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3149200000077

第77章 消息(2)

(2)用一切办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尽可能读下去。例如:

【例文05】

钢条锈到什么程度才不能用作混凝土里的钢筋呢?对这个问题相当惊异的回答是:在合理的范围内,钢筋越锈越好。

(英国:《新科学家》)

混凝土中的钢筋生锈的好,还是不生锈的好?生锈的又锈到什么程度好?这些问题,读者心中有疑虑,而上述这段导语不但作了回答,而且对问题的回答“相当惊奇”,很有新鲜感,一般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读完这则新闻。

一条优秀的新闻导语符合这两条标准就行。至于怎样才能做到这两条,新闻记者们创造了许多好形式,例如叙述式、描写式、议论式;在这三大类下又可分为若干小类。究竟采用哪种方式为佳,只要坚持前述两条基本要求,完全可以因事制宜。

3.正文与“倒金字塔”结构 正文即是新闻的主干(主体)。它承接导语,围绕中心,全面展开新闻的内容,正文和导语呈现倒金字塔结构。正文本身有并列式、纵向式结构,但一般动态新闻更多地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按新闻内容的重要性头重脚轻地安排材料,即把最重要的事实(新闻的高潮或结局、结果)放在最前面;把次要的材料放在第二段;更次要的和最不重要的材料依次排在第三、四段,直至结尾;简单地说,就是按“要者先写”的方式撰稿。倒金字塔式结构符合新闻的特点;按材料之重要性的次序排列,切合读者的需要,便于读者阅读,只要读了导语,就可以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读者的时间和兴趣,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此外,倒金字塔结构便于编者及时而有效地处理稿件,可以把最新得到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搬上版面。如果版面限制,编者可以把新闻的结尾或后面几段删掉,即使只剩下导语,也仍然是一则新闻。当然倒金字塔式结构也有不足之处,容易落套、格式化、生硬、呆板,所以也有人提倡“散文化”结构来组织材料。

4.横向式结构 横向结构即在导语之后,作者根据对事实的正确分析所得到的认识,横向叙述事实的来龙去脉和分头展现事实的环境和条件、原因和结果,目前态势和未来走向等;也可以在简要叙述事实的发展之后,横向叙述若干方面的问题、动向以及表现等等。这种横向结构的新闻一般比较重大,且具有相当的指导性,篇幅一般也较长,要求作者对客观事实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敏感地把握事实和正确地驾驭主题。新闻记者应该十分注意这种写作方式。

5.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指的是记者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历史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其他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外部联系。正文之中除了具体展开导语提示的新闻事实的翔实情节外,常常把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穿插写进;背景材料的穿插实质上是介绍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背景材料的实际意义在于:帮助不同的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生活经验的读者,全面、完整地理解新闻事实的原因、性质、意义等,消除读者对事实的歧义或怀疑,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等,借以提高新闻价值。

背景材料有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和注释性材料等几类。对比性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等的对比,以突出新闻事实的重要意义,阐明一定的主题思想。说明性材料是介绍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政治背景、工作与生产情况、物质及文化条件等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以把新闻事实写得全面深刻而恰如其分。注释性材料包括人物的简历、政治面目、文化程度,产品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科学技术项目的名称、作用、意义,以及一些名词概念的具体内容。

【例文06】

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结束

集会游行示威法获通过

城市居委会组织法草案表决未通过提交下次会议继续审议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何平、张宿堂)为期7天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后,于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结束。

万里委员长主持会议。

万里说,今天的会议应到150人,因病因事请假31人,实到119人,符合法定人数。

集会游行示威法共5章36条,包括总则、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法律责任、附则(略)。

在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草案)》时,由于委员们对这部法律中的一个条款的个别措辞有不同意见,因而未获通过。主持会议的万里委员长建议,将这部法律草案提交下一次常委会会议继续审议。

经过表决,会议还通过了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内务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等六个专门委员会关于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姬鹏飞向这次常委员和万里委员长提交了关于部分起草委员变动情况的报告。报告中说,查良镛、邝广杰二位委员于今年5月提出辞去起草委员职务。经挽留无效,建议批准二人辞职。

报告中还说,司徒华、李柱铭二位委员于今年6月以来做了许多与基本法起草委员身份极不相符的事。他们组织的“香港市民动摇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公开宣称其目标是推翻中国现政府。他们并宣布只要中国现政府存在一日,就不再参加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李柱铭还鼓吹要重新检讨中英联合声明。他在美国国会的一次人权和国际组织小组委员会聆讯会上,说什么英国政府把550万港人交回中国,就像二次大战时把550万犹太人送交**德国一样,并且呼吁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制裁。司徒华也在美国和加拿大呼吁外国制裁中国。起草委员会的许多委员对此十分不满,认为他们已丧失了作为起草委员的起码条件。因此,在征求了起草委员会各位副主任委员的意见后,我们认为除非他们二人公开作出交代,声明放弃敌视中国政府和企图否定中英联合声明的立场,否则不能再参加起草委员会的工作。

