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贴心的幸福:忙忧一族心理能量补给书
3043400000104

第104章 信仰,是心灵安宁的指示牌

我们对一件事物的信仰,应当有助于发掘和解放我们的内在心灵。可以说实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在我们的信仰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于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他一切意志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

信仰中的个体是自我不在自身的个体。由于信仰,个体的自我被寄宿在信仰对象那里。个体放弃他的自我——或者说个体的自我相信那个托管者比他把个体管得更好——他直接地请求托管。自我甘愿放弃自己,个体也服从自我甘愿听从信仰对象的安排。从这一点看,处在信仰状态的个体是超我的。他已经不是他自己,他就是信仰对象的代言者,而信仰对象则成为决定个体一切的基本力量。

迄今为止,任何信仰对象都是超乎群的普遍自我的对象。有些信仰对象希望普渡众生,有些信仰对象希望救世济贫,还有些信仰对象希望传播普遍真理,它们都是超出个体的现实的理想世界,是为个体设定的理想的彼岸。其超我的特性是明显的。

印度著名的思想家,被誉为20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克利希那穆提,在谈到对神的崇拜时说,“我们并不爱神,如果我们真的爱上帝,就根本不会有崇拜这件事,我们崇拜神是因为我们惧怕它,我们的心中只有惧怕而没有爱。庙宇、祭供、念珠,这些都不是神。是出于人类的虚荣及恐惧的产物。只有那些不快乐、充满恐惧的人才崇拜神。”这句话指出了我们大多数人对神的一些误解。很多人对神充满了依赖和恐惧,这样对神的崇拜和信仰反倒成了一种束缚。真正的信仰应当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本性。

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中说,宗教的职能不是去消灭我们的本性,而是去实现它。梵文Bodhidharma(音译“达摩”,意译“法”),在英文中通常译为“宗教”,而在印度的语言中却有更深刻的含义。“法”是万物最内在的本性,即本质,绝对的真理。“法”是我们行动的最终目标。这就好比说,种子的本性是包在壳里,只有通过某些特殊的奇迹,它才能长成树。种子的外观并不是种子的本性。它的本性是成为一棵树。

我们的生命就好像是一粒种子,真正的信仰应当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本性,成长为一棵树,“冲破它的外壳,使其本身转化为朝气蓬勃的心灵上的嫩芽。在阳光和空气的哺育下,向四面八方伸出枝杈”,而不是将生命禁锢在种子的外壳之中。

在《人生的亲证》一书中,泰戈尔引用了《广林奥义书》的一首诗:“一个将最高神尊崇为存在于自身之外的神的人并不了解自己,他就像从属于众神的一只动物。”泰戈尔认为,“人在精神上比他自己的外表更伟大,即他生活在无限的充裕中,这种充裕就是人的全部最崇高的东西,他的纯真,他的真理”。真正的信仰,当使人们意识到自身的伟大,成长和实现自我,而不是躲在神像之下需求庇护和慰藉。

周国平先生认为,“一切外在的信仰只是桥梁和诱饵,其价值就在于把人引向内心,过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神并非居住在宇宙间的某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它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们在内心中感悟到它。一个人的信仰之真假,分界也在于有没有这种内在的精神生活。伟大的信徒是那些有着伟大的内心世界的人,相反,一个全心全意相信天国或者来世的人,如果他没有内心生活,你就不能说他有真实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不在于标榜,也不在于膜拜神像,而是将自己引向内心,在一种虔诚的心境中,不断追求品德的完善,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