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3122900000014

第14章 以团为例,走出去的教训与反思(1)

2012年9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发行政命令,以所谓“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三一集团在美国俄勒冈州一军事基地附近兴建4个风电场。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三一集团在国内制造业领域算得上首屈一指,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股市回报率,还是产品质量都是国内企业中做得最好的,算得上是民营制造业里面的标兵了。

2012年1月,三一集团更是将德国普茨迈斯特控股有限公司(在业内有“大象”之称)收入囊中。下面我们就来好好研究一下它。

§§§第一节三一重工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工程机械领域的三一重工一直想要走出国门,这本无可厚非,甚至值得鼓励。但是,打铁先得自身硬。出去竞争凭什么?你知不知道工程机械类的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不是卡特彼勒,也不是斗山,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我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1994年小浪底施工工程当中我们从德国利勃海尔购买了6台塔机,在当时由于很多原因造成购买的设备没有使用,最后是以零配件的方式放在仓库里。这一放就放了十年!一直到了2004年,工程施工要用到塔机,领导突然想起来了,能不能把这些塔机零配件再重新组装起来呢?结果他们还真的组装了,而且一路测试下来,发现全部达到2004年的技术指标,目前这6台塔机仍在使用,而且还能继续用20年。这就是工程机械的寿命,三四十年!

还有在葛洲坝工程施工的时候,我们购买了德国大象一台泵车,这台泵车本来设计使用年限是15年,结果用了二十几年都没有坏。它不但用在了葛洲坝工程,甚至三峡工程一期、二期也都在用。

所以说,工程机械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的产品,为什么?因为这些产品使用寿命太长,一用就是几十年,前面讲过的那个用了20年的都算时间短的了。而这个正是被我们很多专家忽略的一个重点。这也正是大象、CIFA、施维英为什么要把自己卖掉的原因,它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已经做到了极致。斗山、小松、卡特彼勒则是因为太大没人买得起。

按照一般规律,当我们中国经济发展比较成功、比较顺利的时候,假设十年的工程用十台机器就可以了。结果2008年年底,我们政府搞了个四万亿,你知道这四万亿意味着什么吗?等于把十年的工期压缩到两年了,本来十年才能完工的很多基础建设,铁路、公路跟机场,两年就要完成。这种情况对工程机械有什么要求呢?本来十台机器刚好可以用十年,这些机器可以在前两年做A项目,完了之后再投入B项目做两年,然后投入C项目再做两年,再然后投入D项目再做两年,然后投入E项目再做两年。如此下来,十台机器在十年里可以做五个不同的项目或项目阶段。可我们的政府呢?等于是把时间从十年压缩到两年,结果五个阶段只剩下一个阶段了,那么我们需要几台工程机械呀?需要五倍的工程机械!把十年的工程压缩到两年完成的结果就是十台机器不够用了,由于工程量太大了,一个阶段就需要五个阶段的工程机械,五乘以十,我们的需求量变成了五十台机械设备。

因为要进口五十台机械,于是不论大象、CIFA,还是施维英,马上接获大笔订单,立刻生产五十台机械,疯狂地赚上一笔。而问题的真正关键在于,这些基础建设一旦做好以后,我们国家就有五十台机器了,并且每台机器都可以用二三十年,再也不需要购买新的机器。那我请问你,如果你是大象的领导(我们就以大象为例),下一步会怎么做?你完全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个能力再做四万亿的项目,而且也没有第二个国家如此的疯狂会投四万亿。

这也就意味着这次的四万亿将是人类世界上最后一次绝响,也是最后一次巨大的工程建设,以后不会再有了,不要说别的国家不会这么发疯,将来中国也不会有了。为什么?钱都被花光了。像我这种水平的都看得懂的问题,这三家专业的工程机械公司的领导会看不懂吗?那么,看懂之后会怎么做呢?这些企业的目标可不是像我们的企业那样要争当世界五百强,它们的终极目标是让股东获得最大的利益,于是便趁这个高潮赶快把工厂卖给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中国企业。因为我们的企业梦想着未来还有十年、二十年的美好时光,完全忘记了自己手上已经有了五十台机械,根本用不完。

在争当世界五百强的病态心理驱动下,我们中国企业乐观高调地想要做大做强。于是这三家机械工厂,即德国大象、意大利CIFA,以及德国施维英,刚好顺水推舟就把工厂以最高的价格卖给中国的企业即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和徐工集团。大家知道它们是以什么价钱卖的吗?我这里有一个数据,而且收购的时候都附加了一个条款——不准裁员。如果按照2011年来看,我们收购的价格是60倍市净率。如果是2010年的话,是240倍市净率。价格真高啊!对德国大象的股东是绝对的利好,因为大象的管理者帮助自己的股东将一个绝无前途的工程机械工厂高价卖给了一个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公司。最后股东得利,员工也不会被裁,大家都可以维持工作,而谁来接这个烫手山芋呢?我们中国的公司。

§§§第二节三一重工有今天靠的是资本市场,不是一流技术

在我们走出去的企业中,国企占了80%,如中移动、中石油、中海油、中远等等。三一重工是为数不多的优质民营企业,是A股第一个全流通股,也是A股市场上不可多得的明星股,2003年上市首日市值37亿,而现在三一重工的市值已达719亿,相对于A股这十年来的零增长,三一重工的股民回报率显然丰厚得多。这样一家优质的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是非常典型的,非常值得好好分析。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三一重工的问题,希望能够给类似于三一重工这种希望走出去的企业一些正面的建议,也希望那些类似于三一重工这种走出去受挫的中国企业,能够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重新走出去。

