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3125300000001

第1章 序

中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孕育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对土地和房屋的特殊情感。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里的“本”指的就是土地和房屋。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本”是一个人经济实力的体现,是一个家族生存繁衍的保障,是一个村落生活交往的界限,也是一个社会组织管理的基础。而房屋建筑则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宽绰舒朗的北京四合院,还是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抑或简洁明亮的徽派民居,在其建筑风格和营造技巧的背后,都蕴藏着人与自然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传统文化理念,体现出个人、家族乃至时代的轨迹。

然而,随着年月的流逝,许多老建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衰败与消失。汪曾祺先生曾在《胡同文化》里发出感叹:“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值得欣喜的是,这些年来,各地各级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些老建筑在新时代里的重大价值,纷纷加大了保护的力度,许多民间组织和个人也行动起来,一个系统性的老建筑保护体系正在形成。

徐学仕也是其中的一员。十几年来,他默默地行走于福建莆仙地区,用镜头记录着那些即将离我们远去的老建筑。近来,他将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整理汇集成《寻访莆仙红砖厝》一书,这是继《到妈祖故里过年》一书后,又一本以图文形式专题介绍莆田民居专著。作者用摄影家的敏锐眼光捕捉记录深藏在民间的珍贵镜头,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全面系统地介绍莆仙地区多姿多彩的民居样式,读罢此书,让我不禁叹服莆仙地区古建筑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美的民间工艺,也为作者长期深入探寻的精神,及其深厚的艺术积累和良苦用心所感动。

据我所知,《寻访莆仙红砖厝》是第一本完整、系统地展现莆仙地区古民居的画册。作者根据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古民居进行梳理,进而总结不同地区古民居的特点。这其中不仅有对建筑风格和建筑格局的整体描述,也有对雕工、彩饰、门窗甚至楹联等细节的详细介绍。作者通过图片的方式将其一一呈现,反衬出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本画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流传价值。莆仙地区在农耕时代形成自我循环的经济体系,因此得以较好地保存许多传统文化。例如,莆仙话就被认为继承了许多唐代的发音,而被誉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同样,书中的古民居,既有官宦世家的门第,又有经商巨贾的豪宅,还有早期华侨的洋楼和山民群居的大厝,如此多样的风格汇聚在并不算辽阔的莆仙地区,以小窥大,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生动的剖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徐学仕出生摄影世家,恢复高考后考进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近30年的摄影记者生涯使他成为一位复合型艺术家,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优秀组织工作者”、“福建摄影50年贡献奖”等荣誉。学仕是目前福建省不多、莆田市唯一一位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双会员。正因为有这样的多重背景,他的摄影作品带有许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透过他的镜头,我们看到的古民居不仅只是外在造型的技巧,更多的是历史的印记、族群的变迁和文化的积淀。但愿他的这本画册能让更多人体验和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能有更多的人一起行动起来,将这份美永远地传承下去。

是为序!

2012年12月1日于福州

(作者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摄影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