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心理健康发展性问题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咨询与辅导,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离不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青少年应该配合老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人们称青少年时期这一变化最激烈、最不平静的阶段为“急风暴雨的时期”,也有人视其为“危险期”,它对于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使得青少年极易受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吸收能力大于辨别能力,容易分辨不出社会消极影响而形成消极心理。根据青少年时期的这些特点,施以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民族振兴所需要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青少年因承受不了心理重压而走上绝路的事情屡见报端,令人痛心疾首、无限悲伤。当我们深入追究其原因时,就会发现这些走上绝路的青少年如果接受过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一女生因与男友分手和期末考试英语不及格而从七楼跳下自尽。
一名曾连续5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到市重点高中的女生,割腕自杀未遂后,又从宿舍六楼的窗口跳下,倒于血泊之中,原因仅仅是她受到了老师不当的批评。
一名高中生,其父母不顾他的实际水平,对他的要求过高,逼迫他必须考班里前十名,必须考上重点大学。不堪精神重负的孩子在与母亲的争执中,怒不可遏地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某男生,因为5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劝退回家,竟然决定将父母和奶奶杀死后自杀,结果父亲和奶奶不幸身亡。
一个个青春洋溢的生命就这样失去了耀眼的光辉,让人伤痛、惋惜。其实,他们遇到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解决。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只有开展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才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谓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的内在根据。从素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是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维护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健全。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对在校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