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江南读本(大夏书系)
3121900000005

第5章 江南印象与记忆(2)

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似有峥嵘剑气腾越穿行其中。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是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清流,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据说古代铸剑的工艺,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经过淬剑过程中两种力量的交合,才会使剑在百转千回,缭绕交错的剑法中得心应手,成为一把好剑。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推向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侠骨柔情,高风亮节。清末的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明末的秦淮八艳也是有力的佐证。

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她的秀慧与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那种聪颖与睿智。远的不说,就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籍的人就占了半数,近代和当代全国琴棋书画的大师,也大多出自江南。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意境,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秀慧与智巧的整合。有人说,正是因为江南太美了,阴气过重,因此江南的男人大多被美色所雌化,美人的风韵灭火器似的扑灭了男子的阳刚之气,使得男人多属苍白干瘦的君子,至多算个“女里女气”的奶油小生。这种认同是过于偏重江南水乡的温柔与细腻了。其实人不分南北,如果能多一分柔情与细腻,懂得感情,懂得珍藏,心中维系着自己的审美镜框和情感秘笈,并以此为尺度去发现和发掘生活中美妙的、值得神往和迷醉的东西,不是会给男人(也包括女人)增添力度和精神上的健美吗?这样的“多情”更意味着一种不寻常的正直与高尚!

水波荡漾的江南,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处处弥漫着灵秀的气息。江南的风物,姹紫嫣红,生动明秀;江南的情,柔肠百转,脉脉含羞;江南的人,刚柔相济,才如泉涌。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注释[1]选自《2004中国散文年选》。作者王本道(1947-),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芳草青青》、《心灵的憩园》等。

传教士笔下十七世纪的江南[1]

〔葡〕奥伐罗·塞默多(Alvaro Semedo)

浙江省位于纬度30度。它大部分滨海,肥沃,平坦,几乎被几条河分开,有的河流经城镇。论富庶它超过其他许多省,可称作中国商品潮流的最佳源头。它的特产是丝绸,无论生丝还是成品,也不管是茧还是原料,都运往各地/总之,中国输出的丝绸,都产自该省。全中国虽都用蚕丝,但其他地方仍不知用它制成匹段。省会的名字叫杭州。我们在这里有两所房屋,但经过认真考虑,减为一所。当地培育了许多好基督徒,其中不乏有教养者,也备受尊重。

最后,这个省还有许多名产,但最大特色有三。首先是西湖,它是世界奇景之一,四周有30里,合6英里,其中筑有优良的宫廷。覆盖着青草、植物和树林;美丽的山峰,围绕这些宫廷;潺潺流水,从一头进水,另一头流出。水之清澈令人乐于观赏,湖底细沙纤毫悉睹。湖上有铺石道路,任行人随意玩乐通行;备有小艇,供休歇宴乐之用,船舱或头舱,设有厨房,中间地方作厅室用。上层是妇女的居所,四周有格子窗,避免有人窥见她们。这类船,其色彩和镀金形式,奇特而且多样化,航行设备很完善,不致遭受水淹,但未能有效防止被风打沉。曾发生过许多事故,也常有沉船之事。在全国,有钱之人几乎都为这些游乐而花费巨资,或者部分,或者全部;有时超过他整个家当的价值。

第二是优质丝绸,如以上所述非常丰富,制成品大多富有艺术,用贵重漂亮的金丝饰边。这只是按他们的形式和风格生产,并不运往国外,仅供皇宫保存的特殊制品;皇宫每年都买下所有这类产品。

第三是偶像崇拜,从中尤其可观察他们庙宇建筑的起源;庙宇当然是很知名的。

南方九省的最后一省是南京,位于纬度32度,是中国最好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的精华。它不把重要商品和制成品运往国外,似乎各个国家都不值得分享它的精品。各种产品都很稀罕,超过其他地方的产品,如有人想把自己的货物卖个好价,就假称它产自南京,这样可用高价售出。

