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3143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1926年9、10月间,鲁迅撰写并发表了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中国成立后,它又一直被选编在中学语文教科书里,成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必读物。名人写名篇,名篇又是国人的必读物,于是乎,百草园这个当年周家十来户共有的荒芜菜园成了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内名园,三味书屋这个在古城绍兴历史上一度以严厉着称的私塾成了国内最有名、保存最完好的私塾,寿镜吾这个原本是绍兴一隅的宿儒也成了全国颇有名声的塾师。这种因果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固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绝不拘泥于此,而是着眼于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个切入点,深入挖掘、研讨相关史料,从而为广大师生教学好这篇教材提供更翔实的背景材料和参考资料,也为广大鲁迅研究工作者和鲁迅着作爱好者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新鲜史料。每当我们由鲁迅、周作人、周建人而联想到寿镜吾、寿洙邻、寿孝天……心里总会不期而然地涌起一种文化幽情,在他们的身上和背后,不仅是一个群体、一个家族的含义,有文化学术的“底蕴”,而且,存在着文化名人、着名专家学者与家族群体和时代文化关联着的历史。所以我们另有一个更大的目的,试图以绍兴覆盆桥思仁堂寿氏家族作为首选的研究对象,力求全方位地搜集、发掘、梳理和研究这个家族史料,重点探究其清末民初鼎革时期的历史,感受其时代的风风雨雨,真实记录其文化传统的光与影,从而汲取我们所需求的思想、精神和其他有用的东西。因为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思仁堂寿氏家族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制度影响的国度,家族制度的久远和牢固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发展,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均直接与家庭、家族的教育和影响休戚相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家学渊源。绍兴正是毛泽东所说的“名士乡”,在全国来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古今名士多,名士世家多。我们认为绍兴就其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而言,在全国同类地区并不突出,然而,名士多,名士世家多,极大地提高了绍兴的知名度。以明清两朝的绍兴师爷及其世家为例,就有山阴偏门外汪氏,即汪精卫(兆铭)兄弟及其祖上汪炌、汪金鉴、汪鼎、汪璘、汪士琅、汪琡、汪瑔、汪达元、汪兆镛等;会稽保佑桥周氏,即周恩来叔伯及其祖上周元棠、周起魁、周嵩尧等;会稽覆盆桥周氏,即鲁迅族叔伯及其祖上周影渔、周潮、周慰农、周藕琴、周伯撝、周冠五等;会稽陶堰陶氏,即陶成章族叔伯及其祖上陶文彬、陶文鼎、陶元藻、陶士铭、陶重光、陶世昌、陶安轩、陶定轩、陶静轩、陶大均、陶在宽等;会稽道墟(今属上虞市)章氏,即章川岛族亲章学诚、章华绂、章震、章桂岩、章炘、章介眉、章寿康、章炳然、章毓麟、章锡光、章桂庆、章宝谷等;会稽啸唫(今属上虞市)阮氏,即鲁迅的四位姨表兄弟及其祖上阮罗孙、阮康孙、阮和孙、阮久孙、阮其新、阮祖棠等;山阴安昌娄同轨、娄心田、娄墨林等娄氏和以《秋水轩尺牍》着者许思湄为代表的山阴许氏、以《雪鸿轩尺牍》着者龚未斋为代表的山阴龚氏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绍兴师爷群体、绍兴师爷世家恐怕是中国所特有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

古往今来,绍兴的有名世家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几乎涉及各种门类,择其主要者,有:东晋以王羲之、王凝之、王献之为代表的山阴王氏书法世家;东晋、(南北朝)宋、南齐、梁以贺循、贺瑒、贺革、贺琛为代表的山阴贺氏文学世家;宋代以陆游为代表的山阴陆氏文学世家;两宋“科甲天下无双”的新昌石氏簪缨世家(中进士48人,其中状元3人,榜眼2人,达官显贵120余人);元代以杨维翰、杨维桢昆仲为代表的诸暨杨氏文化世家;明代以创蕺山学派的理学大师刘宗周为代表的山阴刘氏理学世家;明代以陶望龄、陶奭龄孪生兄弟为代表的会稽陶氏文学世家;明代张天复、张元忭、张汝霖、张耀芳、张岱五代名宿的山阴张氏文学世家;明代祁承……、祁彪佳、祁理孙、祁班孙三代藏书“富可敌国”的山阴祁氏澹生堂藏书世家;清代章镳、章学诚、章华绂数代“苦学成大家”的会稽章氏文史世家;清代陈于朝、陈老莲、陈道蕴、陈小莲满门妙笔绘丹青的诸暨陈氏艺术世家;现代以许寿裳、许世瑛父子为代表的山阴许氏教育世家;现当代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会稽周氏文学世家,还有以章宗信、章宗义、章金莱为代表章氏梨园世家和以王茂源、王振芳为代表的王氏梨园世家以及绵延百年的石门槛钱氏妇科、下方桥“三六九”吕氏伤科等中医世家,不胜枚举。

