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平时似乎大家都正确,但在重要时刻,绝大部分人注定是错误的。
不要做“跟风者”,要做就做“吹风者”,因为“吹风者”得利,“跟风者”送钱。
在一个完整的周期之中,物极必反的关键点是最有价值的一个点,抓住它,就是暴利。
“土地”能启发一个人的智慧,这伟大的智慧能让人受益一生。
知道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将来才会想办法弥补它。
种植大蒜 暗恨本小赚太少
改革开放后,很多人,特别是农村的人,还不知道什么叫“市场经济”,不清楚什么是“市场规律”,一般人总是跟不上市场的步伐。
我用心去观察市场,发现了一个规律:在当年,某个农产品某一年种少了,产量下降很多,到了收获季节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价格会奇贵,然后下一年农户们看到了“赚钱的方向”就都一哄而上种植该作物,一两年内,这个农产品的价格又会快速下降,甚至到达奇贱的程度。
说实话,这样的价格规律,对普通的农户来说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他们往往辛辛苦苦两三年,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劳动,最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还亏本。但对做“投资”、“投机”的人来说,则机会相对比较容易把握,有机可投。
当时的大蒜就是如此,如果大蒜特别便宜,种大蒜的农户们连续种了两年都赔钱,就会有不少人不种或者少种,也会疏于田间劳作和养护,那么,下一年的大蒜必然大量减产,供应突然下降,而需求则没有太多变化,价格就会大涨。而如果在大蒜特别便宜的时候,在一个合适的时点,买蒜种可以低于成本买到,种下后,到了丰收季节,大蒜的价格暴涨,又可以高价卖出,获得很高的回报。
我发现了大蒜这个品种的特性,它是一个不稳定的品种。连很多行内人都不清楚这个特性,更不用说行外人了。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的价格规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蒜不是最重要的农作物,即它不是口粮,而只是调味品。若是口粮,一方面每年的播种面积变化不会太大,第二方面国家的储备比较多,第三方面国家对价格的干预比较强硬,因此不容易暴涨暴跌。而大蒜只是调味品,播种面积由信息不完备、决策不理性的农户们决定,国家储备比较少,冷库储藏费用高,国家对价格的干预比较少,因此它的价格波动幅度比一般的农产品要大得多、频繁得多。另外,种植大蒜的用种量非常大,一亩地能生产2200~2500斤大蒜,但需要的蒜种高达400斤(相对来说,生产100斤小麦,用种量也就2斤),一旦行情来了,价格起来,农户们扩种大蒜就要留或买大量的蒜种,这也是影响市场的能量,会对已经供不应求的大蒜市场形成进一步的推动力,价格因此会更高。反之,在价格便宜时,市场上的大蒜本来就多,供过于求,农户们又没有种植积极性,减少种植面积,本应该留下来的蒜种就不留了,这些蒜种又冲击到市场,增加了市场的供应,价格就会低了再低。我记得当年,单单金乡县周边,如果遇到扩种,一年光蒜种就需要20万吨。这些因素导致了大蒜的价格经常忽高忽低,便宜的时候,虽然生产成本要1块钱,但只卖2毛钱,而在贵的时候,生产成本也是1块钱左右,却能卖到5块钱甚至更多。
曾经的期货品种绿豆、红小豆也有类似的特性,这类品种收获的多少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往往会有大小年。供应时多时少,而每年的需求则差不多(在生活中的用量小,消费者对其价格不敏感),导致价格大幅波动,这对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影响大,从而进一步使得供应量变化多则更多、少则更少。一个品种,如果供应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高,而需求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低,就更容易形成暴涨暴跌的价格走势。
1989年、1990年就是大蒜极其便宜的两年,于是我在1990年认准机会种了大蒜,当时我买蒜种只要1毛8一斤,而大蒜的种植成本都要5~6毛,相当于我是低于成本价很多买了蒜种,真是有利的时候会大大的有利。这一年秋天,我种了2亩地大蒜。
