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性不可不知的心理技巧
3085100000065

第65章 现实性:不要在膨胀的欲望中迷失自己

欲望在膨胀

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克里希那穆提

《蜗居》是2009年引发观众热议的一部好戏。相对于前两年热映的《奋斗》而言,这部戏将现实描写得更残酷、更无奈。里面那个年纪轻轻,因为不想变成房奴,进而变成了“二奶”的海藻,以永远丧失作为母亲的权利为代价,品尝到了人性堕落的恶果。虽然很多人对她的结局抱有同情,但是大部分人还会觉得这是她自作自受。可是,令人深思的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变成“二奶”或沦落风尘,最终结局悲惨的人并非海藻一人,报纸杂志也多有刊载,但为什么还是有人选择甘于堕落呢?

在寻找原因的旅途中,人们想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诠释这种“堕落”,很多人认为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是残酷的现实与微弱的个人能力之间不相调和的结果。但是转念想来,事实上,这无非是生活为我们提出的一个较为深刻的命题,即我们的欲望在膨胀,膨胀到了迷失自己的程度!

需求和欲望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不仅给了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也给了我们追求幸福的勇气。正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我们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地求索;正是因为对丰腴的物质生活的盼望,我们才能坚持不懈地在现实世界中摸爬滚打;也正是因为有了欲望的存在,人类才有了家庭的欢愉、朋友的信任和同志的关怀。然而,欲望不是单一的,人类的欲望总是丰富多彩,并且不同的欲望处于不同的等级地位。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下至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同中国古人所说的“饱暖思淫欲”颇有相似之处,即在每一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会有另一更高层次的欲求出现。其实,人类的欲求远远不止这五种,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人类的欲望逐渐膨胀,最终不能得到满足时,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在膨胀的欲望中,我们变得偏执、变得焦躁、变得厌恶而失去理智,甚至渐渐脱离了现实,直至失去幸福。众人皆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是当局者如何才能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理智、科学地看待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呢?

正确看待欲望

一直以来,都很欣赏中国古人的造字能力,“欲”实乃“欠谷”也。在物质极度贫乏、粮食大于天的时代,“欲”的最为直接的解释便是对生存的渴求。由此看来,欲望是人的本性。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最为崇尚的便是对禁欲主义的颠覆:推崇本性需求的满足,呼唤人类自由的回归。人类的一切欲望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我们只有在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地利用和调整。但与此同时,也要清楚,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获得满足,即使是“解除禁欲”也并不等于毫无束缚地放纵。个体欲望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对他人尊重的基础之上,这既包括对他人身体的尊重,更包括对他人精神的尊重。

很多观众在看电视剧《错爱》时对里面的女主角总是又同情又怨恨:周佳丽与张玫本是好朋友,却因为自己对爱情的渴求而破坏了对方的家庭,虽然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也成了她悲剧人生的开始。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破坏他人的家庭,不仅不会得到应有的幸福,还会受到现实道德的排斥,在破坏了他人幸福的同时也破坏了自己的幸福。

也就是说,我们的欲望必须建立在现实道德和公共秩序的基础之上,只有望眼于现实条件,才能够在现有条件下保持适度的理想和理智的思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对美食、权力、地位、金钱、爱情和幸福的需求。因此,所谓正确看待欲望就是指既不盲目地排斥、压抑欲望,而是让其发挥催人奋进、激发动力的积极作用;同时,又不过度地放纵自身的欲望需求,在心态上保持适度的积极与理想。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欲望在膨胀

一个容貌端庄、言谈举止都令人心醉的女孩和一个才气逼人、玉树临风的男孩恋爱了,他们的恋情令全班人艳羡,女孩享受着周遭朋友们对她的夸赞。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和她同宿的室友也找了一个男朋友,室友的男朋友虽然不够潇洒,但为人体贴,每天都准时接送室友上课,风雨无阻。朋友们在夸奖她与男友双宿双飞的同时,也夸奖起室友这一对的恩爱和甜蜜。女孩子的嫉妒心蠢蠢欲动了,她突然希望自己的男朋友也能够更加体贴,胜过室友的男朋友;她希望朋友们的话题永远以她与男朋友为中心。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她不断地向男朋友提出要求。最终,男孩子终于因为无法满足她所有的需求而不得已地提出了分手。

现代人之所以有诸多的苦恼,主要在于人们对欲望的不断诠释和追求。而诠释和追求欲望的根源则在于“一山还望一山高”的偏执性比较。这就像例子中的这个女孩,她的男朋友明明已经很优秀,而她却只因为艳羡别人男朋友的体贴,忽略了自己男朋友的过人之处。试问,比过了才气后是否还要比较体贴关爱,比过了体贴关爱后是否还要比较温文尔雅,比过了温文尔雅后是否还要去比其他的特质?如果在直至比到失去了本已属于自己的幸福时,才记起他的种种好:才气逼人、风流潇洒抑或是偶尔的小浪漫,那一切都为时已晚。

快乐其实早已拥有,可隐匿在身边的快乐往往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当你处于事业的低谷时,是否在无意中忽略了朋友们关怀的短信;当你陷于与爱人的无休止地争吵时,是否就忽视了往日他对你的嘘寒问暖;当你烦躁于幼子的调皮捣蛋时,是否就忘了他听话时乖巧可爱。其实,快乐和幸福显而易见地游荡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缺乏感知,缺乏理解,缺乏浓情,因此才忽视了它们的存在。正如那句话所说,世界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突然间想起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天长地久固然是每个人心中理想的梦,可天有多长,地有多久,谁可丈量?只有不去过多地要求,认真努力地过好生活的每一天,享受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才可以在不断的小满足、小欣喜和小幸福中避免欲壑的难填。

静心养性

欲望不同于电灯,打开即亮,关闭即灭。欲望的疆域如蓝天一样广阔,是没有边界的。当欲望之火熊熊燃烧时,当苦苦的求索无所得时,世俗的人们该如何应对这熊熊的欲火和这无果的求索呢?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海藻。虽然传统的道德需要遵守,但现实的需求和诱惑同样无法忽视,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欲望与现实中找到更为妥帖的方法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了。

控制欲望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修行的过程。佛门子弟要遵守各项清规戒律,实际上就是在对自己的各种欲望进行控制。佛家要求弟子们通过打坐、念经来平和心性,我们也可以借助这样的方法来控制自己,当然未必那样形式化。

在看古装电视剧时,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年轻人懵懂冲动,做了错事;年长者或掌有权力的人便会惩罚他们,让他们面壁思过。在我们小的时候,也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我们过于任性或不听话,父母就会把我们放到一边,让我们自己待着,思考一下自己的错误。其实,无论面壁与否,安静的环境都能够帮助我们静下心来思索,关键是要在思索的过程中认识到膨胀的欲望的可怕性,并能下定决心戒除。在亲友的指导下,在安静的思考中,欲火往往会自动平息。

小贴士:从“本我”看欲求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深处存在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的来源,它包含着个体最本质的欲望和冲动等。“本我”推动着个体不停地追求、无限制地索取,当它泛滥时,根本不会考虑后果。而“自我”和“超我”则负责从现实和道德的角度对“本我”进行约束,就像是两种声音一样,当“本我”一直在说“我要”时,“自我”和“超我”会恰当地说“不行”。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够强大,或者与“本我”不能很好地协调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求”。因此,合理地控制欲望不仅是保持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还对维护个体人格稳定有重要作用。

欲望在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