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
3147600000012

第12章 经世致用(5)

最后一部分曾国藩还强调要将知识落实到行动上的事情。物指什么?即是所说的什么是根本,什么是微末,什么是主要,什么是次要的东西。身体、精神、意念、知识、家庭、国家和天下都是属于物的范畴,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属于物的范畴,日用常行之事也都属于物的范畴。格物这个问题,指的就是接触事务而推究其深刻的道理所在。曾国藩指出,每天所看的书,字字句句都是物,而切己体察、深究其理就是格物,这是大道学识完满的事情。所谓弄清楚事物确实意义,讲的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尽力落实到行动上的问题,不要欺骗蒙混。

总之,曾国藩在篇中详尽阐述了读书与修身养性的密切关系,不仅学术性很突出,而且其政治观也很明显,可以说是他对封建道德修养观的集中而精辟的见解,同时也反映出朴素辩证法的精要思想主张。虽然这是以封建伦理道德来作为衡量准则的,但就读书做人这一点而言,是可以在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前提下加以借鉴的。

“开拓万古之心胸”的学者陈亮

金华地杰人灵,历代名人众多,素有“小邹鲁”之称。陈亮与永康学派,更是以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载入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史册。

陈亮一生到过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京日(今江苏镇江市)等地,但都是以永康(今属浙江金华)为中心点的。永康,可以说是陈亮成长、战斗的宝地,而陈亮本人的政治、学术研究,也与永康紧密相联。

【人物简介】

在南宋前期文坛上,有一位“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的杰出人物,他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陈亮。作为思想家,他与叶适兴起浙东经世致用学派的业绩已彪炳史册。作为文学家,他的诗词和散文,独树一帜,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陈亮(1143—1194),少时取名汝能,字同甫,二十六岁改名为亮,三十六岁又改名为同,世称龙川先生。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3年)九月初七,生于永康龙窟村(在今浙江永康市桥下镇),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状元及第,翌年四月初八,病逝于赴任途中,享年五十二岁。

陈亮从小就喜欢读书。在永康县东北大约五十里光景,回环盘亘着一些山阜,远看并不高达,但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姿态,仿佛像一条蹲伏着的长龙。人们称它为“龙窟山”。龙窟山的环境幽雅,在这里,陈亮打下了扎实的学业功底。他的曾祖父陈知元在汴京保卫战中牺牲,祖父母从小“教以学,冀其必有立于斯世”。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有经略四方之志,他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曾五次上书孝宗,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中兴图强的主张,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因而遭到权贵的嫉恨,两次被捕入狱。陈亮的个性豪侠放纵,虽然屡遭大狱,经受严重的打击排斥,但始终未改恢复中原之志。怀着远大的抱负,五十一岁的陈亮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考中了状元,在他给宋光宗的《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中仍不忘抗金大业,发出了“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的壮语。

在思想上,陈亮是一位坚定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他读书勤奋,博览群书,长期的苦读累积,构成了自己独具的学术思想体系,而与大学者朱熹的思想观点有着明显的分歧。当时,南宋最大的危机也是最大的实际是如何抵抗金国的侵略,陈亮因此反对儒生安坐书斋,整日沉浸于道学之中。他主张学术与事功统一,学术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反对空言义理,强调实事实功。他力倡“道在物中”,围绕王霸、义利、天理和人欲等重大哲学问题,同程朱理学展开辩论。在大辩论中,陈亮写了《又甲辰秋书》、《又乙巳春书》等一系列给朱熹的信。陈亮对朱熹的理学思想采取了严肃的批判态度,他的思想犹如一阵风雷横行满天阴霾,不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独树一帜力倡事功,构建了以“事功”为核心的崭新的思想体系——永康学派。相传朱熹及其门徒把陈亮的思想视之为洪水猛兽般的“异端”,他们“每读亮与门下书,则怒发冲冠,以为异说;每见亮来,则以为怪人,辄舍去不与共坐”。可见陈亮的言论著作得罪了朱熹的门下之士,也受到世俗的歧视。但理解他心迹的志士仁人却热情赞赏,称之为“卧龙诸葛”。

