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的正面与侧面
3076200000033

第33章 官可以不做,法不可不改(1)

机会是在纷纭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有利于你的空隙。然凑成的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罗兰

1906年,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端方、戴鸿慈等人先后回国,向清廷汇报考察情形,一致奏请改订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

考察大臣建议:“宜略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

他们在呈慈禧太后的奏折中写道:

查东西各国无不有责任内阁。责任内阁者,合首相及各部之国务大臣组织一合议制之政府,代君主而负责任者也。盖中央政府实一国行政之总枢,一切政策从兹出焉……中国内阁昔为枢要,今如闲曹,比之各国固不同矣。军机处虽有类各国之内阁,然对于上则仅备顾问,对于下则未受责成,考其职权,只略如各国之枢密顾问院耳。

从中国历史上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的一对矛盾。从法理上讲,专制之意就是将权力授予一人的一种治国方式,即国家的一切大事由君主一人裁决。但是国家之大、事情之多不是凭专制君主一人的精力来日理万机就能够解决的,于是便有了“助理万机”的宰相一职的设置。但皇帝和宰相在分权的概念上是模糊的,虽也有权相将皇帝置于傀儡地位的事实,但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皇权是朝着扩大并膨胀的方向发展,相权则一步步缩小,到明清时,被公然视作君权的对立物而从制度上加以消灭。皇权的不断强化虽然维护了皇帝对行政权独裁的需要,却妨碍了大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从而造成国家机器运转的迟缓和行政效力的低下,整个行政系统的活力因而大为降低。

中国历史上的君相权力之争,到明代时以君权的绝对胜利而告终,其标志就是内阁制度的设立。清沿明制,仍设内阁,而其职权仅票拟诏旨,其权力则远远不如汉唐执政之宰相。雍正朝后军机处逐渐代替了内阁的枢要地位,然而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军国大事丝毫不得赞画于其间,除承旨办事外,并无任何独立职权,君主专制至此达到了极点。

君权的膨胀必然导致相权的萎缩,并直接破坏国家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行。弊极求治,就在于改变君权过于膨胀导致的大臣尸位保禄、阉然伴食的僵化政治体制,使内阁有“统摄指挥之能力”,真正担负起行政中枢的责任。20世纪初年,中国已不可能向秦汉时的丞相制复归,也不可能回到明朝权力尚大的内阁制,而只能是效仿西方建立近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度。这就是五大臣回国后向清廷建议改制的用意所在。

五大臣归国后,以建立责任内阁制度为核心的改革官制的要求迅速高涨起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四日,上谕决定编纂官制,袁世凯、徐世昌等人被列为编制大臣,庆亲王奕劻是“总司核定”的三人之一。

庆亲王奕劻身为王室宗亲,又位在朝臣之首,掌核定之权自然名正言顺。值得注意的是,编制大臣中只有袁世凯一人为地方督抚,而同是封疆大吏的张之洞、端方、岑春煊等却只能是选派司道大员来京,随同参议,从中不难看出袁氏在慈禧眼中的特殊地位。

陶湘(袁的政敌盛宣怀的得力亲信)在《齐东野语》中谈到袁世凯入京的背景时说:

本初(袁世凯)素来手段尚专制,午公(端方)性实守旧,泽(载泽)在青年,李(李盛铎,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之一)眷甚微,戴(戴鸿慈,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之一)、尚(尚其亨,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之一)固无论也。中央各领袖者毫无成见,成北(徐世昌)善事周旋,善化(瞿鸿禨)乃见机之流,定兴(王文韶)安于聋聩,荣(荣庆)、铁(铁良)守旧,而铁则铮铮。所以上下均以立宪持议者,实为上年炸弹所逼,况目今排满之横议频兴,始说立宪以息浮议。……当端、泽等将回之际,众心共有一更变之举动,深勒脑筋,报纸持议尤甚。近年来,内廷阅报,意亦游移。后来端等先后回华,莫不以变法敷陈,持论痛切,两宫动容。向来疑难之事多取决于本初,荣、铁先期发电,请本初平议。讵意本初尚新更甚,两宫更无主意。

本初指袁世凯,荣指荣庆,铁为铁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慈禧和光绪对于是否改制犹豫不定,也无主意。变法立宪是变革祖制的大事,一向专断的慈禧太后一面想保住满洲贵族的特权和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对革命党汹汹之势却又不能不做出让步,以消弭革命。为此竟然“宵旰忧勤,真至废寝忘食”,甚至流露出了“我如此为难,真不如跳湖而死”的哀叹之语。

