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的正面与侧面
3076200000019

第19章 依附吴长庆起步(5)

在一次闲谈中,张之洞向袁世凯讨教练兵的秘诀。袁世凯说:“练兵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从就吃刀。”

“绝对服从”、“不从就吃刀”确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袁世凯选拔人才的标准,这就是要求部下绝对效忠,凡是加入北洋团体的干部,一定必须具备这样的思想:“袁是大家的衣食父母,只有听命于他,才能升官发财。”否则,不仅官做不成,小命尚且难保。这就是袁世凯要求的所谓“德”。

另一方面,袁世凯是一个想有所作为、野心很大的人物,绝不仅仅希望北洋团体圈里的干部都只是唯唯诺诺的奴才,更要求他们成为辅助他实现角逐权力野心的有能力的人才。这就是袁世凯要求北洋干部所谓的“才”。

袁世凯认为,一个合格的干部、将领,最起码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智信仁勇严。”他说:“古人论将,责备綦严。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

2.“植品节而矢忠诚。”他说:“盖为将者,首在植品节而忠诚。任国家之事权,当思所以称职;受朝廷之禄位,当思所以图报。唯时时以尽瘁为心,事事以奉公为念。艰难弗避,劳怨弗辞,利钝弗计,其存于中者,智勇沈雄而罔懈,其见乎外者,光明坦坦而不欺,而后其下化之,亦莫不激发天良,明晓大义,尊尊而亲上,乐事而劝功,上率以忠诚,斯下应以忠义,理所固然也。”

3.不任用私人。他说:“又其甚者,引用私人,以瞻徇而成姑息,多行不义,以内愧而示包容,辄沾沾自鸣为宽。私心自用,以刚愎而恶异己,任性蔑理,以乖戾而多迁怒,犹飘飘然自诩为严。此皆为将者所必惩,行军者所大忌。”而他则以身作则,“所用无私人,族戚来求食者悉以己俸给月廪,不假事权,属吏苟有赃私,必严劾治罪”。

袁世凯认为,下列11种人不能使用:

1.狡诈者;

2.工舞弊浮华者;

3.鲜实心轻率者;

4.难以持重嚣张者;

5.难以持久贪吝者;

6.见小而遗大虚骄者;

7.夸远而蔽近犹豫者;

8.多疑而少决暗昧者;

9.执滞而难通不知爱民者;

10.不足与言公忠不知自爱者;

11.不足与励廉耻者。

“德才兼备”是袁世凯对其部属的基本要求,是袁世凯用人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袁世凯亲自制定了选拔考核官员的五项标准:

1.阅历,如曾办何事有无成绩等类;

2.批判,如公牍文字可觇学识等类;

3.律例,如新旧法律及各国宪法等类;

4.行止,如举动静躁及有无吸食鸦片等类;

5.口才,如问对详明有无条理等类。

凡是丧德失才,有碍北洋团体发展的干部人员,袁世凯对他们则随时加以惩治,绝不心慈手软,以作警钟之鸣。

袁世凯督直期间,幕府中曾有道员张某,乘马车碰伤行人,被警兵纠至警署。张见警署负责人肆口大骂,因为顾及张是袁世凯幕僚,警署向张某赔罪并重责了警兵。张怒犹未消,复诉于袁。袁世凯说:“你身为官吏,尚违反警章,老百姓都像你这样该怎样办?”遂罚张某俸禄三个月,将此赏给负责任的警兵,并将此通知直隶全省各局署,引为鉴戒。经过这样的处理,天津官场为之一惊,各官员做事更加谨慎,直隶吏治为之一新。

船水原理

对于一个领袖与他的成员来说,正如船与水的关系一样,水涨则船高;水深则船稳;水浅则船就会搁浅;无水则船儿就无法前进。袁世凯不仅深谙这个道理,而且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常常身体力行。他的做法,颇与曾国藩的人才战略相类似,手法超过了左宗棠、李鸿章推荐人才的眼光和气魄。

小站练兵为袁世凯发展势力提供了机会。他立刻用官位、金钱等优厚待遇将文官如徐世昌、唐绍仪、阮忠枢等人招入旗下;将武将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人纳入麾中,利用一切机会,尽量保举他们,将他们的前途紧紧地与自己联系在了一起。

