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3145200000031

第31章 损益之道

损卦上山下泽。卦辞曰:“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卜到一个损卦,照字义看,有所减损、有损失,应该是不吉的,可卦辞却说,“元吉,利有攸往”。《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大《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意谓:山下有深泽(犹如泽自损以增山高),象征“减损”。君子因此抑制忿怒、堵塞邪欲以损不善。从修身立德的角度看,“自损不善”当然是无咎且吉利的。

益卦上风下雷。卦辞曰:“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卜到一个益卦,有所增益,当然是吉利的。《彖》曰:“损上益下,民说(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大《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谓:风雷交助,象征“增益”。君子因此看见善行就倾心向往,有了过错就迅速改正。益卦也是着眼于修身之道,谓自“益”美善,当然吉利;与损卦的自“损”不善则吉利,两者的抒理角度自有区别。益卦风雷交助,大有增益,当然吉利,但发展至上九:“莫益之,或击之。

立心勿恒,凶。”意谓:上九,没有人增益他,有人攻击他。居心不常安(而贪求无厌),有凶险。

对比研读损、益二卦,得出“损益之道”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损益对立互补,盈虚盛衰互转

损益是对立的,但《易经》强调损益的相通互补。如上下、人己之间的损益互补:损下足以益上,上者受益又当施惠于下;损上足以益下,下者受惠亦可转益于上。损己益人之道亦为此,凡肯施惠于人者,终将也获人之益,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补关系也。再以“垒土筑墙”为例,损取墙上多余的土石,增益墙下基础,则墙基坚实,墙体必安固,双方互补互利。

又,《杂卦传》曰:“损益盛衰之始也。”意谓:损、益两卦是盛衰互转的开始。恰如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一样,损极则益来,益极则损来,损益、盛衰、盈虚会互相转化。所以《杂卦传》说,损是益、盛的开始,益是损、衰的开始,这种转化又是遵循着量变质变规律的。举例来说,一个人如不断减损愤怒与邪欲,减到不能再减时,就是不善全无,那么,善有善报,益盛必然到来。反之,一个人如财富、权势已大,还要继续损人益己,贪得无厌,那么一定走向反面,极盛而衰,由福转祸。

二、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行施损益要看具体的时势和情状。当时势处“盈”时,则应行损,不能逆时而施益;当时势处“虚”时则应施益,不能逆时而行损。反正当损则损,当益则益。再举例说,如国家行大赦,是损上之法令以益下;国家之账贫,是损上之财赋以益下,这都是惠政。但这种惠政,只因时势而行,不是常行的。如果国家动辄大赦,便是纵恶养奸,徒长小人的凶焰;如果滥施账济,便是助长游惰,诱使勤民废业。若情状盈满,再“满而溢之”,乃害之道也。这里又有个“中道”问题,益卦有两处提到“中行”。

所以,“损益之道”要合乎“时中”。

孔子学易最重乾、坤、损、益四卦,当他读易至损、益两卦时,曾经发出“自损者益,自益者缺”的感叹(《说苑·敬慎篇》),乃至抒发其论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淮南子·人间训》)

三、应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损己益人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指出了人道缺憾的一面。人道要合乎天道,就应损有余而补不足。

在人、己损益关系上,应强调损己益人,减损自家而有益于大家、有益于天下,包括减损自己的私欲、减损自己的财富,这样才有益于众人,就是说要实行合理利他主义。

四、损益之道,诚信为本

两卦多次讲到“有孚”即诚信。元亨、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此“四善”,皆因“有孚”而得,无论损己益人或益人自益都要符合心志,要有诚信之心,以诚信为基础,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这个损益之道,应该是明白的。至于吃“小亏”占“大便宜”,偶尔为之得之,当然有合理的一面,但老是想吃小亏占大便宜,就动机不纯,诚信不足,到头来可能要吃“大亏”。司马迁《史记》中所引一段话:“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人有德于公子,愿公子勿忘也。”就是说,损己益人做了善事,不要老是记着要求人家回报;而人家有助益于我,应牢记在心适时感恩报答。这才是以诚信为本的损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