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学是处在学龄期的青少年学生在上学期间擅自离开学校的行为。逃学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
林瑞16岁,是河南省郑州市某中学初二学生。林瑞是家中的独生子,家里生活并不宽裕,全靠爸爸在外面打工维持生计。父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特别是母亲看到林瑞不好好学习,更是恨铁不成钢。林瑞经常逃学旷课,甚至和校外的不良青年拉帮结派。望子成龙的母亲知道后怒火中烧,动不动就对林瑞一顿打骂。时间久了,林瑞对妈妈的记恨之心越来越深。
事发当晚,爸爸外出打工不在家,林瑞再次向妈妈提出能不能不上学,妈妈顿时怒火冲天,抬手就打了儿子两个耳光。当晚,林瑞找来铁棍,残忍地向母亲的头上猛砸几下,一会儿母亲就没了动静。林瑞从满身是血的母亲身上搜去200元钱,然后把尸体拖到仓库里后逃之夭夭。案发后,警方全力侦破,23个小时后便把林瑞抓获。
在看守所,林瑞哭着说:“妈妈打我骂我的次数太多了,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妈妈,可现在妈妈没有了,我又非常想念她,但一切都晚了。”
心理分析
逃学旷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病理现象”,往往导致辍学,并常常同违法犯罪行为紧密相连。多次逃学的学生可能会形成习惯性逃学心理,与集体相隔疏远,与老师和同学相抵触。逃学也为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提供了机会,这种学生正是坏人教唆犯罪的对象。
目前,青少年学生逃学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下列方面的因素。
1.学校方面的因素
主要是青少年学生感到在校学习负担过重,老师对学生要求太严,稍不如意就“脸色难看,语言难听”,特别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成绩提不上去,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更是觉得抬不起头来。这样,他们心中逐渐产生反感、畏惧,学习没劲、上学让人苦恼的想法,希望逃避或脱离这种充满压力的环境。同时,师生关系的对立,有些差生抱着升学无望的消极心理等,也会导致逃学。
2.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不是娇生惯养、无原则迁就,就是专横管教、随意打骂,特别是对子女抱有过高希望,容易促使子女压力太大或与父母对立。这同样使青少年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造成逃学。
3.学生本身的个性缺陷
大多数逃学的青少年学生,缺乏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在克服学习困难时表现出意志薄弱的特征,特别是在外界影响自己学习的诱因出现时,不能控制自己。比如有些青少年学生,在做功课或复习时,被同学叫去玩了,或被电视机、游戏机吸引过去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意志薄弱的表现。有些青少年学生缺乏主动性,对学习上的困难,不是想怎样去克服,而只是感到厌烦或想逃避。逃学是学习上被动性的反映。
逃学会耽误我们的前程,会妨碍我们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会让我们成为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要知道,很多离开学校流落到社会上的青少年,由于没有文凭和能力,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最终只能长期颠沛流离,或者从事某些劳动强度大、薪水报酬低、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许多找不到工作或无法忍受这种工作的人,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毁掉自己的一生。
心理呵护
如果青少年朋友对学校的生活感到厌烦,最好和父母,或者是信得过的老师和同学多多沟通与交流,以缓解学习压力。逃离学校,一走了之是最下等的策略,也许可以缓解一时的压力,但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压力。
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讲,要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校中能找到自己的快乐。此外,教师应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一方面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若发现问题,应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教育,使学生尽快地返校学习。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差生,注意观察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其提供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识。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父母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合理地分析孩子在哪些方面占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引导孩子努力克服不足,发挥优势。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信心去应对学习,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一方面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关爱,一方面可以了解其平常交友的情况和活动场所,及时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加以引导。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政府应加强娱乐场所的管理。学生逃学后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就是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这些娱乐场所应该严格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勤于检查,发现情况及时予以重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逃学之后觉得无处可玩,从而减少逃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