我决定种大蒜的时候,亲戚朋友们都劝我不要种,甚至有人说“你种大蒜,明年喝蒜汤去吧”,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连续亏了两年了。纷纷减少种植面积,在他们的心理形成了“谁种大蒜谁亏钱”的观念。甚至有人说“大蒜10块一斤我也不种,看到大蒜就头疼”。
没有人想种大蒜了就对了,没有一个人觉得大蒜能涨价,就对了,大家都觉得今年大蒜的价格还是会很低,就对了。农户们这样的心态必然会影响该年大蒜的产量,这非常有利于大蒜的上涨。当大家都转到一个方向的时候,物极必反的时点就来了,这时也就是赚“大钱”的机会。(往往大多数人是错的,最终,供求关系决定一切。)
1991年“五一”,蒜薹的上市价格比往年贵了几倍,记得好像是从上一年的2毛涨到了当年的1块左右,到了五月下旬,大蒜收获的时候,产量明显低于往年,价格就更贵了,后期最高涨到了1块8左右。其实,蒜农、收购商、中间商、储存商都两年没赚钱了,这次看到大蒜的利润空间后,都有惜售情结,各个环节储藏的大蒜也就多了。又到了国庆前后种大蒜的季节(大蒜的播种先于小麦几天),看到种大蒜有利可图,蒜种的需求又上来了,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这一年,我种了两亩地大蒜,赚了7000多元,对其他农户来说简直是“奇迹”。只可惜当时我只种了2亩,原本我想种更多的,只是本钱不够,能让我种的地也不多。
后来,1994年我又种了一次大蒜,大抵的赚钱效应和1991年也差不多。
注:蒜薹
蒜薹,又称蒜毫,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常被误写作“蒜苔”。蒜薹在我国分布广泛,南北各地均有种植,是我国目前蔬菜冷藏业中贮量最大、贮期最长的蔬菜品种之一。蒜薹是很好的功能保健蔬菜,具有多种营养功效。
注:来自网民的亲身经历
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p/1427532745
弟弟不要哭(昵称):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可以告诉大家的,1989年1月大蒜零售价在1.20元每市斤;1990年1月大蒜零售价在0.03元每市斤,要的多是0.025元每市斤,二分五比白菜还便宜好几倍,那可是最好的外贸大蒜呢。
养鹌鹑搁浅 逃亡5个月 第一次破产
1995年初,我隐约看到市场上的鹌鹑蛋有供不应求的苗头,虽然我没有养过鹌鹑,还是觉得应该尝试一下。于是,我到一些养鹌鹑的农户家中闲谈、观察,到市场上卖鹌鹑和鹌鹑蛋的地方调研。发现实际情况确实如我所料,甚至将来供不应求的程度会比较大。
于是我买进10000只鹌鹑仔(大约一半公的,一半母的),进货时每一只的价格是2毛钱,养一段时间后分出雄雌(鹌鹑长到半大后可以从毛上分出公母),然后分开装笼子养(便于产蛋、取蛋)。
注:雏鹑养到17~18日龄,公鹑的喉部呈赤褐色或砖红色,腹部呈乳黄色,边毛无黑点;母鹑颔、喉部、胸部呈乳黄色(接近白色),间有黑色斑点,边毛为一羽两点,即一片羽毛上有两个小黑点。
1995年,我到河南商丘东南永城收购大豆卖到山东嘉祥县,赚了一些钱。
注:东关大队榨油厂收大豆的价格是1块2一斤,当时农民扩种玉米、减种大豆,山东省玉米的种植面积骤增,而大豆的种植面积骤减,市场上大豆的存货又很少,我判断大豆价格必涨,应能涨到1块8,但当时苦于没有资金,只好作罢。
加上之前几年做小生意、种大蒜,赚了一些钱,去除养鹌鹑的投资,和家庭日常的开销(我们家的开销相对其他农户来说是多好几倍的,不然父亲也不会说我浮华),还有2.5万元的储蓄,以我当时的年纪,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不错了。
同时,我坚信养鹌鹑、卖鹌鹑蛋会赚钱,当时感觉一切都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这时,夫人给了我一个“意外惊喜”,怀上了第二胎。当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很严,怀上第二胎的都会被“抓去”引产。我当时已经做好了不要这个孩子的思想准备。1995年9月,夫人去医院检查,结果B超检查出来是男孩,于是夫人坚持要这个小孩(因为之前第一胎是女儿)。(我儿子是腊月二十六出生的。)
如果呆在家里养胎,被“抓去”引产的可能性很大,夫人为了要个儿子,决定“逃亡”到亲戚家里把孩子生下来,她当时和我说“你不跑,我一个人跑!”
