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
3136200000060

第60章 成长障碍十三:暴力

何谓暴力行为?就是指侵犯他人人身以及财产的强暴行为。近年来,儿童暴力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而且暴力的后果也日趋严重。但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危害性。儿童暴力通常表现为两种: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孩子小时候如果具有暴力倾向,这个问题不可小觑,因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他的未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父母在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的时候要及时帮助他纠正过来。

奇奇三个月大的时候,爸爸常常逗他玩。爸爸亲亲他的脸蛋,他就会回应爸爸的亲昵,还对着爸爸咯咯地笑。但是后来爸爸老是亲他,他就表现出不悦了,开始躲闪,甚至哭叫起来。爸爸要是还继续亲他,奇奇就会大叫一声,甚至去咬爸爸。爸爸很是吃惊,不过觉得只是三个月大的孩子,也没有当回事。

今年奇奇三岁了。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奇奇跟爸爸要冰箱里的可乐。爸爸觉得可乐太凉了,对小孩子肠胃不好,就拒绝了奇奇的要求。奇奇就开始大哭大闹。爸爸没有理他,以为他哭完就没事了。但没有想到的是,奇奇竟然朝爸爸扑了过来,举起拳头朝爸爸身上砸下来。这下爸爸全懵了,不是因为害怕奇奇伤害了自己,而是觉得奇奇从三个月张口咬人到三岁用拳头打人,是谁“造就”的呢?

爸爸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脑子里一幕幕的场景在回放:当儿子不想洗脸的时候,他就做势要打儿子,儿子就乖乖服从了;吃饭的时候奇奇不老实坐着,他也动手去打儿子,儿子就委屈着坐下来了;奇奇不想去幼儿园,他就将儿子锁在房间里,等儿子哭够了,他就将奇奇强行送到幼儿园……爸爸终于意识到,是自己在每天教会儿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爸爸的行为让奇奇觉得用暴力解决问题又快又好。奇奇想喝可乐未果就打爸爸的行为,不过是模仿爸爸平时的行为而已。

爸爸翻阅了一些教育书籍,意识到独生子女的内心是孤独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无暇陪他,孩子的内心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不安全感产生的时候,他就需要一种力量去支撑去排解,男孩子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女孩子就会很粘人。而且孩子在1~3岁的时候,是行为模仿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小孩子的暴力行为完全来源于模仿。孩子总处于暴力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的暴力心理;而心理是行为的起因,所以父母自身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于是,爸爸抽出时间来,在周末陪奇奇去公园或者游乐场玩儿。奇奇玩儿得很开心,因为平时周末爸爸都是窝在家里不肯出来,也不陪他玩。爸爸也不再训斥奇奇了,和他说话的语气温和了许多。当奇奇不情愿做一些事的时候,爸爸不像以前那样挥舞拳头,而是耐心地说服他,并且鼓励他。奇奇乐意做了,爸爸就会表扬他。奇奇变得快乐起来,暴力行为也逐渐消失了。

可以说,每个人生来都有一种暴力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这种倾向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比如征服外部环境等等。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成为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韧性、毅力以及意志力等。但是,如果暴力倾向指向不被认可的目标,比如伤害他人,那么就是有害的。

培养潜力股

造成孩子有暴力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得孩子的性格非常任性。很多父母只是一味地满足、迁就孩子,而不是正确地引导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为所欲为。其二是孩子受电影电视的影响。影视作品中有很多暴力画面,孩子很容易模仿里面的言行。其三是受家庭暴力行为的影响。很多父母奉行“不打不成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观念,动辄就把孩子打一顿。长此下去,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以暴还暴。

那么如何预防、减少以及消除孩子的暴力行为呢?

为孩子建立健康的成长氛围。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表现出暴力倾向。要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如果孩子受到别的孩子的欺负,父母要积极给予安慰,切勿教唆孩子以暴还暴。还有父母要控制孩子观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要选择适宜的节目让孩子观看。

切勿对孩子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庭的模式是,几代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很多孩子是备受宠爱的,不仅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宠爱着他。过分的宠爱会让孩子形成任性的性格。所以要防止过分溺爱的教育模式,要以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注意避免孩子形成“惟我独尊”的心态。

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要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父母要多关爱孩子,用爱作为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在日常生活中要满足、理解以及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才会去爱他人和他物。

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情绪在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孩子忍耐宽容的性格,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