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
3147600000011

第11章 经世致用(4)

[15]末:指商人。古人以农业为“本”,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末”。病:损害。

[16]平:公平。齐:同,比。

[17]关:要塞,出入要道,这里指代过“关”的税收。市:交易区,这里指代交易区的税收。

[18]五霸:指春秋时前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的说法。

[19]适:去,到。鸱夷:盛酒用的皮制口袋,用的时候容量很大,不用时可卷起放在怀里。

子皮:因为鸱夷为皮制,所以范蠡以鸱夷为姓,以子皮为名。

[20]三:多次,概数,非实指。

[21]贫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疏:分散。昆弟:兄和弟,包括近房和远房弟兄。

[22]什:十倍。

[23]伯:百倍。

[24]酤:通“沽”,买酒或卖酒。酿:酒。

[25]醯(xī):醋。瓨(hóng):瓦制的长颈容器。

[26]浆:泛指饮料。甔(dān):坛子一类的瓦器。

[27]髤(xiū):以漆漆物。

[28]素:白色的,本色的。若:和,与。

[29]僮:奴婢。手指千:即奴婢百人。因为奴婢主要用手劳动,所以用手指来计算。

[30]文采:指色彩华丽的丝绸。

[31]鲐(tái):鱼名,也称鲭、青花鱼。鮆(jì):鱼名,又名刀鱼。

[32]鲰(zōu):小杂鱼。

[33]节:节贵物贱。指在买卖双方调解,说合价格。驵(zǎng)会(kuài):马市上的中间说合人。

[34]贪贾三之:贪心大的商人,为牟取暴利,当供大于求,物价下跌时,不是及时收购,而是压价拒收;当求大于供,物价上扬时,不是及时出售,而是囤积居奇,抬价惜售。因为资金周转慢,所以只能获取十分之三的利润。

[35]廉贾五之:廉价销售的商人,在供大于求,物价下跌时,不是压价拒收,而是适时收购;在求大于供,物价上涨时,不是囤积抬价,而是及时销售。虽然利薄却能多销,资金周转快,所以能获取十分之五的利润。

[36]千乘:指有领地的贵族。乘,一车四马为乘。古时较大的诸侯国常拥有地方百里,兵车千乘,被称为“千乘之国”或“千乘之君”,所以后来就把有领地的贵族称为“千乘”。

[37]当世:当代,指司马迁生活的时代。

[38]见:被。略:侵夺,强取。这里指抄没家财。

[39]辇:靠人力推拉的车子。表明卓氏已被剥夺到无力乘牛车的地步,更不用说马车了。

[40]葭萌:古代县名。

[41]蹲(dūn)鸱(chī):大芋头,因为状似蹲伏的鸱鸟得名。

[42]易贾: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很多地方尚处于木耕手耨的阶段,急需先进的铁质工具,加之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有野生的大芋头供民工食用,所以买卖容易做。

[43]椎髻之民:这里通指居住在西南和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椎髻,如椎形的发髻。汉初曾有一个时期禁止向岭南运销铁器。

[44]埒(liè):相等,等于。

[45]陂:沼。

[46]曹:古国名。

[47]貰(侍):租借,赊欠。

[48]宁爵毋刀:是刁家奴仆的互相问答。即,问:“可愿免去奴婢身份去求取官爵?”答:“愿意留在刁家。”

[49]纤:吝啬。

[50]学事富家:指到富家去学做生意。因为居住在街区,耕地很少,没有土地的穷人只得去学做生意糊口。

[51]折节:改变平时的志向和行为。

[52]公事:指官府或家族集体的事。

[53]闾里:邻里。率:表率,榜样。

[54]塞:边塞。斥:开拓。西汉政府奖励开拓边塞,允许百姓任意经营。

[55]赍:携带。子钱:付息之贷款。

[56]子钱家:高利贷者。

[57]尽椎埋去就:意思是都没有做杀人埋尸的坏事。去就,在这里是一个偏正词组,强调“去”,即和杀人埋尸保持距离。

[58]与时俯仰:根据形势随机应付。

[59]一切:一时权宜。

[60]行贾:外出贩卖货物。

[61]洒削:洒水磨刀剑。

[62]鼎食:列鼎而食,指过着豪奢的生活。

[63]胃脯:指爆羊肚。

[64]诚壹:专心致志,心志专一。

[65]富无经业:致富没有固定的行业,即任何一行都可能致富。经,规范,固定。

【赏析】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划时代的历史著作,其体裁不拘一格,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无不涉猎。其中《货殖列传》便是论述经济问题的优秀篇章,是值得率先赏读的经典之作。