在任山东巡抚与直隶总督期间,袁世凯尽力举荐他的部下到各重要部门任职。如徐世昌、杨士骧、唐绍仪、朱家宝、段芝贵等都在他的极力举荐下成为封疆大吏,官位几乎与他不差上下。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张勋等辈在他的努力下,在军队中的地位几乎都达到了当时军界中最高的职位。至于副部级、厅局级一类的官员,经袁世凯提拔的,那就更多了。袁世凯极力将他圈子里的成员安排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重要位置上,让他们在政界、军界迅速蹿升,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水涨船高的局面。袁氏集团成员在晚清国家重要部门中所发挥的作用、所拥有的能量,这是袁世凯政治野心逐渐膨胀,最后敢于问鼎中原的一个重要基础。

独门暗器

暗器一

袁世凯善于循名责实,整顿吏治,奖优罚劣,使下级切实负起责任,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兼听”办法,这个办法甚至到今天在观民意、查案子方面仍然有着借鉴作用。

袁世凯继任山东巡抚后,为了了解山东全省各府、州县官民的情况,时常派员出去分头密查。他在派员密查什么事情的时候,总是先派一个人去,接着再派另一个人还是到同一个地点查同一件事情。这两个人都对他直接负责,彼此之间谁也不知道还有另一个人在做着同一件工作。如果这两个人所查的结果,互不相同,他就还照以前的办法另外再派两个人分头去查,然后再把这次所查的结果和上次的互相对照。对查报实在的给予奖励,对谎报不实的给予处罚。以后他在直隶总督任上,也还是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他后来常对他的儿女们说:“做一个长官,最要紧的是洞悉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举措适当。如果受到下边的蒙蔽,那就成了一个瞎子,哪有不做错事的?”他每次说这种话的时候,一定要举出上面的那个办法为例。看起来,他对于那样的做法,是感到得意的。

暗器二

袁世凯在笼络人才方面可谓不学有术,出招新奇。以对“北洋三杰”的笼络为例,1902年,北洋新军新组建三个协,为了唯才是用,协统要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王士珍成绩最好,一考而过,当了第一协的协统;冯国璋稍逊一筹,第二次考过了,统领第二协;而段祺瑞却接连在两次考试中落榜。组建第三协时,段祺瑞忐忑不安,再考砸了,当不了协统是小,他这个曾经在军事强国德国留过学、自负对军事很有研究的人,在考场却连连败北,以后在北洋军中还有什么脸面待下去?所幸天无绝人之路,考试前一天的晚上,袁世凯特地将段祺瑞叫到自己的卧室,将第二天的考题交给他看,并好言安慰了一番。次日考试,段祺瑞因为心中有底,自然成绩优秀,顺利夺得了第三协协统之职。这件事,使得段祺瑞对袁世凯更加忠心不贰,唯命是从,自谓“受恩深重,终身不忘”。事隔多年,有一次王、段、冯一起聊天,段祺瑞无意中说起此事,王士珍和冯国璋相顾大笑,原来,当年二人考试之前,也曾被袁世凯招之别室,把考题事先交给他们,并勉励了一番。袁世凯笼络人才的手法由此可见一斑。

暗器三

关于袁世凯用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周建人先生在《从袁项城说起》一文中为我们原原本本讲了这个故事。

我有一回到北平去,记得听到人家讲袁世凯的故事,说他还没有做总统以前,就有喜欢结识坏人的性情。据说如有人去投奔他,托他荐事情,佣人便把来人引进一间房间里等候,里面陈设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古玩之类。客人静静等着无聊,不免要看陈设的东西。袁世凯是预先叫人在间壁窥看的,如果看见客人把有的古玩偷了,就有被重用的希望,否则希望就减少。如果被他知道某人不赌、不嫖、不纳妾等,便是本来在办事的也有失掉事情的危险。因为据讲的人说:袁世凯抱定一种主见,说不做坏事、不贪钱的人,必定难驾驭,而且还恐怕怀有大志向,否则为什么不要做坏事的呢?因此不但不要这种人做事,而且忌他的。我的确听人家这样讲过的。但这话的确不的确呢?推论起来,也许不确实,但也很像确实的。我虽然不能证明袁世凯是否确实曾经用这种方法去试探人,但袁世凯有喜欢坏人,疑忌好人的性质却像确实的。后来不是有蔡锷被他派人看守在北平吗?据说他当初很疑忌蔡锷,后来有人叫蔡锷学腐败,跑胡同照做以后,监视固然放松了,蔡锷因此能够逃脱。如果此说的确,就可以证明袁世凯的确有疑忌好人,信托小人的性情。贪污、卑鄙、下流这等性质于社会有害,不为大众所欢迎,他大概也知道的,不过他要维持他的特权、他的特别的利益,不得不与小人相结合。这也是专制独裁者不得已的办法,他只好这样做下去。这结果,自然周围环绕了更多的反社会性质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