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性的“新大陆”
3023300000006

第6章 人性探讨(5)

第一,人类语言、词汇的产生,如“吃喝拉撒睡”、“马牛羊鸡犬豕”等“事物”,在没有语言、词汇以前,对“物品”单靠形象记忆是很难记得住的,对“事由”更难记住;在交流时,单靠“手势”、“比划”是很难沟通的。“吃喝拉撒睡”、“马牛羊鸡犬豕”等语言、词汇的产生,对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升华、完善,对人类意识、思维、思想的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功能的促进和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最终由动物的低级的本能意识,逐渐进化到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存在意识。

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更没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们心目中只有神化了的“天爷”、“地奶”。所谓“存在”意识,实际上就是“自然”意识。因为没有科学常识和认识,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就只能盲目的“崇拜”和盲目的“猜想”。好的比较好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就视为“苍天”或“神仙”所为,一些不好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就认为是“妖魔”或“鬼怪”所为。所以那时人们迷信思想非常严重,迷信活动非常“盛行”,每一个群居的宗族、氏族部落,都要信奉一个“图腾”一如龙图腾、马图腾、狗图腾等,盲目崇拜某一种动物。一遇到好事,就要“跪拜磕头”,感谢“上苍”;一遇到坏事,也要“磕头膜拜”,乞求“上苍”保佑,等等。

第二,母系社会的出现,“母性”从根本上奠定了人类进化发展的基础。(一)在母系社会形成的同时或之前就有了家庭,这是人类进化发展最早出现的、最基层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最小的人类组织。这是人类生长的摇篮,是社会的细胞;(二)从母系社会起,人类的生育彻底脱离了动物界“兽性2或野性5的生育模式,进人“人性2或理性5的生育时代。在此之前,母亲生育之后,对子女像别的“野兽”一样,只是一般的呵护喂养,子女能行走觅食了,母子就分离了。母系社会出现之后,可以断言,母子是相伴终生的,母亲离不开子女,子女也离不开母亲;(三)由于母子相伴终生,母亲对子女不但呵护备至,而且要培养成人,子女与母亲会长时间的共同生活。这比母系社会之前的母爱更加真挚、更加实际,这使“理性”的母爱进一步发挥和升华;(四)母系社会的形成,完全体现了人类生存发展和延续的关键“在”母性。这一点除了说明母爱的伟大以外,还足以说明母性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作用;(五)由于母亲对子女尽心尽力的呵护、引导、培育,子女一出生就受到母亲的教诲和母爱的熏陶,“人的性能”的形成,不再完全依靠自身的成长发展和原始的、低级的个人“悟性”的发挥。其结果人的“存在”意识,必然会更快的形成和更快的提升。

第三,有了符号、文字以后,人类在各项活动中,逐渐有了文化传播和文化教育。人的意识除了家庭影响和诱导以外,还有社会的影响和教育。其结果必然会加块人的“存在”意识的发展和转化。

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实践,人类逐渐体会到和认识到,“敬鬼神而远之”;电闪雷鸣是自然现象,不再是神仙施法;人死如灯灭,既不会到天堂,也不会下地狱等等,破除了人们的封建意识和迷信思想。开凿运河,移山填海,修筑堤坝等等。促进了存在意识的转变,逐渐消除人们的迷信思想,坚定了人们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改造自然的信心,促进了人类能动意识的形成。

第五,人类社会几次特大的更迭,如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等,每一次更迭都会使人的意识产生一个飞跃。意识的变化,必然会促进人的意识性、思维性和思想性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理想阶段一共产主义;阐明了存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存在的能动作用。

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本能意识发展到存在意识,再由存在意识升华到能动意识。能动意识是人类最完整的意识、最科学的意识形态。

人类的意识性,应该包括意识、思维和思想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逐步递进的,是人类大脑活动的“系统工程”,是各种决策、决定、决心的司令部,是人的行动、行为的指挥所。