其西部地区最富庶,盛产棉纱,当地人肯定地说,仅在常州城及附属广大地区,就有20万台织布机,皇帝从这一个地方每年征收15万克朗。

由于织布机窄小,一间屋内经常安放许多台,差不多所有的妇女都从事这种行业。

朝廷曾长驻该省,甚至今天,南京城内仍保留朝廷官员和特权,它的正式名字是应天府,我认为它是全国最大最好的城市,优良的建筑,宽大的街道,风度优雅的百姓,及丰富优良的种种物品。

它有令人惊羡的游乐场所;境内人口众多,村落彼此相接,由3英里接3英里不断。虽然现今因皇帝不驻跸于此而人口减少,各处仍能遇到拥挤的人群,街道难以通行。此外,无数的宫殿、庙宇、楼塔及桥梁,使城市显得非常壮丽。城墙有12道门,用铁作闩,以炮防守;城外远处,有另一道完整无损的墙,其四周(因我想知道它的长度)是马行两日的路程。内墙18英里。两墙之间有很多住户、园林及开耕的农田,收获可供大约四万城内戍军的粮食。

城内某处筑有一座假山,山顶有一个木制球仪,没有设备,尽管其轨道安设在同一城的纬度,即32度;对严寒来说这是小纬度,但从受到的炎热来说是大纬度。这个球仪的四周相当大,而且是一件完整的制品。

它还有一座结构精美的七层塔,布满偶像,好像用瓷制成:这座建筑物可列入古罗马最著名的建筑。河水轻触城脚,有几条支流流入城内。河名叫扬子江,意思是海洋之子;它不负虚名,在世界上已知河流中它的水量最充足,而且有大量的鱼。

我们在这个省有四所教堂,第一所在南京,还有一所耶稣会的房屋,是早期传播基督教的;教会遭受过四次迫害,但每次迫害后都更有力地恢复起来。第二所在上海,有很多信徒。第三所在松江。第四所在嘉定。除这些教堂外,尚有若干礼拜堂。南方九省就谈这些了。

注释[1]选自《大中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奥伐罗·塞默多(Alvaro Semedo)(1585-1658),葡萄牙人,汉名曾德昭。1613年以后,在南京、杭州、上海、西安等地传教,在中国生活了22年,卒后葬于澳门。通晓中文。著有《大中国志》、《字考》等。

一个外国人眼中五十年前的江南[1]

〔丹麦〕赫尔鲁夫·比茨特鲁普

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就是中国的人间天堂,不过以前只有很少的人有机会欣赏这个天堂。现在杭州成了中国劳动者的天堂。

杭州

杭州周围有不高的山护守着,这些山的山坡上长着中国最好的茶叶。美丽的西湖有人工岛,红色的楼阁,别出心裁的桥梁和倒映水中的柳树。在湖边的富人别墅现在成为工人的休养所,而山中正在兴建更多的疗养院,以便更多的建设者前来休养。

旧时代的人力车夫已经很少见了,但有时还能遇见。这位车夫在雨中送客,他戴着草帽,披着杭州常见的蓑衣,光着脚在积满雨水的道路上奔波,他和人力车一样将会成为过去。

西湖的人工岛上,有很多真正的中国式的园林建筑,到处都是令人感到新鲜的景象。

这位外表威严的先生是古庙宇中的护卫之一,这样的护卫有四个,叫“四大天王”。很难想象,用几根香就可以让这位严厉的巨神满意。

杭州及其周围地区有599座庙,最古老的佛教庙已1600年了。人们在这里将买来的香火点燃后,按一定方式晃动它们,再把它们放到他们求助的那尊像前的香炉中。天主教徒也这样做,他们把蜡烛放在圣像前。

穿着带有许多补丁的长袍的出家人,他在向人们出售香火。

村妇虔诚地拜佛。向这尊神祈祷比向遍体鱗伤、痛苦不堪的耶稣祷告要愉快多了。

来自北京喇嘛寺的喇嘛,披着黄色的长袍,戴着很高的法冠。政府宣布喇嘛寺是应该保护的文化纪念物,毁坏的寺店被精心修复。杭州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寺庙也是这样。

