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说论语
3143200000038

第38章 宪问篇(3)

该讲时说,该乐时笑,该取时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这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是一种大方的不做作,这也是一种谨慎和清廉。孔子认为,正因为管仲没有自杀殉节而以大仁为重,为相时辅助齐桓公“正而不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正因为管仲胸怀济世爱民之大志,才使得天下四十年太平安康,百姓安居乐业,中原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孔子认为,“可以为文”,封谥号为“文”,这是对一个人道德素养、品行能力、知识文化的一种综合褒奖,公叔文子能推荐自己的家臣同朝为官。“同升诸公”,这种品德和大度,这种公心和爱国,这种为人和品行,是常人所不能企及的。

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如果能“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如果能循正道、做好事,其贡献是很大的,但如果循邪道、做坏事,也是十分有害的。一个能力有限的人,其做好事和做坏事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其影响和危害往往是局限在一定可控的范围之内,不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一位领导自己的能力平平,但其能善用能人,也可以把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认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和调查研究而说出的话、许下的诺言,要兑现是很困难的。在其位,谋其政,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孔子认为,君子应“智而不奸、信而不愚、严而不酷、勇而不莽、仁而不懦”。君子应“仁而不佞”,“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主张“不知其仁,焉用佞”。“知行合一”、少说多做、先做后说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理念之一。“行欲先人,言欲后人”,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作为员工和中层干部,对于上级领导,应“勿欺也,而犯之”,不可只报喜,不报忧,不可欺上瞒下,要讲真话,要有得罪人的勇气,但也要讲究策略。讲真话是一个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每个人应该坚守这一底线。

学风是学术的土壤,学风对于医院的学术提升和医院的文化建设来说十分重要。“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是为了在学问上充实自己,在道德上完善自己,还是为了装饰门面、向别人炫耀,这是学风和态度问题。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也不是拿一点知识和学历来装点门面,而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和提升。“人格和习惯的养成”才是学习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技术。重视技术、学术的提高的确很重要,但人文和道德的修养、人格和判断力的养成是技术和学术得以规范发挥的基础,是指导技术和学术运用的导航灯塔,是一个重中之重的价值观和方向问题。

孔子认为,即使“莫我知”,也应“不怨天,不尤人”,并积极“下学而上达”。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误解和抱怨,不可怨天尤人,要敢于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公平,没有伯乐,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基础和准备,即使机会降临了,也不可能在人生中有很好的把握。如果没有不顺、没有挫折,就不可能培养战胜逆境的勇气,也不可能培养高尚坚毅的勇气。人生会有失意,“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失意是一次磨炼的过程。如果一生太顺,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和飞跃,也不可能在精神世界里有升华和境界。如果一生无挫折,未免太单调乏味、太无趣平淡了。没有失败,哪来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失意不可避免,应把心放宽,不抱怨、不消沉,在失意中奋起,在逆境中成长。另外,在得意时,切不可忘乎所以,傲而忘形,应堆积成就,把成功作为新的起点,以“一切归零”的心态,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这是一种秩序和流程;“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这是一种责任和能力;“在其位但不谋其政”,这是一种渎职和无能。“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过但做不到,这是光说不做、说空话,这是虚伪和无能;说过了头而做不到,这是说大话、不诚信,这是违背诺言。君子之道是要达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境界。一个充实而忙碌的人是“不暇”去指责别人的,是没有空闲的时间去说三道四、道听途说的。当用一食指去指责别人时,其余四指往往是针对自己的,要学会包容和自省,学会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用显微镜来看自己的缺点。孔子认为,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而没有达到一定能力的人应“患其不能”,耐心磨砺自己,不断充实自身,先有才能,后才有可能被人了解、被伯乐相中。

贤者“不逆诈,不亿不信”,而有“先觉”的智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正义和善良,相信这个社会的伦理和道德,不可用怀疑一切的目光和处处防范的心态去看待人和事,应该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去思考、去观察、去感觉、去觉悟,用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去发现一些问题,进而予以必要的预防。

《易经》中说:“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应“以作事谋始”、“以思患而豫防之”、“以除戎器,戒不虞。”孔子认为,千里马善跑应“称其德”,而“不称其力”,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是千里马的内在驱动力,是其能千里跃进的支撑和基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也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孔子尚德不尚力,道德品质的修养要胜过才能和技术。孔子认为,德才兼备者当然属上乘,但对于德与才来说,德要重于才。一个人品德差,能力不强,其危害也不会太大;一个人如能力强、智商高,但品质败坏,那其危害就非常大了;一个人如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些,但其只要虚心好学,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就会有所进步。

孔子认为,“以牙还牙,以毒攻毒,以怨报怨”不可取,“以德报怨”的道德思想也有欠缺的地方,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应坚持公平正直以面对一切不公正的遭遇。面对不端行为和不道德的伪君子,孔子反对暴力,反对恐怖活动,反对“以暴制暴”。儒家认为,人不可一味地逆来顺受,不可毫无原则地“以德报怨”。

对丑恶的人和物如以慈悲为怀待之,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不可学习“农夫”和“东郭先生”。从现代人的观念来看,“以德报怨”是一种积极向善的行为,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是一种典型的“中庸”思想。如果世事不如意,面临人生挫折和困难,孔子认为可以“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可以用被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其实,这是一种消极厌世、无所作为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

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其率门人弟子周游列国,竭尽全力宣扬仁德,致力于社会变革,曾到处碰壁,但其始终不气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道之将行”或“道之将废”,这是“命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在儒家看来,“知命”是要成为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甚至是一个必要条件。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是一种理性和明智,也是“善政”者必须牢记的原则之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勇气和精神,一种坚持和超越,一种人格的升华和巩固,也是一种创造和创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如果医院管理者不依礼行事而随心所欲,以人治院,以权行政,搞一言堂,以家长制作风为人处世,不以仁德和制度治院,就不会有秩序和稳定,不会有和谐和发展,不会有规矩方圆,员工就会无所适从,也不可能会听从上级指挥和差遣。员工愿意服从的不是个人和权力,而是制度和规范、仁爱和人性。“修己以敬”的目的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医院管理者应一肩挑医院发展,一肩挑员工福利和个人成长,头脑中始终装着“责任”二字。努力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不断修养自身,提高道德修养,以拥有足够的本领和资本来“安人”、“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