虽然五十二岁时陈亮就怀着一腔忧愤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留下的不朽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卓然成家。陈亮生前在家乡收徒讲学,益力著书,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他所作的词豪放有力,政论尖锐锋利,富有爱国思想,不愧为“人中之龙,文中之虎”。陈亮的政论文、史论,如《上孝宗皇帝书》、《中兴五论》、《酌古论》等,提出“任贤使能”、“简法重令”等革新图强言论,无不以功利为依归。他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并对理学家空谈“尽心知性”,讥讽为“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陈亮所作之文章,说理透辟,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甲辰答朱元晦书》)。陈亮有词74首,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战友,词风也有相似之处。他的词大多以抗金救国为题材,高倡反攻复国,批判妥协投降,分析敌我形势,陈述方略主张。在他手里,词已经成为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他的爱国词作能结合政治议论,直抒胸臆。在爱国豪壮之词外,亦有艳丽、闲适、应酬和投赠、祝寿之作,颇为清幽闲淡,疏宕有致。据说1975年毛泽东作了白内障手术。手术后有一天,毛泽东在读一首宋人的诗。读着读着,忽然大哭,涕泪滂沱,不能自抑。医生劝慰后询问原因,才知道毛主席读的是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毛主席时已年老力衰,读到陈亮在这首词里表现的那种不畏强敌、长驱破贼的英雄气概,竟引起伤感,从中也可以看到陈亮词作的价值。

总之,陈亮出生在半壁河山的南宋,国土分裂,金人继续南侵。北中国人民的苦难,宋室臣民所遭受的侮辱,中原历史文化的被摧残,都在激发陈亮的爱国之心。

一方面,他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如两讥时相无能,六达帝廷上书,因此被诬为“狂怪”,并多次下狱而不悔;另一方面,他则以诗、词、文的写作与实际行动相配备,造成声势。不过,为仕、为文对陈亮来说,两者统一于“道”。例如陈亮就认为创作应以“载其道”为目的,且“其道”要能“平施于日用之间”、“达之政理”,并经由事功标准的检验方可。具体到陈亮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个人主张而言,“为文”就是要为南宋的社会现实与政治现实服务;“政理”就是南宋的民族恢复和民族中兴大计;“日用之间”就是要唤醒对此的明确认识并付诸行动、建立事功。当然,这些论述也并不意味陈亮只片面强调作品的思想价值与社会效果而忽视艺术的审美价值。他在《复杜仲高书》中就充分表达了进步思想内容与完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观点:“伯高之诗,如奔风逸足,而鸣以和鸾,俯仰于节奏之间;叔高之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而左右发春妍以辉映于其间。”“干戈森立”、“吞虎食牛之气”与“春妍”相“辉映”,这无疑是诗中妙境,也是词中妙境。应当说,他是自觉地兼顾到内容、形式和艺术手法的。至于其最终效果如何,尚可别论。

【作品赏析】

1.念奴娇·登多景楼[1]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2]。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3]。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4]。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5]。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6]。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7]。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8]。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9]。

【注释】

[1]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面长江,宋郡守陈天麟建。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息息相通的。

[2]“危楼”二句:谓登高楼四望,设想凭借江险进取中原,很少有人了解这种意图。还:通环。

[3]“鬼设”三句:言形势奇险,仿佛神造鬼设,被人们认为是上天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

[4]“一水”三句:言镇江之北。长江横贯,东西南三面山冈连绵,形成争雄之势。

[5]“六朝”二句:言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虽建都金陵,而不能据险北向争衡,收复中原,只热衷保全小朝廷的家族私利。

