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简史
3040900000016

第16章 明清道教以及《道藏》的编纂和辑要

一、明清道教概况

全真教以丘长春谒见成吉思汗为契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成了全国最大的、最重要的道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使全真教达到了它的全盛,同时也使它很快腐败下来。全真教徒住在京城,住持皇家香火,借为天子、国家祈福之名,大置田产,大修宫观,其中为非作歹之事也就不可避免。他们还交结达官显贵,往来富家,清静的宫观成了繁华的官府。从元代中期开始,和迅速兴起一样,全真教迅速衰落下来。到明代,最重要的道派变为正一派,也就是张道陵的天师道。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在做吴王时,就曾经让有关官员去寻访张陵四十二代孙张正常。据《明史·张正常传》,朱元璋称帝之后,张正常入贺,被封为“正一嗣教真人”,且受命主持全国道教事务。[28]此后的皇帝,也不断对道教的领袖人物表示尊崇。

明代尊崇道教的表现,一是给道士封官赠号。起初,明朝朝廷曾对道教官员的数量作出过规定,但是后来,皇帝们常常由于自己的喜好超出这个限制,如明宪宗、明孝宗,都曾根据自己爱好,而不顾国家法度,任意封赠道官。二是直接任用道士做国家官吏。这早在唐代就有。开元二十五年(737),玄宗置崇玄学博士,不到十年,即天宝五年(746),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就做了宰相。不过唐宋到元,这种情况还不多见。明代,类似情况多起来了。据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三卷,从明宪宗成化年间开始,先后任用蒋守约、李希安、崔志端、徐可成等数位道士为礼部尚书。礼部是儒教国家主管祭祀的部门,这是任用道士祠祀、通神的延伸。而对道士的这种任命表明,道教进一步成为儒教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第三是发展道士的通神功能。明世宗让道士为他撰写告天的青词,是这种通神功能的顶点。

在世宗朝,道士的方术活动一度活跃起来。然而这次方术复兴和此前一样,不仅有道士参与,也有儒生,再一次证明方术活动的普遍意义,证明方术活动不是道教的专利,证明方术的功过不应独由道教负责的判断。

然而明代毕竟是儒教国家,并且是儒教统治日益加强的朝代。朝廷对道教徒的任用,不能表明道教地位的提高,也不能说明明代比以前的国家政权更加崇道,只能说明此时的道教进一步成了儒教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和此前的朝代相比,明代降低了道教的规格,加强了对道教的控制。朱元璋取消张正常的天师称号,其意思非常明白。在朱元璋看来,天没有师。至少是道士没有资格做天之师,而他,也不需要道士为师,他只要道教按他的意志行事。而他,不仅是明朝国家的君主、皇帝,还是儒教的天子,即上帝之子。为了加强对道教的管理,明代设立道录司,规定道官的品级。严格实行度牒制,道童必须经过考试,才能发给度牒。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经。严格限制道观数量,先是归并,继而出令禁止私建。并下令道士,也包括僧人,必须遵守儒教礼仪。

此时的儒教,不仅掌握着强大的国家机器,而且教义、教理都有高度的发展。以程朱思想为代表的理学,不仅有着庞杂的思想体系,而且有着极高的理论水平。在这样的思想建树面前,佛、道二教都失去了自己往日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道教,就连佛教,也都主动向儒教靠拢,鼓吹三教合一,自觉地为儒教国家服务。由于道教曾经掌控过这个国家机器,并且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为这个国家服务方面,比佛教有着更多的有利条件,也比佛教更加积极和主动。其行动表现在理论方面,其代表作就是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道门十规》。《道门十规》道:

自秦汉以来,方士竞出,若文成、五利之以金石草木,徒杀身取祸,遂世称方术矣。外而施之,则有祷禬祠祝之事。自寇、杜、葛、陆之徒,其说方盛。由后之师匠增损夸诞,奔竞声利,而世曰异端矣。

在张宇初看来,这些都是违背黄老立教宗旨的。正一天师道能走到这一步,可见道教发展的大势。

张还批评林灵素,说他偶然为世主所崇,就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不以慈俭自守。这个批评说明,张已经决心要做好臣子,安于本分,为君主尽自己的忠诚,而不再以方外士自居。就其实质而言,张宇初的《道门十规》可以说是道教全面融入儒教国家机器的正式宣言。

张宇初的文集是《岘泉集》。作为儒藏的《四库全书》,对佛、道二教典籍所收甚少,却破例收了张氏的这部文集,并且没有把它归入《道家类》,而是归入《别集类》,享受和其他儒者的文集一样的待遇。这样做的理由,见于《四库提要》:

(张)其人品颇不纯粹,然其文章乃斐然可观。其中若《太极释》、《先天图论》、《河图原》、《辨荀子》、《辨阴符经》诸篇,皆有合于儒者之言。《问神》一篇,悉本程朱之理,未尝以云师、风伯荒怪之说张大其教。以视诵周孔之书而混淆儒墨之界者,实转为胜之。

韩愈《送浮屠文畅序》,称人有儒名而墨行者,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有墨名而儒行者,问其名则非,校其行则是。然则若宇初者,其言既合于理,宁可以异端之故,并斥其文乎!

