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说论语
3143200000045

第45章 阳货篇(2)

孔子所说的“乡愿”,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和好好先生,这些人不以仁、礼为原则,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是一种无所事事的表现,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好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这是卑鄙小人的行径,也是一种低级趣味的行为。孔子把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称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是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又怕失去。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会不择手段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和他人,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结局的。孔子认为,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后,也应该为父母守丧三年,否则就是“不仁”。

孔子轻视妇女,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思想。“怀其宝而迷其邦”,隐藏自己的才能,不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听任上天安排,不主动工作、积极进取,这是不仁。“好从事而亟失时”,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失机会,这是不智。“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光一去不复返,时不我待,应积极争取,勤奋工作,回报社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孔孟之道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不管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性本同或相近。世上的确有神童,也有弱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后天不同的环境和学习是改变人性的最根本原因,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源自于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一个人是否能抓住机会走向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实力,而这种实力是长期准备后的一种厚实的积聚,一种蓄积待发的力量。能量贮存得愈多,愈能对外界的突变应对自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杀鸡用牛刀” 蕴含“大材小用”之意,这是一种浪费。用牛刀杀鸡是不可能快速、保质保量把鸡杀好的,这也是一种错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工作需要合适的人去做,不同的人才应该用于其合适的岗位上。孔子认为,“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学道以后就会惠爱百姓;百姓学道以后就容易听使唤了;而小人学道以后就容易去使唤人。“为仁”者,“能行五者于天下”,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人,信则人任,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心怀恭敬者就不会招致侮辱;心怀宽容者就能获得众人的拥戴;心怀忠信者就会获得任用;处事勤敏者就能建功立业;为人慈惠者就可号令别人。为人不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眼高手低;不可傲物无礼、轻忽他人;不可为人大意鲁莽,处事略而不细。

孔子认为,仁者应具备“恭敬、宽容、守信、勤敏、慈惠”等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得人心、成事业、求成功。 君子有所“不入”,是因为君子视“不善者”为异己,视自身修养为生命,视正义为天命。君子必有所作为,不可万事只挂在嘴上而不付诸行动,只有做实事才是事物发展的基础,不可做“匏瓜”,不可“系而不食”。

子路的忠诚和直率,是孔子所有弟子中最突出的。“坚,磨而不磷;白,涅而不缁”。孔子认为,只要足够的坚硬,是不可能被磨薄的;只要足够的洁白,是不可能被染黑的。只要心中的信念坚定,内心的希望和理想不灭,外部环境是不可能改变这种信念的。孔子认为,具备“仁、知、信、直、勇、刚”这六种德行的人,如果其“不好学”,结果是“愚、荡、贼、绞、乱、狂”这“六蔽”。“好学”的品德可以使“仁”者更仁,“智”者更智;可以使“信”者不固执,“直”者不尖刻;可以使“勇”者不悖乱,“刚”者不狂妄。

被孔子称为“思无邪”的《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作用十分巨大。学习《诗经》可以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可以教人如何合群,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可以让人学会沟通、交流,学会抒发情怀、倾诉需求。学习《诗经》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都有帮助;学习《诗经》对认识世界、理解人生都有益处;学习《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两章,就会拓展视野,但如果不学习这两章,“其犹正墙面而立也”。孔子认为,礼乐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是为政治服务的,在于提倡一种道德政治,让百姓遵循和恭敬,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

“色厉”者常常“内荏”,如小人中的“穿窬之盗”,内心空虚、苍白、理亏而懦弱。真正的君子和强大者,内心有信仰,意志坚如钢,有正义,有道德,且往往不动声色。不讲原则,不愿得罪人的“乡愿”是“德之贼”,是“伪君子”,是“好好先生”。

这些小人毫无原则性可言,是非不分,立场不稳,爱憎不明,而真正的君子,坚持原则,维护正义,堂堂正正,敢说敢做,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爱憎分明。这些小人如“巴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真正的君子,正直正派,正道直行,光明正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孔子认为,道听流言蜚语、小道消息而途说,害人害己,非君子所为。

君子应不信流言,不传蜚语。有时间去“道听”和“途说”者往往比较空闲,其工作量常常不饱和,这些人往往喜欢打听、传播和夸大不良信息,并以此为乐。“道听”者往往无调查研究的习惯,不去证实其可靠性和准确性,最终必将导致判断失误和决策偏差;“途说”者常常有好事多说的毛病,不管事件的真实与否,先夸大之,后传播之,常有目的和企图,或有幸灾乐祸之嫌。