[6]“因笑”三句:借东晋士大夫徒然登高洒泪,无力光复神州,批评南宋苟安江左。

[7]“凭却长江”二句:言凭长江山河之险,不能照管中原大地,使黄河、洛水一带北方领土长期为游牧民族占领。

[8]“正好”二句:言正可长驱北伐誓复中原,义无反顾。

[9]“小儿”二句:言挥军破敌,有利形势已成,岂须顾忌强敌。东晋谢安支持侄儿谢玄等击溃前秦苻坚军,捷报传来,谢安围棋如故,客人问及,只沉静地答以“小儿辈遂已破贼”。此处化用其语。

2.与叶丞相书[1]

陈亮

亮敬惟相公以硕辅之尊[2],镇抚坤维、经理关陇[3]。如闻兵备甚设,大计已定,而苦于朝论之不合。然内外之事皆相公所宜通知[4];苟通知乎内外,则不合无足怪矣。

大概国家之势未张而庸人之论方胜,五十载痛愤之仇未报,而二十年为备之说方出[5]。文士既不识兵,而武夫又怯于临敌:大概皆欲委之而为说,以济其妄而已[6]。此功名之事,儒者以为难,而有志者所同叹也!以今日堂堂中国之大,圣天子之明,若能相与协力整齐五年,使民力稍苏,国计可倚,豪杰动心,中原知向[7],纷纷之论,便可以不顾矣。奈之何其度日之悠悠也!前此悠悠已十年矣[8],而后之悠悠特未可知,孤圣天子坐薪尝胆之本意[9]。今丞相固有志于此矣。要是杂曲时举,虚文相临[10],未免悠悠度日,而又小人或得乘间[11],正论或以不合,使豪杰孤望[12],而谁与共成此功名哉?

亮积忧多畏,潭潭之府[13]所不敢登,因书。尚觊惜分阴以修内政,辨正邪以立大计。此因同寮之义[14],而相公之志亦可以从是而展矣。

【注释】

[1]选自《陈亮集》。本文是陈亮在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写给丞相叶衡的一封信。文中针对叶衡北伐犹豫不决的态度,鼓励他整饬内政,力戒空谈,励志图复,并斥责当朝文士怯懦无能,悠悠度日。全篇笔锋犀利,慷慨激昂,情辞俱壮,表现出作者高度的爱国热忱。

[2]硕辅:首辅,对丞相的尊称。

[3]镇抚坤维:守卫边疆要地。古人认为地下有柱,用绳维系,故称要地为“坤维”。经理关陇:治理西北边疆。关陇:指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和今甘肃省,当时俱被少数民族政权所占。

此句指准备出兵西北。

[4]朝论:朝议,朝廷上大臣们的议论。通知:全盘掌握,处理。

[5]五十载痛愤之仇:指1127年靖康之难,金兵陷汴京(今开封),掳宋徽宗、钦宗。此距陈亮写此信时,略近50年。二十年为备之说:春秋时吴灭越国,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人称之为以20年为备的复国计划。南宋主和派利用此说作为自己偏安一隅的理论依据。

[6]委之:推卸责任。为说:以此为借口。以济其妄:以利于他们胡作非为。

[7]整齐:整顿。国计:国家财力。中原:指被占领的北方入民。知:出现。向:响应。

[8]十年:指宋孝宗即位至此已十余年。

[9]孤:负,辜负。坐薪尝胆:一作卧薪尝胆。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坐卧薪柴,置苦胆于侧,见而尝之,以示不敢安逸,刻苦自励,志图恢复。

[10]杂曲时举:指杂剧、曲词及科举文章。虚文相临:指官场虚应故事。

[11]乘间:钻空子。

[12]孤望:失望。

[13]潭潭之府:指叶丞相府第高深。潭潭:深邃貌。

[14]尚:语气词,表示劝勉。凯:希望。同寮之义:同事的义务。

1.原君

黄宗羲[1]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2]。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3],许由、务光是也[4];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5],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