(一)意识凡是动物都具有意识。一般动物的意识很低下也很简单。动物越低下意识越简单。因此它们不具备“意识性”,只有本能的下意识的行为,也可称为本能意识。这种本能意识对动物也十分重要。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危险来了要躲避,到生育期要生育……这是一般动物的本能意识,也是一般动物的本性。如果一般动物没有这种本能意识和本性,它就不可能活下去,这一物种更无法生存延续。

人是高级动物,绝大部分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不但有意识,而且反应非常灵敏快捷。因此人类不但具有意识,而且具有意识性。人的意识性也是由一般动物的本能意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进化为存在意识;再由存在意识,逐渐演变进化为最科学最完整的能动意识(或称作用意识)。能动意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主要论点之一。

(二)思维随着人的能动意识的进化和形成,人的思维活动逐渐活跃、逐渐发达。人们从“吃喝拉撒睡”逐渐意识到,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吃了喝了要拉要撒。从“饿渴”到“吃喝”,从“吃喝”再到“拉撒”的过程,是本能意识的过程;但是在“吃喝”之前,人们会进一步考虑,要吃什么样的食物,要喝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食物好吃,什么样的食物不好吃,一天吃几次,天冷了要吃什么,天热了要吃什么……这些就是思维。

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就是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思维活动的根据,就是人的“存在”意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我们知道,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类人猿的思维比人类的思维要简单得多。猩猩算数,经过人的训练,逐渐知道,二加七等于九,三加四等于七。其演算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三)思想思想是人类更高级也是最高级的大脑对事物的判断、结论,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大脑接触某一事物一一存在,根据这一事物的具体情况考虑、分析,运用哲学的推理、判断模式一一思维,作出对该事物的判断、结论一一思想。判断所得出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是改变不了的,这就是思想性。

思想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之一。类猿人有了思想,才真正成为“智人”。有了思想的人,追求由“本能”变成了“意能”;本性,由“兽性”变成了“人性”;性能,由“野性”变成了“理性”;行为,由“盲目”变成了“慧眼”。

二、创造性

人和其它动物比较,“创造性”应该是第二大特性。为了更好的生存,为了“多快好省”的追求,地球上凡是有人的地方,都会想方设法改进、提高生存条件和生存水平,想方设法改进、提高追求方法和效率。这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源泉,这也是人类能动意识的反映。

为了交流、沟通的方便,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词汇;为了记事方便,人类发明了符号、文字,发明了书写符号、书写文字的笔墨纸砚,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吃的方面,由茹毛饮血到火烧熟食,到素肉搭配,到五谷杂粮、牛羊猪马鸡鸭鱼肉、蔬菜调料等美食美味;住的方面,由筑巢穴洞,到茅草屋,到砖瓦房,到高楼大厦,到别墅装修等;穿的方面,从树皮树叶,到粗布衣服,到绫罗绸缎,到毛衣皮装,到西服洋装;从青一色、兰一色到五彩缤纷、美轮美奂;

在农业上,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人类从刀耕火种,到犁耙镰刀,到现在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瓦特改进完善蒸汽机后,工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十八世纪,电的发现和利用,有了机器、汽车、火车;到了20世纪,又有了飞机、宇宙飞船……人类的生活、生产、交通、通信等方面,变化和受益非常巨大。

20世纪中期,芯片和电脑的出现,人类各个方面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建筑方面,水泥和钢筋的应用,高楼大厦林立,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娱乐方面,各种娱乐器具层出不穷,舞台、灯光、背景,越来越高级;舞蹈、民歌、戏曲等到处都有,等等。

这些都说明,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存,在各个方面,时时刻刻不忘改进提高,时时刻刻不忘发明创造。

三、感觉性

人和人类,一切意识的产生,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感觉得来的,所以称之为“感觉性”。

人的感觉范围和对象,就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包括自身的客观现象,如疾病、衰老等!的感受和感觉。大到宇宙空间,小到质子、中子,都要凭感觉来判断分析,并作出结论,当然不排除借助其它仪器仪表。但不论通过什么样的仪器仪表,最后还是要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判断、来分析、来作出结论。

