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说论语
3143200000016

第16章 里仁篇(1)

原文与译文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件好事、美事。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是明智的呢?”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则会利用仁道。”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有资格去爱人和恨人。”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权势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是不可能安处其中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是不可能驱除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怎么能成就其美名呢?君子是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一定会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与仁德同在。”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是不会让不仁德的人来影响自己的。

有哪怕仅仅在一天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的人吗?我还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犯的错误,总是与他同党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于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没有一定要这样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这样做的,只要按照礼、义去做就行了。”

【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心和思念的是自己的道德修养,小人关心和思念的是自己的乡土田宅;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为追求私利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空有礼仪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立身的学问和本领。不要怕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求自己能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所赏识的人。”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所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只是忠恕罢了。”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深明大义,小人只顾小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是否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所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违抗父母,尽心尽力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就不要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

【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他能够长期不改其父亲在世时的为人处世原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应常记在心。一方面要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要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心。”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说到而做不到为可耻啊。”

【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亲近和相处。”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过烦琐,就会被疏远。”

医说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是不可能长久地处于贫困或安乐之中的。只要心存“仁德”二字,那就不会去做坏事,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歹,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一个人对道德操守的坚持和奉行,应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儒家的“仁”,不是一味地“爱人”,还有“恨人”的一面。任何人,包括君子在内,都不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以义得之”。孔子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这种仁德情操的养成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有自己愿意去努力,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缺乏仁德之心,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计较于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只注重物质享受,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也不可能有仁德之心。

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常常有“度”,讲究“中庸”之道,不会厚此薄彼,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远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除了考虑个人的成长、发展之外,更多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君子不会纠缠于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是先立足于自身学问、修养和才能的培养,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儒家“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孔子认为,要重义轻利、“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鉴别人的过失,不重蹈覆辙;要谨言慎行,不轻易承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先说,否则,就会失信于人;要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应多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牢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

《易经》中说:“君子以果行有德”、“以懿文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非礼弗履”、“思不出位”、“立不易方”、“致命遂志”。“君子以永终知敝。”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仁德与品质的修炼和培养需要土壤和环境。“择邻而居”、“里仁为美”,与仁德的人在一起是一件美事,而且,可以从仁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耳濡目染,自己也会随之变成高尚、仁爱之人。与仁德的人在一起,会少一些纠纷和矛盾,会有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会有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一个人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就会变得文明、规范起来,就会变得通情达理起来。孔子告诫我们应“择不处仁”,应选择合适居所而不去和不仁德的人住在一起。

孔子认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无仁德者不能长久安于贫困之中,内心没有仁德的人一旦无恒产,即失恒心,一旦失恒心,即会无恶不作;内心没有仁德的人也不能长处安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德之人的日常行为受内心道德和规范的制约,仁德者有定力,意志坚强,有进取心,人性纯正。什么样的人会犯什么样的错误,这是具有规律性的共识,而错误的产生往往与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周围一起共事的人有关。“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崇尚正义,憎恨邪恶,而仁者的爱憎是公平的,而不仁者的爱憎是自私的。“爱之愈深,则恨之愈深”,正因为对祖国和组织爱得深,才会对一切丑恶的人和事恨得切。仁德之人有原则,爱憎分明,可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