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田园茶香之天价医妃
3083100000154

第154章 烤肉店危机(2)

穆大人只是冲着他露出嘲讽的笑容。

皇帝不是第一次见这些文官好像斗鸡一样吵来吵去了,但是方才穆大人说的那番话,让他回忆起当年一次宫宴上黄大人和吴大人做出的诗作,若不是他要保持身为帝王的尊严,只怕早就跟着一起笑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那是几年前的一次除夕宫宴,皇帝一时兴起,让在场所有官员依次作诗,以咏雪为题,做的好坏无所谓,关键是助兴。

别看那些武官瞅着五大三粗的,大部分也是家学渊源,文武双全,纷纷赞成。

文官呢,更不会怕作诗,一时间场面十分热闹。

轮了一圈之后,到了方才那位黄大人。

原来,这黄大人叫黄越,吴大人叫吴庸,两个人现在都是尚书之位,黄大人是户部尚书,吴大人是礼部尚书。

方才说话的穆大人是刑部尚书。

黄大人和吴大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什么真才实学,完全是靠着家族才混到了这个位置。

黄家和吴家是天启王朝的大世家之一,这些大家族发展了这么多年,势力极大,便是皇帝有时候也不得不忌惮几分。

他们两个就是靠着家族的支持才坐上了今天的位置。

然而这黄大人和吴大人要才学没才学,要品行没品行,年少未为官之时,那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倒是样样精通,骂聋子打瞎子撵瘸子,抢男霸女坏事做尽。

偏偏就是这样的人,却是身居高位。

这些靠着家族做官的人,被称为世家派。

文官的世家跟武官的世家不一样,武官的官职再怎么靠着家族,也都是一点一点从军中、战役之中积累起来的。战场上刀枪无眼,一个不慎就会有损伤,甚至失去性命。而文官世家呢,只要在京中,靠着家族的势力就能轻轻松松的升官。

所以清流派官员和武官们都瞧不起这些世家文官。

那黄大人本来就是个不学无术的,这些年净顾着捞钱了,现在让他作诗,他的脑子里全都塞满了肥油,哪里能做得出来呢?

但是这样的场合他又不能不作,否则就是不给皇帝面子。

当下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做了一首诗。

“天上一阵黑咕隆咚,好似白面往下扔,坟头倒比馒头的个儿大,井底是个窟窿啊!”

在场的官员都还算是有涵养的,强忍着没笑。

等到了吴大人,这位更绝。

“昨夜北风寒,天公大吐痰。东方红日出,便是化痰丸。”

这位竟痰喻雪,差点儿没把众人刚吃下去的东西给恶心出来。

这样的“诗作”,皇帝也没法评论,只能道:“二位爱卿真是‘好文采’,全文没有一个雪字,又能写出雪景。”

两个人不学无术,得了这评价,洋洋得意。

后来,这两首诗不知怎么的在天启王朝传播开来,把那些不识字的农人都笑得直不起腰。

两个人终于知道丢人。

说为什么这样的蛀虫要担任重要职位,其实皇帝也不愿意,但王朝那些不怎么尊皇权的大世家集合起来都可以跟皇权进行抗衡,就连他最爱的那女子也遭到这些家族的毒手,到现在不能与儿子相认、相见,所以他也只能暂时隐忍。

而连丞相、刘大人和穆大人这些人,却是皇帝这些年逐渐提拔起来的一批清流官员,跟世家从不同流合污。

便是连家,虽然也是书香世家,但向来是忠君派,连家的人从来都是靠着自己的本事,从底层一步一步慢慢爬上来的,跟其他的世家完全不同,所以皇帝对连家十分放心。

连丞相这些人也向来最看不起那些靠着家族做高官的蛀虫,每每都要在朝堂上跟这些世家官员针锋相对。

天启王朝的现任皇帝墨谨还是皇子的时候曾经军队里历练,是一名非常有为的将领,也是一员难得的猛将,所以武官派基本都是他的亲信和当年的嫡系部下。

只是自从当年北伐失败之后,他就再也没有亲自率军出征过。那些不尊皇权的世家因此就开始逐渐小瞧于他,想着通过各种方式把持朝政、后宫。

皇帝对这些世家早就有心要除掉,只是时机一直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方才双方激辩,他听到清流派官员讽刺世家派官员时没有出言制止,反而差点儿跟着一起笑的原因之一。

眼看着讨论不出什么东西来了,皇帝刚想宣布明天再议,门外却有八百里加急送了过来,说是跟这案子有关的。

等那东西呈上来,皇帝打开一看,大吃一惊,居然直接把在场的文臣们全赶回去,自己去了书房。

闹了半天,那是陆金瑶特意写的、请姜知县转交给崔知府,请崔知府呈送给皇上的律令条例粗略。

里面一条条、一句句,陆金瑶都写出了利弊,以及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律令的原因。

这卷律令条理清晰,逻辑谨慎,叙述明晰,难以让人想象她是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

皇帝翻看着这卷律令,竟然一直看到天亮。

他招来刑部尚书,也就是那位穆大人,又招来连丞相,君臣三人一合计,这律令的确是好处极大,对于整治现在王朝上下文人学子的浮躁气息、鼓励他们的创作热情好处极大,又研究了几天之后,宣布在全国颁布施行。

诸葛元英得知后,通过某种秘密渠道给皇帝写了一封密信。

陆金瑶送去的是知识产权保护法和商标法的草案,这两部律令的好处很大,皇帝本想着赏赐些珠宝之类的东西给陆金瑶就得了——毕竟是个乡下丫头,给重赏没什么用。

圣旨都拟好了,皇帝却接到了诸葛元英的密信,立刻把圣旨改了。

一个星期后,封赏的圣旨到了陆家。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陆氏金瑶,其性之义,其行之良……兹特赠尔:五品女官,良田百顷,官邸一座,珠宝若干。其母连氏,孝敬勤俭,贞静淑懿……兹特赠尔为懿德县主,食邑一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