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每个老师都是故事2
3035500000030

第30章 罗勇:上得讲堂,下得厨房

在讲这些的时候,何伦言语中充满了快乐。如果他沿着教学的路继续走下去,在教育教学专业上也会大有前途。他还曾主动申请到藏区支教过一年,也深受藏族同胞的欢迎。但因为学校总有些杂事需要人做,前任校长看中了他的踏实,便让他搞后勤。也许何伦当时心里也有些“想法”,但至少在行动上很爽快地服从了学校的安排。从此他告别了讲台上的精彩,而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倾注在繁琐杂乱的后勤事务中。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可贵的牺牲。

性格内敛的罗勇,有时候给人以木讷的感觉,不太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我刚到这所学校当校长不久,他就进入了我的视野。学校有一个自发的教师团队,叫“终身学习促进会”,人数不太多,也就十来个吧,罗勇便是其中一员。

那次是讨论新教育实验。罗勇虽瘦小却很精神,说话声音不高,但很自信。他发言中谈到自己对新教育实验的理解,认为种种对教育的改革,包括新教育,核心理念都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一切人的各方面的发展。他也谈到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新教育无法回避考试,但是新教育实验不但不会影响反而会提升教育质量。新教育实验是我们理想教育与教育理想的一种执着追求。

我不能说他的发言有多么深刻,但他说到了两个关键点:一是新教育实验的本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二是新教育实验必将面临应试的考验,我们不应回避。

罗勇话不多,但我感到这是一个有想法的老师。

有想法的老师首先在自己的课堂上会很有想法。不管什么改革,首先课堂要吸引学生,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朴素的问题。罗勇老师担任化学教学,总是精心地设计他教学的各个环节,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同时让化学知识浅显易懂地被学生掌握。为了让课堂有趣、有效,罗老师总是会把报刊上一些贴近化学的资料剪辑收藏起来,或把网络上的一些视频保存起来,然后巧妙地应用到自己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化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天,罗勇手里拿着一个橙子走进了教室,还怕学生不知道他手里拿着橙子,便在学生面前晃了晃,问:“这个水果有哪些用途?”学生一下来了兴致,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但答案大多是“可以吃”“增加营养”之类。

“其实呀,它不止能吃、做罐头,还可以……”罗老师话锋一转,一边说一边把课前准备好的化学仪器往橙子里面一接,电流表指针偏转了。哦,原来他是在引入原电池的教学。学生们惊讶不已,顿时兴趣盎然。罗勇老师总是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喜欢他的化学课。

我经常说,对于高素质的老师来说,无论他怎么上课,都叫“素质教育”。这正是罗勇的追求。他一直勤奋好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他来自较为偏僻的农村,但他能说一口相对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据说这是他好几年如一日天天大声朗读《演讲与口才》练就的。大学本科毕业的他,在县城高中工作几年之后,竞聘调入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按说他的专业知识应对初中化学教学完全不成问题,但罗勇老师调入的第二年就参加了教育硕士的考试,自费修完了全部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是我们学校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人才之一。

罗勇善良、热心,且富有责任感。无论是对同事,还是对工作,他都一丝不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去年学校安排他协助年级主任管理德育工作,这是额外给他增加了工作,但他二话没说,爽快地接受了,大有“我是学校一块砖,哪儿需要哪儿搬”的壮志情怀。每天早上他到校和班主任一样早,下午要等学生都离开才能离开;晨诵、午读、午休和下午班务小结之前都会看到他在几栋楼之间不知疲倦的身影,管理班级纪律,叮嘱指导学生清理垃圾死角……天天如此,毫无怨言。有老师戏言:“每天都看到他上蹿下跳。”还有人叫他“永动机”。但他毕竟不是“永动机”啊,上学期刚开学不久,我就发现罗勇老师走路很畸形,腿直挺挺地在楼道间挪动。后来才得知他被电瓶车撞倒,造成左腿髌骨骨裂,医生要求他休息一个月,但他一直坚持打着石膏绷带来上班,工作一天都没落下。

罗勇的热心也是出了名的。只要有人请他帮忙,他总是二话不说,当成自己的事来做。罗勇在电脑方面自学成才,至少在我眼中,也算得上一个小小的专家了。一次,一位老师的电脑弹出一个窗口,怎么也关不掉,旁边几位老师也都凑过来看,出点子,但还是不行。不知谁说了声“叫罗勇过来,他行”,结果罗勇老师看了一下,在键盘上摁了两个键,问题就解决了。

像这样帮别人维修电脑,对罗勇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一位同事告诉我:“那年我为了上好一堂课,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但我对多媒体应用不太熟悉,可又必须要做,我真是急死了。有人就给我推荐了罗勇。我很不好意思地找到罗勇老师,但他毫不犹豫欣然允诺帮我。他不仅仅告诉我怎么制作,还帮我编排、美工,毫不推诿甚至主动地帮我多次修改,让整个课件美观,逻辑性强,很好地辅助我完成了那次教学任务。这让我很是感动!”好几年过去了,可这位同事说起这事的时候,仍感动不已。

我校有好几对教师夫妇,罗勇和徐全芬便是其中一对。两口子都在学校工作,对学校付出的便更多,所以我特意家访了这些夫妇教师的家庭。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许多平时不知道的情况。比如,每次学校组织外出活动,我都看到罗勇夫妇带着孩子。最初我觉得奇怪,偶尔一次孩子没人带,随爸爸妈妈参加学校活动,这我可以理解,但每次都这样,我就不理解了,难道家里没老人吗?那天走进他家,我才知道,罗勇家里真的没有老人,因此他们只能自己带孩子。说起来,一家三口人也不多,但因为没有老人,一切都要自己做。罗勇的爱人徐全芬又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罗勇老师就承担起了照顾家和孩子的任务。妻子徐全芬在我面前夸丈夫罗勇:“他真的是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标准好男人!”我给她做了小小的修正:“上得讲堂,下得厨房!”

徐全芬老师在我校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现在我对她之所以“优秀”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一个优秀的女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位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男人,比如罗勇。

2012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