而覆盆桥思仁堂寿氏,堪称书香门第。几个月的搜集、整理,已使我们感受到这个寿氏家族史料的丰富而厚重。在这一寿氏群体中,有寿镜吾、寿涧邻父子这样株守乡里,忠于教育职守,一生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也有更多的寿家人,走出三味书屋,走向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寿镜吾、寿孝天、寿涧邻、寿洙邻、寿玺(石工)……一个个璀璨的名字,经常映入国人的眼帘,他们用毕生的心智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印记,熠熠生辉,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着(译)作彪炳史册,道德文章垂于千古。他们之中,有妙笔生花、才情不绝的文史大家、红学大师寿洙邻;有刻苦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编译家寿孝天;有誉满京华的金石书画大师寿石工;有着名的化工专家寿乐;有钢琴教育家凌安娜;有济世救民、妙手回春的中医寿凤览、寿涧邻;有改革吏治、政绩卓着的清官良幕寿鹏飞、寿耕梅;有在浙江绍兴、甘肃兰州等地金融界声名卓着的寿积明、寿宇;有诗词清新、婉约,才艺可与谢道蕴、李清照媲美的寿涧邻夫人何志轩、甘雅泉;有着述《方志通义》、《方志本义管窥》、《农安县志》、《易县志》、《绍兴县志资料》第一、二辑等地方志书的寿涧邻、寿洙邻兄弟,称他俩为方志学家并不为过。如追溯寿氏远祖的话,颇能查考若干为杨万里、文天祥等名家赞誉的寿姓杰出人物,如北宋元佑戊辰(1088)科进士、官至同平章事(代宰相)的寿胜效忠赵宋王朝,护驾南渡,为国“全身”。正是因为有寿胜辈的辅佐,赵构方能苟安东南一隅。总而言之,覆盆桥思仁堂寿氏,不论是震烁古今的大名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有因缺乏发掘、宣传和研究,以致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都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上竭尽心智,为共同书写中国的历史、丰富灿烂的文化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覆盆桥寿氏聚族而居的台门,其东厢的三味书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辟为鲁迅文化馆对外陈列开放,它与绍兴鲁迅故居、周家老台门一起亦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世纪初,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决定将东咸欢河以南,新建南路以东,柔遯弄以北,中兴南路以西区域加以整合,扩大为鲁迅故里,寿家台门也力图按原状修复,并对外开放了。编着这本书的念头已有好几年,但真正付诸行动还是今年3月份的事,客观上时间局促,与各地寿氏缺少联系(有的甚至没有联系上),所以,这本书肯定还有许多值得增补和改进的地方,我们热切地希望寿家人、知情者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教。同时,我们对一些人和事的认识,不强求一律,而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请读者诸君进一步分析、探讨。实际上,不同视角的历史考察和文化解读,产生不尽相同的结果,也是很自然的事。

这本书能在短时期内编着印成,仰仗于寿宇先生生前的众多回忆文字,仰仗于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图书馆和寿纪瑜、寿纪勤、寿纪芳、寿梅、吕振海、杨蓉蓉、寿继良、寿能仁、寿大衡、钟守成、罗润锋、俞红、顾红亚等单位和先生的鼎力支持,像寿纪芳老师亲撰文稿,又认真地校阅《寿氏世系简表》和《覆盆桥思仁堂寿氏世录》,避免了许多谬误。这使我们深受感动,在这里,向他(她)们和其他关心、支持此项工作的朋友们表示我们衷心的感谢!

编着者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