感觉性也可以说是一般动物的本性。自然界一切动物都具有感觉性。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多面,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灵敏,有的比较迟钝。

动物的感觉性,一般来说(不排除个别物种的个别感官现象)动物越低级感觉性越差,感觉部位越少,感觉的灵敏度越低。反之动物越高级感觉性越好,感觉部位越多,感觉的灵敏度越高。在动物中人是最高级的,人的感觉性最好。感觉的部位最多,感觉的灵敏度最高,感觉的判断力最强。因此,把人的感觉性作为一个特性来论述是有道理的。

个别动物个别的部位,灵敏度还是比较高的,甚至超过人类。如狗的鼻子(嗅觉)、耳朵(听觉)都比较灵敏,比人的嗅觉和听觉灵敏度高得多。但狗的视觉比人的视觉就差得多。据说狗辨别颜色只有灰白两种,而人辨别颜色可以达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蚂蚁没有眼睛而有触角,用触角判断方向,判断物种,并作出对物种的取舍。有的动物只有单一的皮感(触角)如腔肠动物等。

感觉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物质。是意念活动而不是物质摄取。地球上或宇宙空间内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自然的现象等,通过人的感觉部位的感受器官接受刺激,并传人感觉神经,由感觉神经将刺激物传人中枢神经(大脑和脊髓),大脑皮层根据感觉信息,经过加工、筛选、判断、分析,最后作出结论,得出这一物体或现象,是何种物体或何种现象后,感觉的结果也就产生了,感觉的全过程也就完成了。

大脑皮层对感觉到的事物,还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人的手触到一个物体,根据物体的软硬度、温湿度、质量以及表面的结构,大脑就可判断出这一物体是铁块还是木块,是石头还是馒头。

在人身上,除了毛发、指甲、脂肪、骨头(骨膜、骨髓除外)没有感觉外,周身上下内外均有感觉性。其主要部位有眼(视觉X、耳(听觉X、口(味觉X、鼻(嗅觉X、皮(肤觉X、性(性觉X、手(触觉X、肌(肌觉X、动(动静觉X、情(情觉一以面部表情为主)等共10处(实际上不止10处X,现将这10处感觉情况阐述如下。

(一)视觉是人辨别外界物体、现象的明暗、颜色、性质、性能的感觉器官。由光源直射或物体折射、反射的光线,通过正常人的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作用于眼球的视网膜,引起视网膜感觉细胞兴奋,产生视觉冲动。冲动沿着视觉“传人道”传到大脑皮层视区(枕叶X引起视觉。

人的视网膜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视杆细胞对弱光有高度的感受性,是夜视的感受器官;视锥细胞接受强光和色光刺激,是昼视和色觉的感受器官,能分析光谱上390"770毫微米不同波长的光线,产生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感觉。视觉在对物体空间属性(如大、小、远、近)的区别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视觉,在人的感觉中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器官。很多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如知识的学习,动作的模仿,技能的掌握,与他体的搏斗,甚至走路、吃饭、做工、种田等等,都离不开视觉。视觉不但能分辨出周围事物的大小、远近、颜色,而且分析得非常细腻、具体。如对人的面孔的分辨,一个正常人能记住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面孔;有一定知识的人,通过视觉能记住几千甚至上万个文字及发首。

人借助仪器,能观察到几十光年,甚至几千几万光年以外的星体,能观察到星体表面的情况。借助仪器,人还可以看到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一一分子、原子,甚至能看到原子核的构造。

视觉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生理工具。试想人类没有眼睛,像蚂蚁一样靠触角去竞争,那人类就不会进化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文字也不会出现,书籍更不会产生。人类定会和其它动物一样,还在下意识的生存着。

人的视觉是由低级动物的视觉器官进化而来的。如后生动物中的水母、涡虫等都有眼点,构造比其它低等动物的眼点要复杂得多,当然比人的眼睛构造要简单得多。但这是高级动物眼睛的“始祖”,人的眼睛也应该是随着低级动物的进化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