽等怀有“他心”。他深知形势不妙,就与谭绍光恸哭而别,深夜离开苏州。

在这些军将中,以纳王郜永宽、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佳为首的8员守将,已经心怀异志,只是慑于忠王的威势,不敢下手。只有谭绍光忠心耿耿,但他势力单薄,孤掌难鸣。由于郜永宽和已经当上淮军副将的郑国魁曾经拜过把子,所以程学启便授意郑国魁加紧策反。郑国魁原籍合肥,巢湖盐枭出身,因触犯族规杀死族长,流落到苏南,成为太湖抢船土匪武装的头目。他一度加入了太平军,这时又投靠了淮军。经过他的牵线搭桥,一天深夜,在苏州城东北的阳澄湖一只小船上,程学启在戈登的陪同下,秘密会见了郜永宽和汪安钧,程学启向他们提出以杀死谭绍光、献出城池为条件,可以封给他们二品武官。双方由戈登作证,折箭为盟。程学启还和郜永宽相互交换生辰帖子,八拜为交,结为兄弟,以表示诚意。

几天以后,郜永宽等8人趁谭绍光召开军事会议之际,突然发难,刺杀了这位天国名将,打开城门将程学启的部队迎了进来。但是郜永宽等人对淮军也抱有戒心,当时城里太平军老弱精壮共有十多万人,他们让出城里的一半地方给淮军,而自己集中在另一半,并且要求所属的部队不能拆开,要成建制地整编进淮军,至少要编20营。

程学启一看情况不妙,当晚就出城到李鸿章的大营密商,认为这8个降将靠不住,应该及早诛灭。李鸿章犹豫不决,说:“自古以来,杀降都是不祥之事,这样做,会使得常州、嘉兴的太平军拼命死守,我们再要往下打就困难多了。”

程学启怒气冲冲地争辩说:“这些人都是从两广一带过来的积年悍贼,而且军队的数量比我们多几倍,虽然表面上投降,其实心里并不服气。如果我们不把他们的首恶分子杀掉,听任他们带着军队和我们同住一城,万一变生肘腋,后果不堪预料。到时候,脑袋丢了还不知为什么呢?”说完,拂袖而去。

李鸿章急忙追出去,挽着他的手说:“方忠老弟,不要生气,我听你的还不行么。”于是连夜布置城外淮军在四门外埋伏。

第二天上午,李鸿章来到城里程学启的军营,传令召见八降王,并说要当场封赏他们为总兵、副将,八降王不知是计,兴高采烈地来到军营。李鸿章早已摆好酒席,还装模作样念了念封赏的名单,就请他们入席。酒宴刚开始,忽然有校弁送来紧急公文,李鸿章便趁势离开了。过了一会儿,正当八降王酒酣耳热之际,进来了8个武弃,每人手里拿着一套清军的顶戴官服,跪到酒席桌前说:请大人更衣换顶戴,8个人洋洋得意地站了起来,自己用手解开头上的黄包布,就在这一刹那间,8个清军武弁从冠服下拿出锋利的匕首,8颗血淋淋的人头,就落在了武弁的手中。

程学启在诛杀了“八降王”以后,立即派兵闯进苏州,“无门不破,无处不搜,无人不魄飞天外”,仅在城内双塔寺庭院就杀害太平军三万人,用无数太平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自己头上的顶戴。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吴门虽复,泼街难民,遍地骸骨,须一年后方有生发。”可是为了解决数倍于己的降敌,他在这件事上,用的是先斩后奏、快刀斩乱麻的手段。连有“曾剃头”称号的曾国藩也自叹不如。

虽然杀降的建议不是李鸿章提出来的,但是他毕竟接受了程学启的提议,事后虽然觉得太不仁义,不过从大局着眼,他并不后悔。他在给母亲的信里坦诚地说:“男等自克昆山、太仓后,上海军又迭克吴江、江阴各县,并攻克沿太湖之各卡,遂合力进逼苏州。李秀成力谋解苏州之围,然吾军奋勇攻击,又夺得浒墅关。李贼知难以为力,遂入城与谭逆绍洗,坚守不出。吾军以炸炮轰城外石垒皆破,秀成魂丧,无复当初瓢悍之象。适以洪贼秀全,待援迫在眉睫,遂留绍洗驻城巡守,乘夜遁去。我军中程学启等,攻城昼夜不息。伪纳王部云官等,因副将郑国魁通款于学启,遂刺死绍洗,开齐门请降。男人城抚视。学启初与云官等约为兄弟,至是恐降众复叛,力请于男,尽杀云官等八伪王,及其党数百人。此事虽太不仁,然故关大局,不得不为。”

而程学启则不然,因为他本身就是太平军的降将,却对同样是太平军降将的郜永宽等下如此黑手,是绝对说不过去的。所以尽管他一再自我标榜:“杀降负盟,为国无私,此心可质鬼神。”但从来不许别人在他面前再提杀降的事。

有一次,李鸿章酒后和他开玩笑,说:“你也是投降过来的人,怎么对你的同类这样残忍。”程学启勃然大怒,回到军营里召集了一帮亲兵,要找李鸿章拼命。李鸿章只好在其他淮军将领的护送下,亲自登门谢罪,才算平息了事态。

不久,程学启在攻打嘉兴的战役中,被流弹射中脑部,重伤而死。有的笔记记载,他临死前,口中一直在喃喃自语,重复着李鸿章对他的责备。

不过,李鸿章对程学启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他在给四弟李昭庆的信中说:“涤生夫子令怀宁人程学启,投兄处立功。所向克敌,奋勇先登,实国家难得之人才。”程学启死后,他上书朝廷,陈述程学启在两年之间,夺回江、浙名城十数座,其中攻克苏州是东南第一战功,请求给予优恤。朝廷批准,特诏赐恤,并称赞他智勇双全,赠太子太保衔,赐祭一坛,在安庆、苏州、嘉兴为他专门建立祠堂,赠谥“忠烈”,同时授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袭职位,又加恩授予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合并封为三等男爵。

对此,曾国藩很满意,在给曾国荃的信里说:“余年来愧对老弟之事,唯拨去程学启一名将,有损于阿弟。然有损于家有益于国,弟不为过郁,兄亦不必过悔。顷见少荃为程学启请恤一疏,立言公允。”

曾国藩也是杀降的专家,从太平军中投诚的将领,很多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在这个方面,李鸿章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曾国藩对李鸿章干净利索地解决了8个降将,还收复了苏州城,非常高兴。他在给弟弟曾国演的信中说:“此间近事,唯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在同治二年(1863年)11月23日日记中也说:“阅本日文件,见李少荃杀苏州降王八人一信稿一片稿,殊为眼明手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