第二,袁世凯确实是朝野上下举足轻重的人物,所谓“疑难之事多取决于本初”,甚至权势如荣庆、铁良者也需要事先探听一下他的口气。显然,在这次变革官制的活动中,袁世凯的行动也势必会影响到清廷的决策。

胡思敬在《大盗窃国记》中说:“孝钦自西巡后,不敢坚持国事,见五大臣疏踌躇莫决,急召世凯入商。”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踌躇满志地来到了北京。

陶湘在谈到袁世凯入京的背景时又说:

当七月初以前,京津秘使往来甚繁,本初向来大权独揽,所发莫不中的。今“立宪”二字,上既动摇,以为此种好机会,略一布置,即可成功。在津即预计到京后如何入手,如何改官制。官制改,则事权亦更,数百年之密网,一旦可以廓除。意中自许如此,手下人等莫不相许如此,枢府亦料彼必如此,领袖(指奕劻)更随声附和,报纸又竭力怂恿,惟恐彼不如此。不过报纸之意见与彼之心迹相背耳。

官制改革,实际是进行一次权力再分配,即所谓“官制改,则事权亦更”,它为各种政治势力的发展壮大均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各派政治力量无不力图把握和运用这一机会。袁世凯久历宦海,自然深通此道。尽管袁世凯“素来手段尚专制”,但他也深深认识到:

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谢世,朝政尽入贵胄之手,弟此次得跻高位者,赖有太后之宠眷耳。然而慈宫春秋已迈,犹如风中之烛,一旦冰山崩,皇上独断朝政,岂肯忘怀昔日之仇,则弟之位置必不保。

在当时,君主为与袁世凯积怨甚深的光绪皇帝,君权的加强只能是光绪皇帝权力的加强。一旦光绪帝东山再起,袁世凯势必岌岌可危。而要保护自己,则只有削弱光绪皇帝的权力;削弱光绪皇帝的权力,就首先要削弱君权;而削弱君权,又正是他成立责任内阁的目的。

对于此事,胡思敬在《沈病国书》中说:

北洋(指袁世凯)追念戊戌往事,知孝钦宴驾之后必不容于德宗,因内结奕劻,外煽新党,思藉立宪之名,剥夺君权尽归内阁。乙己派五大臣出洋,丙午大更官制,皆一人之谋也。

当时,朝中领袖为庆亲王奕劻。庆王为人庸鄙,毫无远见,而素贪财物,袁世凯投其所好,早已将其熨帖得言听计从。因而,举奕劻为责任内阁总理,提高奕劻的地位,实际上是扩大袁世凯自己的权势,巩固自己的基础。陶湘说:“然本初另有深意,盖欲借此以保其后来。”可谓一针见血。为此,袁世凯一改旧风,竟然“尚新更甚”,有“官可不做,法不可不改”、“当以死相争”的豪言壮语,甚至有吓唬和利诱两宫“若不及早图维,国事不堪设想”等语,俨然慷慨激昂。但袁世凯所以死相争的,就是他所设计的责任内阁。他的内阁,一方面脱离了国会的监督,另一方面又侵夺了皇帝的大权,因此,它实际上是袁世凯力图达到暗移神器,揽权归己,最终达到取清廷而代之的目的和手段。