这样就不仅是张宇初向儒教靠拢,儒教也认张为同道。不仅如此,还认为张是名为道士的儒者,比起那些名为儒者而实际背弃儒行的,还要高明。

所说张人品不纯,是他在明建文帝时,曾因不法被夺官。他的后人,有几代则完全是恶霸官僚。只是由于皇帝徇私,才免受惩罚。和全真教在元代的历程一样,正一教在明代,也和明代的官吏们一样,迅速地腐败了。[29]

清朝继承明朝对待道教的政策,沿袭了明代管理道教的机构。并且和明朝一样,主要扶持正一派。据《清史稿·职官志》,定龙虎山正一真人为正三品,未提及其他派别。正一真人之下,设提点、提举、赞教、知事等职,共二十余位。其任命由正一真人保举。顺治八年(1651),授张应京“正一嗣教大真人”,使其掌管道教。乾隆元年(1736),对正一真人又加“光禄大夫”衔。但整体说来,对于道教的政策,也仍是以严格控制为主,并且加以轻视。乾隆五年(1740),正一真人到京祝贺皇帝生日,鸿胪寺卿梅瑴成上言说:“道流卑贱,不宜滥厕朝班。”(《清史稿·职官志》)于是停止道官朝觐赴宴的惯例。十二年后,又将正一真人级别改为正五品,并下令“不许援例请封”。(同上)又过了十几年,才恢复了正一真人正三品的级别。此后曾让正一真人府监纪司张克诚留京,授提点,兼京畿道录司、省协理。全真派道士没有这样的待遇。

但是正一派道士早就只能以法事、符箓为国家和民众驱灾、祝福,做儒教的附庸,在教义和理论上都不能有所发展。而全真派则在清初又一度活跃,其代表人物为王常月。

王常月是全真教龙门派传人。他使全真派中兴的主要措施是振兴戒律。这一措施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支持。顺治十三年(1654),王常月在白云观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人,使道教呈现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此后,他又南下江浙两湖等地,收度弟子颇众。此后,他的弟子们又四处传教,使龙门派几乎成为全真的唯一派别。

王常月的戒律,主要是讲忠孝仁义、三纲五常。这样的戒律,说是道规,实是儒规;说是道法,实是王法。其戒律第一条就是“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其他律条,则明令不得轻慢师长、官长,当念天子圣明等。道教要人出家,即须忘掉世间恩爱,但王常月的戒律规定,不得忘却天地、日月、皇王、父母这四种恩惠。因此,这些戒律的宗旨,是要为儒教国家培养有道德、奉公守法的好国民,它得到清朝朝廷的支持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成仙理论,王常月也只强调明心见性,反对守丹田、交水火、炼精化气等等修炼活动。他认为,肉体成仙是不可能的,不灭的只是法身、真性。这样,在根本理论上,他又回到了王重阳创教时期的学说。

至于其他道派,既不像全真龙门派在理论上有新气象,也不能像正一派那样受到国家的尊崇,其地位就更加衰微。后来,道教的情况也和佛教相仿,在内部,各派的界限日益模糊;对儒教,也仅保持形式上的差别。道教在明清两代,实现了自己长期追求的目标,又成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独立和方外之士的自由地位。

二、《正统道藏》和几部道教丛书

从南朝刘宋时代陆修静为道经编目之后,唐、宋、金、元都曾编纂过《道藏》。然而这些《道藏》都没有流传下来,其目录在今天也无法见到。这些《道藏》编纂贯彻了编者怎样的思想,也就不得而知了。明成祖即位之初,就命令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纂《道藏》,并一再催促。张宇初死,由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接办,到正统年间编成,题名“正统道藏”。

《正统道藏》的第一个特点,是使《老子》入洞,而不再仅是四辅之一。这是北宋时代王钦若的建议,也是唐宋以后道教发展的实际。元代因《化胡经》事,佛教方面要求焚毁《道藏》,但认为可以保留老子《道德经》。这就表明,无论教内教外都承认,只有老子的《道德经》,才是道教的真正本源,才是道教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正统道藏》使《老子》入洞,反映了唐宋以来道教的基本面貌,也是恢复了道教在汉代的实际。随着《老子》地位的提高,《庄子》、《列子》等书也随同入洞。它们和老子《道德经》一起,实际上构成了道教思想核心部分。《正统道藏》所收《老子》白文以及各种注释,约六十种;《列子》、《庄子》等注释本约四十种。就数量说,约占全部《道藏》总数的十四分之一。

