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贴心的幸福:忙忧一族心理能量补给书
3043400000103

第103章 读书,让脑子吃一顿饕餮大餐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读书,其实就是一个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我们常说,读书明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望,增加我们的智慧。所以,大凡读书,总是会给我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愉悦的感觉。

读书符合距离产生美感说,所以快乐。英国的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理论告诉我们,距离产生美感。我们常常读到一些记载人物事件的书,书中的人虽是栩栩如生,物虽是惟妙惟肖,但却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经由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情感而再度创造出来的,与现实的人物与事件已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在阅读这类书籍时,就容易产生审美的愉快感。同时,在阅读书籍时,我们产生的那种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与现实中我们亲身经历同类事件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阅读时的感觉毕竟是代入式的、假想式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审美愉悦。而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类似事件,因为失去了距离,就不一定会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时间来阅读或者抱怨学习的环境太差,其实这都是非常拙劣的借口。只要你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书跟环境和时间没有关系。我们要学习白岩松那样的读书习惯。

白岩松每天最少有两三个小时是专门用来阅读的。他的阅读分成三个层面,第一是每天为工作而阅读,第二是为职业阅读,第三则是为自己而阅读。他觉得,除了需求阅读、职业阅读,还需要一种与时代无关的阅读,而这种阅读才是最重要的。

而对于我们来说,不该停止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为了使自己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得出类拔萃;也不该连一本有关生命意义的书也不看,那样我们会渐渐失去做人的深度。

滋润心灵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嫌多。而读书,是滋润心灵、完善自我的唯一途径。读书也是讲究方法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采众长

读书需要广涉群科、博采众长。宽打基础窄打墙,是读书方法之一。我们欲在任何一个领域中有大的建树,博通是必行之路。科学和艺术看来是相距甚远的领域,可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提问时,他答道:“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逛逛动物园也会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这和理解力、记忆力同样重要。假如你未看过大象,你能凭空想象得出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吗?对世界或人类活动中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2.莫做书奴

书,本应是人的奴仆,为人所用。可有时却相反,因为有的人却成了书的奴隶,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顾实际、死啃书本的人,甘作书奴,这样的人读书越多,却会变得越痴呆。因此,要善于驾驭书本,居高临下地读,而不要将自己埋进书本之中,被书淹没。你应占有书本,而不能为书本所左右、被它占有。有书就要去读,达到为我所用。有了书而不去阅读,就是莫大的悲哀。

3.择优而读

读书,需要选择。试想:一个经常在阅读沉思中与哲人、文豪倾心对语的人,与一个只喜爱读凶杀言情故事和明星花边轶闻的人,他们的精神空间是多么不同,他们显然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

在茫茫书海中,我们要力求寻觅上乘之作、经典之作,要多读名著,多读“大书”。所谓经典名著、“大书”,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筛选。一些社会学家曾做过统计,其结论是:至少要横穿20年的阅读检验而未曾沉没,这样的著作方有资格称为经典、名著。择优读书,需要一种选择、琢磨工夫。我们应汲取前人的经验,将读书效率提高一个层次。

严文井说:“读书,人才更加像人。”在更多的时候,读书不只是与官财光荣相连,它是人的风骨的基石;它是文明的卫士,守卫在没有痰迹的风景线上;它是我们行为风范的精灵,不会使我们把商品和零钱扔给柜台外边的顾客,惹恼了他们后,还不知道为什么;它也是青春智力的储存器,使我们未来不至于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送给孩子一本书,上面画满强调线的却全是新人们认为最不深刻的地方;它也是人类经验的车船,就像培根描述的一样:“如果船的发明被认为十分了不起,因为它把财富、货物运到各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夸奖书籍的发明呢?书像船一样,在时间的大海里航行,使相距遥远的时代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启示和发明。”

能读书,是一种幸福;读好书,是一种幸福;从书中感悟我们的人生和理想,是更高境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