建立责任内阁,已有戴、端等人鼓吹于前,而各地报纸更是“竟力怂恿”。依靠舆论之力,加上奕劻的支持,端方等的响应,本来就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在官制编制局中更是“气概如虹”、“主张最多”,而“全案皆其一手起草”,当时在成立编纂官制馆时,慈禧太后特派袁世凯与载泽,大学士世续,大学士外务部会办大臣那桐、荣庆、载振,内务府大臣奎俊、铁良,理藩部尚书善耆,户部尚书张百熙、戴鸿慈,巡警部尚书、政务大臣徐世昌等14人共同编纂官制,新任闽浙总督端方亦与会,另令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和各部派遣代表参与会议,而以奕劻、瞿鸿禨、孙家鼐三军机为总司核定大臣。上述人员奕劻父子、徐世昌均为袁世凯的掌中人物,端方、张百熙、那桐、世续也是袁世凯的追随者或同盟者,载泽与铁良有隙,袁乃拉拢载泽以为己用。与此同时,编制馆的办事员,全为袁世凯的僚属所占有,杨士琦与孙宝琦为提调,吴廷燮、金邦平、陆宗舆、章宗祥、张一麟为起草委员,王士珍、朱彭寿等参与议论,可说是清一色的袁党。这样,袁世凯就成为官制草案的实际制定者。9月稿成,庆亲王奕劻将中央各衙门官制改革情况缮单进呈两宫,其中行政部分定为:“行政之事则专属之内阁各部大臣。内阁有总理大臣,各部尚书,亦均为内阁政务大臣,故分之为各部,合之皆为政府,而情无隔阂。入则参阁议,出则各治部务,而事可贯通。如是则中央集权之势成,而政策统一之效著。”这就是袁世凯所“以死力争”的责任内阁制。而奏折尚未批下,袁世凯就已定好了阁部名单。陶湘说:“本初定议总理一人,属现在之领袖……九公与彼为副理。”领袖指奕劻,九公指军机大臣瞿鸿禨。瞿鸿禨为清流党,素与庆、袁针锋相对。从内阁这三驾马车来看,庆、袁一气相通,而庆又对袁言听计从,因此实权稳操在袁世凯之手,瞿氏不过伴食而已。这是瞿鸿禨不愿也绝不能答应的,于是暗思抵制之方。而此时铁良因力主中央集权,伸满抑汉主义,担心汉族官僚袁世凯的势力凌驾于满洲诸亲贵之上,也千方百计地拆台。瞿、铁于是携手,结成了对抗袁世凯官制改革的联盟,并开始着手从事反对活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二十日,奏折批下,结果大出庆、袁意料之外。旨云:“军机处为行政总汇,雍正年间本由内阁分设,取其近接内廷,每日入值承旨,办事较为密速,相承至今,尚未流弊,自毋庸复改。内阁军机处一切规制,著照旧行,其各部尚书均著充参预政务大臣,轮班值日,听候召对。”仅备顾问的军机处与君主有着直接的关系。军机不去,君权难削;而总理大臣不设,内阁也就依然有名无实。然而,上谕以“尚无流弊”、“著照旧行”,如此就将袁世凯费尽心机的设计全盘推翻了。

应当看到,在改革官制问题上,慈禧太后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从一开始就缺乏诚意”。在众心所向变革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在五大臣“破釜沉舟、剀切陈奏”的影响下,“两宫大为之动容”,想有一番作为,这从朝中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来。人事的一个变化是袁世凯的入京。如上所述,袁世凯早已表现出“尚新更甚”的姿态,是唯一被调入京的地方督抚,到京后又被接连召见四次,可谓宠遇有加;与此相反的却是荣庆等人的地位变化。袁入京前后,两宫已决定“由瞿拟旨,御前会议时,不准荣、铁、孙、王数人与闻”。时荣庆、铁良入值军机,孙家鼐、王文韶为内阁大学士,皆为朝中重臣。铁良更是司户部,掌军务,被袁世凯讥为“大权独揽”。在官制改革中,“荣、铁守旧”,孙、王顽固,两宫决定在讨论改革方案时不准四人与闻,无疑是为了排除改革的障碍,可谓用心良苦。

瞿鸿禨所拟之旨已定于七月初九日颁发。但在这时,问题发生了。7月7日袁世凯入京后,立即联合庆亲王奕劻面参四人中权力最大的铁良。

陶湘记其经过为:

北洋召见时,面参铁谓:“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且谓铁揽权欺君。慈圣未加可否。上则笑容可掬,默不一言。北洋出,邸堂单进,亦附和北洋,力言铁之不是……慈圣谓,铁尚无大过;邸则称,铁为聚敛之臣。据说已由瞿拟旨,御前会议时,不准荣、铁、孙、王数人与闻。而此谕计算初九即应颁发。后因邸、袁相继面参铁,此旨即留中。

袁、铁二人俱掌兵权,袁参铁“揽权欺君”,却使慈禧警觉起来;而奕劻附和袁世凯联手,“力言铁之不是”,更使慈禧太后对庆、袁关系及袁改革的真实意图产生了疑问。本来,从新政角度出发,慈禧已决定令铁良出值,但“揽权欺君”的铁良一去,朝中能“揽权欺君”的就只剩下袁世凯一人了,这对君权的威胁无疑更大。精于权衡之术的慈禧太后立即改变主意。留下荣、铁以牵制袁世凯,防止可能出现的专权局面。

慈禧态度的转变很快被瞿、铁二人所察觉,他们迅速利用了这一机会,立即组织攻击。

第一步,授意言官,交章弹劾。

陶湘写道:

此际忽有人严劾疆臣揽权,庸臣误国。慈圣于枢廷召对时将折发阅,即碰首请发政务议。慈圣谓:“此又何必?”即时收回留中。各官闻之,乘隙交劾,共几十余次。上意大回。

疆臣指袁世凯无疑,而庸臣当指奕劻。

其时,湖北按察使梁鼎芬入觐,弹劾袁、庆曰:

(袁世凯)权谋迈众,城府阻深,能陷人又能用人,自得奕劻之助,其权力遂为我朝二百年满汉疆臣所未有。引用私党,布满要津,我皇太后、皇上或未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