在深入分析三一重工的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日本丰田在1957年就已经进入了美国,它主要生产省油的小型汽车,然而在当时的美国,大家都喜欢开大车,因为美国汽油非常便宜嘛,根本没有人会重视丰田的小车子。所以丰田的竞争对手比如说通用、福特认为丰田就是小儿科,根本就不把它当一回事。结果,美国这些大型汽车工厂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碰到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危机之后石油价格暴涨。到这个时候,美国老百姓为了省油才开始购买丰田的小汽车。

这件事情的发生给通用等美国汽车制造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为它们不知道怎样造一个省油的发动机。在美国汽车制造商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它们会怎么做呢?这里我要特别请三一重工等类似的中国企业注意,它们通过游说国会对日本汽车进行设限、进行制裁。以1981年为例,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自我设限协议生效,那么丰田怎么办呢,只有被美国要挟,在1981年和通用汽车合作,把生产省油小汽车的技术无条件地转让给美国工厂,否则根本就不能进入美国。

各位,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美国,一个强权霸道的国家,这也说明了今天三一集团为什么会受到欺负。进入美国20余年的日本丰田尚且要受到美国的欺负,如今三一集团碰到这种打击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坦白讲,三一集团以及中国其他企业比当时的丰田要艰难得多得多。因此我们任何想进入美国的企业还是要多做研究、多做功课。遇到这种事情,丰田被迫提供了美国需要的省油小汽车的技术。那我再请问三一集团,除了想进入美国、收购美国企业之外,你有什么样的核心技术?你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呢?关于这些我们必须得做思考。

第一,没有核心技术。液压油缸、发动机、电控系统这些关键的零部件是三一重工自己生产的吗?不是的,都是进口的。那我请问三一重工,这么重要的零配件都是进口的,那你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三一重工和国企又不一样,国企财大气粗,有充裕的资金,赔钱也不心疼,那么三一重工呢?有的读者可能会质疑,它的销售额为什么会这么好?没错,2009年三一重工的销售额大概是156亿,2010年340亿,到了2011年达到508亿,等于说两年时间多增加了两个三一重工。当然,不可否认,销售增长的背后是国家四万亿投资的拉动,大量基建施工,即便如此我还是要给一个比较正面的评价。

第二,三一重工做得好不是因为掌握了什么核心技术,而是因为它有一套非常好的销售策略,简言之,叫按揭。就像买房子一样,你买一台机器,最低的时候是零首付,一般是付20%的钱,然后剩下的钱由银行帮你做按揭。那这个钱就等于银行帮你先付了,付给三一重工,三一重工就可以拿到现金,然后五年之内你按期支付就是。你可能会问,如果客户不付钱呢?三一重工很聪明,在机器上面安装了一个GPS系统,可以从远程通过GPS系统让这台机器瘫痪,从而变成一台不能工作的废铁。除非客户去交钱,之后才能通过GPS系统让机器恢复生产。也就是说,三一重工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完全控制着购买人,如果购买者实在没钱,它还可以把机器拖回来,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打折出售,但是这种概率很小,因为大部分都是个人购买者。所以三一重工既不担心银行贷款上升,也不担心客户不按时回款。从这方面来讲,它通过按揭行销的做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点必须承认,也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但要注意的是,这种销售额的成功并不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

第三,低廉的资金成本。截止到2012年3月,三一重工获得银行的授信额度为1989.4亿,其中已使用752.9亿,利率为6.5%~7.5%。除此以外还有315亿的借款,根据三一重工2011年中期发行的信托计划,收益大概在5%左右。平均下来三一重工1000亿的借款成本为6%,与普通企业借款成本(年息至少在12%以上)相比较,已经省下6%的资金成本,而2011年的利润才93.6亿。你晓得之前省的6%的资金是多少钱吗?当我告诉你答案以后,相信你会非常吃惊!足足节省了60亿。而当年净利润才93.6亿,扣掉60亿省下的钱,结果,你懂得。其实这个钱也不能叫省下,因为别的民营企业必须得付这60亿的资金成本,而三一重工不需要。93.6亿减掉60亿的话还剩下33.6亿,如果用33.6亿除以508亿销售金额,那么回报率只有6.6%。我想请问,这种算法得出的这么低的回报率的企业有什么竞争优势呢?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觉得三一集团要进入美国,必须要小心,第一没有核心的技术,第二销售狂涨取决于拥有好的银行按揭的资源,同时又刚好碰到我们政府推动的四万亿项目,所以这并不代表它的产品销路好,或者是产品的品质好。第三,资金成本非常低,如果把这个资金成本换算成其他民营企业资金成本,即12%的话,那么回报率只有6.6%。这个回报率可以说是相当低的。

所以我想提醒三一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企业,在加入国际化大军的时候,一定要先问问自己,第一有没有核心技术,第二销售额奇迹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自己的营销创意、廉价资金,还是因为政府政策?

三一集团在这种情况下想走国际化路线,进入美国,结果可想而知。所以美国这次欺负三一集团其实我们事先应该想得到,为此三一集团千万不要因为这件事情而感到愤怒,甚至几次发言都有点情绪化,而应该认真反思,好好研究并透彻地了解美国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