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3145200000007

第7章 易经的质量互变律

易经中体现质量互变律的最显明的例子是孟喜的十二消息卦,现可观看分析:

上表乾、坤象征质;从复到夬,从姤到剥都象征量。此十卦与乾、坤之不同,在于乾、坤为纯阳或纯阴卦,卦基质为一,一不动,无消无长。

其他十卦每卦均由不同数量之阴阳爻构成,而在每一卦,阴阳爻的数量又不同。由复至夬,每卦有阴爻也有阳爻,阴阳为对立、为二,二则神,则变,故阳消阴,故有一阳生,而至夬为五阳生,其阳长是渐进的。迄夬之五阳一阴,暑热至极,即为质变点,至夬之一阴消而突变为乾,这就是量变到质变。反例,由乾至姤,开始阴消阳,由姤之一阴生至剥而五阴生,寒冷至极,极则变为坤,也是量变到质变。那么,坤再开始阳消阴,如此阴阳互变,质量互变,如一年又一年的寒暑夏冬的互变。

关于质与量的关系,一方面质制约着量,质是量的基础,一定的质决定一定的量,如复卦由一阳五阴构成,临卦由二阳四阴构成,它以数规定着量的范围。就是说,量总是一定质的量,没有质的量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量也制约着质,量是质的必备条件,只有在一定数量界限内,才能有质的稳定性存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发生质变。量变只是事物数量的变化,如由复卦至夬卦,由一阳而渐增至五阳,象征寒暑冷热依时序而增减,它是渐变的,在一定范围内不引起质变,不出现新质;而质变过程中新质的量的飞跃扩张,则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扩张的每一步,都意味着新质的产生和旧质的衰亡。因此,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过程,是新质从产生到壮大,从少到多完全取代旧质的过程。如从复到夬、从姤到剥是量变过程,而到乾或坤,新质完全取代了旧质,这就突变了,突变是旧质中断的飞跃的变。当新质取代旧质,继之,又开始量变。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质量是互变的,这就是质量互变律。

易经中常常论述到中正、中和、中行、中道的问题,都涉及质量互变律。一个卦或一个事物,保持了阴阳两方面的中和、均衡状态,也就是保持了那个事物的质,那是好的,吉利的。这中间有一个“度”或“量”,在一定的“度量”范围内渐变是正常的;但若超出了这个“度量”,那就“物极必反”,造成质变。易经中这类变异事例很多,说明质量互变有其普遍性。姑举革卦事例来说,《彖》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唐孔颖达《周易》疏:“夏桀、殷纣,凶狂无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主;殷汤、周武,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放桀鸣条,诛纣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恶俗,故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顾炎武《日知录》写道:“天地之化,过中则变。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故《易》之所贵者中。……天下之事当过中而将变之时,然后革而人信之矣。”汤武革命的历史故事,大家都熟悉,从中可以领会到事物量变质变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一根稻草压死一头骆驼”,这就是量变质变最浅显的事例。骆驼善负重而行,但负重不能过度,过度了即使加一根稻草的重量,也能把这骆驼给压死,此骆驼亦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