《正统道藏》的第二个特点,是编入了数部冠以“高上玉皇”之名的道经,且排列靠前,几乎紧接元始天尊所说经。其中《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三种,称玉皇为“昊天上帝”。说明这里的玉皇不再是《真灵位业图》中的普通神仙,而是天地的主宰,是儒教的上帝。也就是说,这是宋代以来,道教正式把儒教上帝尊为自己至上神在经典中的体现。也可以判断,这几部有关玉皇的经,出于宋代或宋代之后。

但是传统是一种惰性力,传统一旦形成,要突破它,就十分艰难。所以《正统道藏》还保留着元始天尊的最高地位,把元始天尊所说诸经置于藏首,还未能彻底贯彻道教以上帝为至上神,以老子为上帝代言人的基本格局。这种状况,既是由于传统,也是由于编纂者水平不高,勇气不够。对于编纂者水平不高,分类混乱状况,已有许多批评;但对于编纂者勇气不够,未能充分体现道教本质,反映道教本貌的缺点,还很少有人提及。这大约也与研究者的认识有关。因为直到如今,多数研究者还是把道教当做原始宗教的遗存,原始巫术和方术的渊薮。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正统道藏》使《老子》和《庄子》等经入洞,并且数量众多,把有关玉皇之经编入,且置于靠前之地位,都是一个重大进步。

清代修《四库全书》,其《子部·道家类》,可称为由儒者编纂的道教丛书。该类收书四十六种,前三部为《黄帝阴符经》注释,接着是十一部《老子》注释,下面是庄列诸子,共十部。三项合计,占全部收书的一半还强。这样的编纂,虽是儒者所为,却彻底体现了道教的黄老精神,反映了道教的本色本貌。下一半中,有《参同契》、《龙虎经》等术数书,有《真诰》等所谓符箓派著作,然而不仅数量很少,而且选材极严,是此类书中思想水平较高者。此外还有《玄真子》、《天隐子》之类讲虚无大道的书。外丹书有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内丹书不选钟吕,却选了名为说丹、实讲修心的《悟真篇》。从这个书目,可以看出当时儒者心目中的道家,也就是道教的形象。对于道家,四库馆臣在提要之前有个序言,说明他们对道教,也就是道家的认识:

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清静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

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于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儒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轻蔑的态度评论道教,难免使道教中人不快;其所论述也非尽合史实,然所认道家之“本始”、“本旨”,却是直至今日,仍然值得有关人士冷静思考的。俗语“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段夹棒带刺的感慨,无论对于道教,还是对于当今的道教研究,可说都是一剂苦口之良药,一番逆耳之忠言。

清朝末年,新津彭瀚然于成都二仙庵晤方丈阎永和,阎告知严雁峰家有《道藏辑要》全书一部,彭慨然筹费集金,于1906年刻成。据阎说,此书“虽由纂辑以成,实包括全藏而无余蕴”。(彭瀚然《道藏辑要·重刊序》)这部辑要,当反映了编纂者心中的道教面貌。

《道藏辑要》仍然沿袭《正统道藏》,把元始天尊所说经置于卷首,此后是灵宝天尊所说经。老子《道德经》专列一集,此后是道德天尊所说经一集。各种《庄子》一集,《列子》等书注释一集。如今称为道家者共有三至四集,占该书二十八集的九至七分之一。就比例讲,《老子》、《庄子》等所占比重超过《正统道藏》一倍左右,地位也大大提高。冠以“高上玉皇”的道经也专占一集,数量也由《正统道藏》中的五种增到十五种。玉皇(实际就是上帝)的地位,在道教中空前地提高。道书的编纂对于反映道教的实际面貌虽然总是晚着数拍,但毕竟不断有所进步。该辑要还收有《葛仙翁至道心传》,为《正统道藏》所无;而《心传述证录》,名为道书,所论实则全是宋明时代儒教的心性之学。无极、太极、中庸、大学、四象、八卦、精一、执中、仁义礼智等,在《心传述证录》中,不仅有说,还有图。因此所谓“心传”,实是儒教的十六字心传。宋代理学产生之后,不断有人把周氏太极图归源于道教。《道藏辑要》不仅和《正统道藏》一样,收了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而且收入了周敦颐的著作,且标明《周濂溪先生太极图》、《通书》。从《心传述证录》到周敦颐的《通书》,说明儒教的影响正式进入了道教典籍。

《道藏辑要》以后,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道藏举要》。收书不足一百八十种,其中有《老子》五十二种,占四至三分之一,且置于卷首。此外有《庄子》十二种,《列子》六种,还有《文子》等书数种,合计占全书二分之一。其他各类,也多是讲虚无大道为主,和一些山志、仙传、医书。方术书极少。元始天尊所说经类,一概不收。在编者看来,这些才是《道藏》中的要集。

道教二千多年发展的实际,历代道教内外人士的评论,道书的编纂,都向我们述说着,黄老、道家就是道教。而道教和儒教一样,也是以治平天下为目的;和佛教一样,也是以善道教化天下为宗旨。方术内容,各教都有。道教方术之所以特别引人注意,一面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所造成,一面也是由于儒、佛二教对道教并非善意的评论,但那不是道教的本质、本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