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儿子上高二,学校实行文理分科。晚上,儿子征求我的意见。我静静地注视了一会他的眼睛,说:我只能给你一个建议——把你明天醒来的第一个念头作为你的决定。
第二天早上,儿子告诉我,他选理科。我几乎是赞扬地说:好。
事后我想,把一个重要的决定交给直觉,是不是有些盲目有些轻率?特别是作为父亲的我,是不是有些不负责任?
我自己的回答是否定的。
儿子是以远远超过分数线的高分考进重点高中的。文理成绩一向均衡。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则好像作文从不吃力,另外,除了小学上的美术课就再没受过美术教育,但他的画画得不错。也许就是这些,给他的选择带来了空间。
我当时已经在心里认定,儿子应该选“理”作为专业,将“文”作为修养。我的理由是,理科作为一种必须进行系统训练的专业,一旦放弃就几乎等于永别。而像作文和画画一类的专长是可以终生兼顾的,真有成才的潜质,即便是从事了理科专业,也终究会显现出来的。就儿子而言,选理科发展的路子相对较宽。但我希望这是他自己的决定。
从小我就不断强化儿子的一种信念:我对于他,首先是朋友,然后是父亲。朋友和父亲的同与不同在于:都怀有深刻的善意和爱,但朋友是平等的,父亲则往往有可能专制。其最大的伤害是扼杀弱小的子女的自信和自我认知能力。这信念也是对于作为父亲的我自己的一种约束。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一次还是违背了给自己规定的做父亲的原则,用一个耳光迫使儿子接受了我对一道数学题的解法。结果作业判下来,我错了,而儿子当时被迫放弃的想法是对的。这唯一的一次对儿子的专制,令我遗恨和忏悔至今。现在已经继续本科专业读研究生的儿子很庆幸自己在高二独立作出的那个决定。他的专业是城市规划,这是一个有边缘性的专业。他较好的文字表达和绘画基础使他在专业上得心应手。
在接受了法定的义务教育之后,高中生站到了人生的大门前,开始面对种种有可能决定一生的选择。多少有点像那个又美丽又残酷的童话故事讲的:一扇门后站着公主,一扇门后站着猛虎。我以为,作出任何恰当选择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之一,就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充分的自信。而高中却是这种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开始形成尚且稚嫩的时候。这时候,一种满怀爱心、尊重、理解和信任同时又富于智慧和经验的意见,对于高中生们提高对自己的信心和认识自己的明智,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