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记载了先秦及西汉时期包括农、牧、工、商各个方面卓越人物的经营活动、经营思想和致富策略,既有宏观的富国之策,也有微观的经营之术。文章以肯定人的趋利本性为基础,阐发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应该顺应经济规律,农、工、商、虞不可偏废,市场自身有其调节功能,政府应“善者引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解释他为什么要写《货殖列传》时说:“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赞扬了那些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业致富的“布衣匹夫之人”,专为他们立传。

本文节选的,是作者运用史实、引经据典论证商贸在社会及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的部分。在文章中,司马迁为自春秋到西汉初年经营商业、手工业、农牧业出类拔萃者,即那些“货殖家”如范蠡、计然、白圭、卓氏、程郑、师史、任氏等人作传中,不仅记述了当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特点,而且记叙了上述一些人的事迹、言论及其社会经济地位,以大量史实为据,热情讴歌了商贸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肯定了货殖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尤其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些人丰富多彩的经营实践或经营理论加以介绍,具有独特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5.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1](节选)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部侍郎等职。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两江总督任上谢世,死后赠太傅,谥“文正”。曾国藩生活在清朝晚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可谓清朝第一重臣。其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文学上,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著述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后人辑为《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六弟自怨数奇[2],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3],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4],有内圣外王之业[5],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6],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7],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8],蛮夷猾夏则忧之[9],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10]。《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11],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12]、整躬率物也[13]。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14],曰诚意[15]。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16],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17],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18],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19],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20],上达亦在此[21]。

【注释】

[1]节录自《曾国藩家训》。

[2]数奇:命运乖舛,遭遇不顺当。

[3]辄:犹“即”。

[4]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辈,泛指爱一切人和物。

[5]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这是儒家的政治思想。

[6]忝:辱,旧时为谦逊之词。

[7]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周公:即姬旦,周文王子,曾辅助武王灭纣,建周王朝,封于鲁。

[8]顽民:不顺民之民。梗化:顽固不化。

[9]蛮夷猾夏:古代蔑称华夏民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搅乱中原王朝的统治秩序。

[10]《大学》:“四书”之一。汉代始称为小经,宋末以后封建王朝为了统治需要,规定以《大学》等取士,成为旧时士人猎取功名的必读书籍。

[11]制:也叫制艺,即八股文。

[12]居官莅民:做官接触民众。

[13]整躬率物:整齐严肃自己的言行,为别人做出表率。

[1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5]诚意:确实的意义。

[16]事亲定省:子女对待父母应做到早晚问安。

[17]事兄随行:弟弟对待兄长应做到言听计从。

[18]涵养:有道德修养。

[19]立齐坐尸:树立功名、整饬家庭、坚守职业、讲究礼义。

[20]下学:向不如自己的人主动请教。

[21]上达:对事理认识得透彻。

【赏析】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社会责任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了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

本篇目是曾国藩与诸弟谈为学之道的一封极重要的信。曾家的六爷被曾国藩称之为“奇”。奇者,或许真有奇才异能,也或许只是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罢了。从其一生的行径看来,曾六爷的“奇”,实无足称道。此时他考试成绩不佳,不从自身找原因,却怨天尤人,大发牢骚。曾氏这封家信,便主要是对这位缺乏自知之明的六弟而写的。

曾国藩首先训诫六弟小试不售便发牢骚,实为胸襟不宽、志量太小的缘故。君子之立志,不在一己之荣辱得失,而在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这里,“民胞物与”意为人类万物同为天父地母所生,实与自己同出一源,因而都应该爱护。“内圣外王”,是儒学信徒的一种理想人格,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接着,曾国藩向六弟指出,脑子里应该思考的是自己哪些方面不如尧舜,不如周公,离天地完人的差距还有多远;心里应该忧虑的,是老百姓没有教化过来,外族在欺侮我们,小人在位、贤良未得使用,等等。其实,曾国藩此时正拜理学大师倭仁为师,且身边有许多益友的加持。益友即吴竹如、冯树堂、陈岱云等人,曾国藩和他们在一起整天读朱子全书,谈修诚之事,并每日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记于日记里,对自己的差失严加鞭笞,毫不留情。不仅如此,曾国藩还为自己定下课程,每天严守课程表,一丝不苟。他将自己过去的一切不合圣贤规范的东西譬为昨日种种死,而将一切合于圣贤规范的东西譬为今日种种生。自号涤生,其意即在此:涤旧而生新。如此看来,曾国藩在信中滔滔不绝要诸弟立的志,正是他自己济世修身清天下的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