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
3032600000043

第43章 生态道德(2)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与评价应该从辩证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人类产生之初,人的能力极其微弱,大自然奴役着人类,根本谈不上人类中心主义。尽管如此,人的理性、智慧与创造性使人的能力不断加强与提升,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的奴役,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表现,以至于为了人类自身的所谓利益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人类中心主义走向了其反面。在今天当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人要对自己的行为担负责任,人要与生态系统和谐相处。

(二)消费主义的极度膨胀

1.消费主义及其社会危害

如果说人类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社会生产领域,那么在社会消费领域则出现了另外一股思潮,即消费主义。

人们正常的消费是必需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是民生中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警惕与限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消费行为,因为它阻碍与破坏了生态文明建设。消费主义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起来的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消费主义日益向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蔓延,不仅影响了西方发达国家与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消费主义文化逐步进入中国并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可否认,消费主义对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对消费过度崇拜的消费主义也造成了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的困境。

与人们的一般消费不同,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它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的价值与社会象征的意义。概括地说,消费主义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第一、欲望第一,以满足不断增长、不断变化,因而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为追求目标,在其背后是一个将人视为”物质欲望动物“的理解与想象。(2)以高消费(奢侈消费,一次性消费,高额度、大批量消费)和豪华享受为”现代生活“,这背后是一种”现代化“想象。(3)以消费能力和消费生活为社会地位、个人成功、声望的评价标准,消费便成为人们生活意义的来源和不断追求的对象。甚至可以说它在不断地制造关于什么是”成功人士“,什么是社会品位,以及什么是”美好生活“的幻象。

消费主义的社会危害多种多样。一是导致经济危机。消费主义的盛行必然是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以及盲目消费等等,使政府对经济形势无法预测与控制。二是导致生态危机。消费主义所走的是一条”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大量废弃“的道路,从而使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与消耗造成生态危机;商品的过度消费、使用与废弃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导致社会公德丧失。消费主义消减了人们对价值理性的追求,而只片面地追求工具理性,具体表现为社会公德心严重缺失,比如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背后的非法商贩们昧着良心干的勾当都只为拼命赚钱,对别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四是导致个体价值观的扭曲。消费主义在物质上追求奢华,是典型的”拜物教“者;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追求”暴富“、”快富“,要求”一夜成为暴发户“,是典型的”拜金主义“;在情感上追求”即时型“与”一夜情“,是典型的”爱情快餐主义“;在消费上追求的是无度,他们奉行的观念是”我花故我在“。

2.健康、科学的消费伦理观

反对消费主义,倡导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消费伦理观。

(1)理性消费伦理观。理性消费伦理观是一种量入为出的消费伦理理念,依据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层次把消费分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与发展型消费①。生存型消费是指维持人的生命、恢复体力和人口繁衍所必需的消费;享受型消费是满足生活舒适、爱好,增加生活情趣等方面的消费;发展型消费是指提高人口素质所必需的消费,如开发智力,培养美育、德育,增强体质等方面的消费。生存型消费是最低级别的消费需求,可以说是一种初级消费,或者是人们本能的消费需求。因为,生存型消费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生理需求,解决温饱问题,让自己生存下来。

所以,生存型消费占人们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大,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差,温饱问题还是人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生存型消费满足以后,人们就转向享受型消费了,如休闲、娱乐、旅游以及文化消费。发展型消费是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而进行的消费,最典型的消费是教育消费和健康消费。发展型消费是较高水平的消费。

(2)绿色消费伦理观。1994年奥斯陆国际会议把绿色消费定义为:使用最小化的能源、有毒原材料,使排入生物圈内的污染物最小化,在不危及后代生存的同时,产品和服务既要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又可使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绿色消费是指为了实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而提出的、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下的一种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是一种符合生态伦理的现代消费方式,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它反映了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即人与自然和谐,突显了生态伦理的核心思想即尊重生命与保护自然,体现了生态伦理的重要内容即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统一,注重生态伦理的新理念及崇尚精神追求等。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消费伦理观。可持续消费伦理观要求当代人在消费时不能损害后代人的消费,要兼顾代际之间的消费平衡。基本内容是:

一是适度性消费。既反对”消费不足“,又反对”过度消费“。前者无法提供人类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抑制了人的体魄和智力的发展,最后阻碍和影响生产的发展。后者将消费作为人生活的唯一目的,永无节制的消费常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二是公正性消费。包括代内公平消费与代际公平消费两方面。代内公平消费要求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消费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为代价。在国与国之间,代内公平消费的关键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灭贫富分化。在一国内部,代内公平消费应该体现在一部分地区在保持自己发展的同时,不损害另一部分地区的发展。代际公平消费是指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当代人自觉承担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与消费资源的责任。代际公平消费强调人类在资源消费上要公正地对待下一代。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为代价。

三是科学性消费。科学性消费是指人们用科学来指导消费的一种消费模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满足了社会成员的生理、心理的需要,又不至于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比如:在吃上,不去追求精细、珍稀,而是追求营养均衡、绿色健康等。

在 当前,倡导并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消费伦理观意义重大,它直接导致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我们也必须从这一高度来体认消费伦理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的生态伦理学著作,但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之中有着深刻的对生态伦理的思考与论述。尤其是在马克思早年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我们今天构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一)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二)人类生产的”内在的尺度“与生态道德责任马克思比较了人与动物生产的本质区别,并由此指出人对生态的道德责任。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人与动物都在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但是人与动物的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也就是说,人比动物生产高级的地方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人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并且人可以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就是人的能动性所在,由此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界承担着更多更大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同时人也有承担这种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因为人的生产是在两个”尺度“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任何一个种的尺度“与”内在的尺度“。”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是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内在的尺度“即是人的主观目的与需要,只有这种相互结合基础上的人的生产才是科学的、理性的,才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三)人的生产与消费构成生态伦理的两个基本视域从人与生态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人的生产与消费构成生态伦理的两个基本领域,因此对人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的科学理解与正确对待界定了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全面论述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如果从一个单独的生产过程来看,生产与消费是两个独立的行为,其对象、过程与目的等都不相同,如果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生产与消费又具有内在统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就生产对消费的作用而言:(1)它为消费生产出对象,使消费成为可能。(2)它为消费生产出消费方式。消费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中介的方式来消费的。例如,虽然都是解决饥饿的问题,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的方式。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3)它生产出新的消费主体。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生产创造出消费者。

就消费对生产的作用而言: (1)消费使生产得以最终完成。

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只有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在于它是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在于它是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2)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马克思的上述关于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论述从社会现实层面指明了如何实践人与生态之间的伦理关系,也就是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从而使生产与消费之间保持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