会议经过审议和表决,决定:同意查良镛、邝广杰辞去起草委员会委员职务。希望他们对基本法起草工作继续作出贡献;鉴于司徒华、李柱铭近期的言行同起草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极不相符,在他们未放弃敌视中国政府和企图否定中英联合声明的立场之前,不能再参加起草委员会的工作。

会议还通过了任免事项。

副委员长习仲勋、彭冲、阿沛·阿旺晋美、严济慈、荣毅仁、叶飞、廖汉生、倪志福、陈慕华、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王汉斌,出席会议。

国务委员李贵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复之,列席了会议。

这是一篇重大会议新闻,它主要报道了三件事,写法颇有讲究。一是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首次通过了共和国《集会游行法》,这是大事;二是会议讨论了其他法案和议案,这一般是会议的常规事项,没有详述;三是在讨论香港回归时还研究决定同意查良镛、邝广杰二位辞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职务,司徒华、李柱铭近期不能再参加起草委员会的工作;四是会议还通过了其他任免事项。这些语段都体现了正宗新闻报道的写法,即按照倒金字塔式结构进行报道;但其中又体现出在这次会议集中对香港回归问题的讨论和决定。总起来说,它既报道了会议的过程,又突出了会议的重点;这是需要认真琢磨的写法。

第四节 消息的写作要领

消息的写作要领,有以下几点:

一、客观公正全面

客观、公正、全面,是消息写作的一条重要的态度,都是为了反映事物的真实。所谓客观,就是不带主观偏见,事情是什么样就什么样,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既不为了夸大成绩而胡吹,也不为了缩小缺点就视而不见,实事求是,力争真实。所谓公正,是说凡事皆有矛盾,人有甲方与乙方,事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都是既对立又统一,不能只讲一方的道理,不考虑另一方的道理,而应该以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报道,使人信服消息是公正的,是对事实而言的。所谓全面,就是两面也,成绩与缺点、主流与支流、进步与落后、正面与反面等,都应看到;但不是“一碗水端平”,不是两面相等,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对于事物既要看到过去,也要看到将来,既要看到有利条件,也要看到困难条件,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最终是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和占优势的情势。所以,客观、公正、全面是围绕着一个意思,即报道要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反对“假、大、空、套”。

二、要有一定的立场

有人把客观、公正、全面等追求真实的写作方针,同要有立场的方针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我们不赞成形而上学的观点,不赞成要客观就不允许有立场;不赞成要有立场就没有客观。我们既要客观、公正、全面,也要有立场。所谓立场,是一个人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事物的正确、真实的评价。看事物,看问题,总要有个立场。这个立场可以在“南”,也可以在“北”。写消息报道也是如此,决不能站在“天”上看和写。在地上看和写就有一个立场问题。

立场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培养出来的东西,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采集新闻,撰写报道不能一片空白,脑子没有任何想法和预见;这就是立场。记者和作者在采访时,在写作时,要让客观事实鉴定这个立场。立场正确的就按着它去采写;不正确的就要修正它。这样才能写出既有正确立场又有实事求是的报道来。

三、让事实说话,用客观笔法

新闻是报道客观事实,不讲事实讲空话,绝不是新闻。让事实说话是新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对消息来说,尤其如此。消息写作最好用客观笔法,不发议论,或少发议论,让读者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写通讯,写述评则又当别论,可以用主观笔法,而且也不可能用纯客观笔法,但亦不能离开事实胡诌。

但是,新闻记者中更有许多人把“让事实说话”变成了“说话求事实”,任意颠倒了这句话的主语,本来应该由事实来说出真相的新闻报道,被他为了说话而倒求于事实,肆意摆布事实、指挥事实和调度事实了。这就为假新闻、“客里空”开辟了方便之门,应该坚决反对。

四、短些,短些,再短些

消息绝对要求简短、精粹、快速。为此,一般在千字以下,短消息甚至更短,在五百字以下。“短些,短些,再短些”,这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要倚马可待,尽量短而快地把最新消息报道出去,传播开来。

【例文07】

上海航空市场发展迅速 月飞行量突破一万架次

本报上海消息 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年4月份,上海民航管制区域航班月飞行量历史性地突破1万架次。

近年来,上海航空市场发展迅速,每年以25%的速度大幅度增加。目前,每天进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飞机已达200余架次,在上海管制区域内飞行达450架次。据有关人士分析,在未来的日子里,航班飞行量将继续保持居高不下的状况。

这条消息看起来是一条纯客观的报道,全文没有一句议论。但事实本身就说明,“4月份”上海民航每天进出虹桥机场的飞机已达“200架次”,在上海管制区域内飞行“达450架次”,这是报道现状。由此内行人和一般人都能够大致了解上海机场的前进速度。本来记者也可以因此对上海机场的发展速度会更快说一句推理论断的话来结束;但本文却把上海机场每天飞行量“将继续保持居高不下的状态”这句本来顺口而出的推理议论的话,让给“有关人士分析”去了,记者依旧在进行着客观的叙述。这就叫“让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