孔子认为,不可与“鄙夫”和小人一起共事,因为这些人“未得之”时“患得之”,“既得之”时“患失之”。卑鄙小人如果常常“患失之”就会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至矣”。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不可能会有稳定、健康的心态和恒定、坚毅的心志;不可能会有平和、豁达的为人处世思想;不可能会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得失得失,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万事常常在得中有失,失中有得。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只有勇于放弃,才会有收获。

这种辩证关系对于现代人来说,值得参悟和学习。“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鱼即生命,熊掌即正义,“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者也”。只有舍,才有得。舍是手段,得是目的,“欲擒故纵”即是写照。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决定医院和个人命运时,应当机立断,以极大的勇气去下定决心,使医院和个人的发展能突破瓶颈,成功转型。患得患失的人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会弄出一些是非,以阻碍医院的改革和进步。患得患失、心理失衡是人的一种病态心理。

这些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会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人为求名利,其实活得很不自在、很不洒脱;这些人把得失看得高于一切。得之时,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失之时,失意之情流露无遗。殊不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我们应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态,不要在生活中计较太多,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孔子认为,古代的百姓“狂也肆”、“矜也廉”、“愚也直”,但现在的人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心计和想法,也越来越会表现和做作了,“狂也荡”、“矜也忿戾”、“愚也诈”。

孔子对反礼仪的做法一直深恶痛疾,有恨才有爱,恨之深切正因为爱之深切,无爱心和原则之人不可能有恨。正因为对医院“爱之深”,就希望医院有一个正常的发展和进步,就会对医院中出现的不良风气和现象“恨之切”。作为医院领导,应正确对待持不同意见和向医院提建设性建议的员工,广开言路,民主决策。

真因为有不同意见,才会使得决策更成熟和完善;正因为有建设性建议,医院才能更加美好和有活力。上天“无言”,但照样“四时行、百物生”,“无言”胜有言,“不言” 更传情。我们倡导“言传身教”,对于领导者为说,“言传”固然重要,但“身教”更加重要和珍贵。对于医院员工来说,不仅要从有言处学,要有悟性,要领会言语中的意图,还要善于从无言处学,从学长和领导的行为举止中学习规范和创新。孔子故意刺激鲁国人孺悲的自尊心,使其恍然省悟,知耻而后勇,最终有所作为。激励人的方法有很多种,正面鼓励教育也行,反面刺激鞭策也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其自省、努力、上进,知不足而后学,知成绩而更上一层楼。

父母在世时尽孝一生,父母离世后守丧三年,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也是孔子坚守的一个不容讨论的原则问题。 坚守孝道,这是“仁之本”。孔子对宰我不能为父母去世后守丧三年大加批判,认为宰我是“不仁”之人,是“粪土”,“朽木不可雕也”。宰我认为“三年不为礼”而去守丧,“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而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还批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人,认为“博弈”下棋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些。人生在世应有所作为,也不枉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如整日无所事事,必会斗志全无,信心尽失,必将沉沦没落,被历史所淘汰。对于好吃懒做、消极无趣、不讲礼仪的人,孔子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君子应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为,应有积极进取、健康的人生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社会有分工不同,各类人的需求层次也不相同。对于君子来说,“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这是一种敬业精神,是一种对理想的坚持,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是干一行、爱一行、乐一行的体现。君子“尚勇”,但“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义”的境界和层次要高于“勇”,“义”指导“勇”的方向,节制“勇”的行为。“勇”是一种中性的气质和性格,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我们倡导的是“见义勇为”,而不是“见利勇为”。

孔子认为,君子应有恨,应有憎恶的人和事,应“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应“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一个人如果到了四十岁,还不能有所作为,不能对生活和人生有所感悟,不能做到“四十不惑”,也算是完了。“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孔子的人生观中有各个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少年时发愤苦学;30岁成家立业;40岁信念坚定;50岁明白天命,顺其自然;60岁心意相通,客观公正;70岁随心所欲,精神升华。“乐知天命”者和谐随心,物我统一,这是人人向往的一种美的境界、善的修养。孔子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原因是这两类人“近之则不孙,远则怨”。

怎样去防小人呢?一是要洁身自好,端正自身,完善修养,使小人无空子可钻;二是要直面小人,顺其自然,随势化解。使小人的破坏作用尽可能局限于某一最小的局部,并尽力训导其向君子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