我只好把已经分笼的鹌鹑贱卖掉,当时母鹌鹑都快产蛋了,贱卖了真的很心疼,总共亏了5000元左右(养鹌鹑买饲料、买笼子也花了不少钱)。
那一年,鹌鹑蛋本来2块多一斤(一斤45个左右),后来,果然涨到4块5毛一斤,只可惜为了生男娃,养鹌鹑本可赚一笔钱,却亏损了不少。
如今,我们全家都要感谢夫人当时的坚持。虽然她的坚持让家庭过上了“逃亡生活”,让我在鹌鹑上亏了一笔,还让家庭的储蓄一扫而空,但她的功德却是极大的,她不单是挽救了一个生命,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儿子(对农村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她给了我们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并让我们这个家庭多了一份骄傲和财富,少了一份遗憾与自责。
由于当时我注重和亲友们的关系处理、注重家庭的生活质量,也由于我做小生意还算比较成功,相对其他农民赚钱更容易、更多一些,也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一开始寄居在一个亲戚家中,各种开支不能让亲戚支付,除了日常开支,我总还要给他们意思一下,毕竟打扰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后来我们一家人就住店了(店是指比较低档的旅店),每天两三块钱,那时我到临沂批发市场批发一些衣服流动着赶集卖,多少赚一点,勉强度日。在临产前一个月,又住到了岳父家,也没少给他们添麻烦。
在外“流亡寄居”的这五六个月的时间,我专心照顾夫人,没有花很多时间正经做生意。而当时家庭的日常开支、亲友交往的费用都比较高,我是个要面子、不想让家人受苦、不想让亲戚邻居看不起的人,花钱自然就节制少了一些。日常的生活费用、夫人的营养费用、生儿子的费用,再加上因为超生,回家后政府又罚款7000元,这直接导致我2.5万元储蓄全部花完,花完储蓄钱还不够,还找人借了钱(因为我的人缘还算不错,所以借钱倒也顺利),结果是倒欠外债4000元。
这算是我的第一次“破产”。
煎熬中发现机会 生猪要大涨
回到家中,欠债4000多元的我,表面上还是和以前一样,家里也是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但我的内心却非常煎熬。一方面欠了别人的钱,必须尽快还掉,不然就有违我做人的原则;另一方面,一个家庭总要有个收入、有个进项,不然生活都没着落了。于是我时刻留意着赚钱的机会,准备“东山再起”。
终于,我等的机会来了。干什么呢?养猪!
从1993年开始,生猪市场不景气,我就一直在关注。
1993年,养猪的农户都在亏钱,导致猪仔便宜下来,猪仔便宜又打击了饲养产仔母猪的积极性,较多母猪被淘汰,不少母猪被宰杀,进一步增加了猪肉的供应,价格自然继续下跌。1994年猪价不见好转,1995年生猪市场依然不好,而1995年的秋天我记得玉米价格涨到了8毛1一斤,这对养猪的农户来说真是“祸不单行”,本来养猪已经亏损,饲料价格又暴涨,养猪的积极性被打击到极点,母猪、猪仔、肥猪(即养成后销售出去的猪)养殖量全面下降,一些农户决定减少养猪量或放弃养猪。
到了玉米的收获季节,1995年的秋天,谣言四起。
“哪儿哪儿的玉米签合同1块1毛一斤了!”
“哪儿哪儿的玉米签合同1块2毛一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