寺庙中充满着一种独特的气氛,和尚齐声念经,拨弄念珠,拜佛时,要摘下法冠,背朝天地跪下来。

中国人通常都穿着裤子,可是在杭州可以遇到许多穿着袍子的男人和女人,这是进城的农民。以前只有信佛的农民穿袍子,现在成了杭州地区普通的农民服装。

上海

上海曾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主要据点。在外国人统治期间,城市大为兴起,成了有700万人口的世界第五大城市。上海现在仍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这个大型港口城市是中国商业和轻工业中心。城市街区带有外国分割和统治的痕迹,英国街区以英式风格建成,而法国街区则像巴黎。当然,美国租借地的建筑特别高傲自大。摩天大楼高高地凌驾在低矮的中国房屋上,成为西方在中国的象征,但这种象征的精神在新中国成立时很快就消失了。

这里曾经是英国人建的国际跑马场,它现在成了公园和人民广场,人民在这里庆祝节日,举行游行。跑马场的建筑原来是赛马赌博场和餐厅,现在改建成了图书馆。

解放前,这个公园的入口处挂着这样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在街区狭窄的弄堂里,可以在摆在道路中间的小餐馆中充饥,用两根筷子极为灵活地把一碗米饭送入口中。

虽然美国搞的封锁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但上海港口还是一片热闹景象。除了中国沿海航线上来往的轮船外,外国大型轮船不顾美国的封锁也在这里装卸货物,同中国进行贸易。

上海港的工作是机械化的,提升机把货物送到仓库。

年轻的女士驾驶着拖拉机,拖着长长的载货车厢,她的工作比广州码头上用肩扛送货物的女工们要轻松多了。

解放后,上海关闭了妓院和众多卖鸦片烟的烟馆,只有舒适的餐馆和茶馆继续为来客服务。

餐厅里一位老年人吃饭要先喝米酒,这似乎是新中国最高程度的“恶习”,现在他就着茶吃饭。

客人灵巧地使用筷子吃饭。

南京

南京在长江边,有114万居民,14世纪这里曾是中国的首都,蒋介石再度把它作为首都。当蒋介石命令在城里为自己建总统府时,他求教于巫师和预言家。这些人建议蒋介石在总统府周围的墙建斜面的门,因为他们断言那些肯定会造访他的凶神恶煞只会顺着直线走路,当他们遇到斜面门时,就不能钻入他的总统府。现在蒋介石早已离开了南京,而南京已经没人相信恶魔只沿着直线走路的鬼话了。

南京有33.4公里的城墙环绕着,为了缓解不断增加的交通量,只好在这些城墙上打出几个缺口,修成道路。

南京有明朝的遗墓,用石头刻成的骆驼、马、象和骑士像卫士一样站在通往坟墓的路边上。在石象下的阴凉处,人们正在舒服地看书,这里是南京人喜欢的休息场所。

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逸仙葬在南京附近的山中,他的墓地建了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周围是树林茂盛的公园。周日有许多市民到这里来休闲散步,或在草地上打牌。

南京附近还有一处值得纪念的地方,蒋介石在这里曾经杀害了十多万政敌,现在这里也开辟成公园。周末,年轻人聚集在这里打球玩。

中国人喜欢蹲着工作,石匠也不例外,他总是蹲在石头上用锤子打凿石块。

四轮轻便出租马车在南京是常见的交通工具,这种工具不仅运送行人旅客,还运送干草和其他各种货物。

商贩很轻松地挑着堆积如山的篮子在街上行走,他要到市场上去把这些篮子卖掉。

中国南方,很少见马和骡,但却有很多水牛。它们性情温顺,用来耕作、灌溉等劳动,要发明代替水牛在灌溉田里进行生产的机器,可能还要过不短的时间。在村子的池塘里,水牛每天都要洗好几次冷水浴,因为天气很热,池水可以帮助它们降低体温,防止中暑。

注释[1]选自《一个外国人眼中五十年前的中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赫尔鲁夫·比茨特鲁普,丹麦画家。1955年2月至4月,应中国中苏友好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到中国访问,先后在北京、武汉、广州、杭州、上海、南京、天津、沈阳、抚顺、鞍山等地写生旅行。1958年,写生画集以“中国之行”为题,在莫斯科出版。中译本将书名改为“一个外国人眼中五十年前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