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定位。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创造性,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调查显示,“在生产第一线,提高工人平均教育水平10%,能提高生产率5%~8%;根据欧洲一些国家统计,工人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劳动生产率就提高10%~20%,而劳动生产率每增长或减少1%,都会影响上百亿产值或十多亿元的工资成本”[1]。在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都担负着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办学形式全日制学历型与短期培训非学历型紧密结合,学历层次从预科教育到专科教育,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职业层次从高级“蓝领”人才到“银领”人才,再到高级工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覆盖了整个应用型学科和应用型职业岗位。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双元制”的职业学院,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澳大利亚的综合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瑞士的高等职业培训、俄罗斯的高等职业学校,印度、马来西亚的综合技术学院,日本、韩国的短期职业大学等。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市场进入了大批需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然而,虽然经过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人力资源市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仍然十分缺乏;企业用人单位对大多数高职毕业生不认可,认为他们论吃苦耐劳精神不如农民工,论技能水平不如技师、技工学校毕业生;学生和家长普遍不愿意报考职业院校。高职院校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尽快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对这一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关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也十分急切希望解决。
2006年6月教育部下发教高16号文件,引导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时期;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界提出的“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也提出了建设高职教育强校的理论构想和自主实践,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教高16号文件下发以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引领带动成为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主要特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在我国高职教育资源有限,办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它可以通过探索和实践深化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明确发展定位、明晰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尝试办学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为高职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提高提供借鉴。但从我国目前现实条件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很难获得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相同的财政投资数额;在行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被示范性高职院校抢先占有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也难以获得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相同的行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更难以获得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等同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等专项发展项目投资的机会;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强校之路,不能完全移植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模式。
第二阶段是十七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后,走自身特色发展之路成为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经验表明,这是一条遵循高职教育强校一般规律,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与特定行业企业互动协调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是一条基于自身外在环境和内在基础,借鉴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经验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一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与区域产业结构耦合,与区域优势特色行业企业合作互动发展之路。这里所说的“强”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量大质优,而是相对意义上的投入与绩效之比,是对区域特定行业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走这条强校之路,不仅可以使大多数高职院校能够深化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明确发展定位,明晰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方式,获得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有效提升提高,还可以使我国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如何在教育资源紧张条件下强化特色提升功能,更积极地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充分就业和有质量就业的问题。探索一条与国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符合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原则,适合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由大变强的发展之路,是我国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高职教育强国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研究领域。
二、研究意义概述。高职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办出成效,办出活力,少走弯路,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指导。本课题根据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社会功能,对高职教育强校建设问题提出了新观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强校建设应围绕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通过办学模式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培育提色提升功能;根据高职教育大众化、职业性和开放性特征构建了高职教育由大变强新理论——普适性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理论。利用这一理论分析高职教育强校建设问题,可以找到高职教育强校建设中的外在机遇和潜在威胁及内部优势和劣势,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制订适合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外在环境和内在基础的强校战略,为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协调发展、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方向性的措施和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高职院校强校战略是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当前,区域经济社会面临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和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缺乏前瞻性战略思想指导,不是盲目模拟传统本科院校发展模式,就是固守中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高职类型特色和比较优势不突出的问题比较明显。前者主要表现为办学缺乏开放性,缺乏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发展的意识和有效做法,仅仅限于学历教育单一办学功能,不仅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功能得不到发挥,也无法解决办学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也造成专业结构脱离区域产业结构,人才智能结构脱离职业岗位要求;后者主要表现在不能科学理解就业导向,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低。必须构建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
2.研究高职院校强校战略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同属高教系统的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仍处劣势,对社会、企业和家长缺少吸引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求学取向的一热一冷、招生录取的一先一后、生源质量的一好一差、升学机会的一多一少、毕业出路的一宽一窄,学生感觉的一喜一悲、社会评价的一褒一贬),特别是伴随着近年来普通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职教育遭遇了不小的挫折,许多职业院校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这与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模式缺乏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有关,也与国家高等教育办学资源有限、资源配置政策不公平有关。但总体来说是高职教育发展理论准备不足,发展战略思想不够清晰,政策水平不高,摸着石头过河、粗放式发展有关。
3.研究高职院校强战略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使人们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末流的高等教育、是高收费的高等教育、是双差生的高等教育”等认识误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对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政策的前瞻性和正确性不足,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缺乏科学的发展目标,盲目扩大规模,忽视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教育教学思想、模式与教学手段、管理体制、课程体系与硬件建设等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因此,从战略的高度对高职院校发展进行研究,指导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已迫在眉睫。
4.研究高职教育强校战略是构建高职教育发展理论的需要。目前,许多研究都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来确定一个地区(如一个省市)的发展战略,但对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协调,如何适应校内实际办学条件健康快速发展则很少涉及。本课题借鉴和总结国内外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成功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阐述区域高职教育由大变强的战略问题,可以初步建立我国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教育本质理论,对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的建设性发展。
国内外研究基本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被介绍到我国,逐渐由企业战略管理拓展到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教育界一些学者和工作者,也借鉴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提出了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管理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要求各直属高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意识到战略管理对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着手制定发展规划对学校设施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第一批研究型大学在发展中已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战略管理思想。
高职院校强校战略研究是探索学校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发展路径的研究。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吕鑫祥、郭扬、黄克孝、成永林等7人小组是我国研究高职发展问题比较早、影响较大的专家组,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王浒、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薛喜民、北京联合大学的贡文清教授等对高职教育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发展高职的一些主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陵职业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也从实践经验方面为研究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学者、专家和办学实践者在高职教育院校发展思路与战略措施研究上的共同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普遍认为应把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大力发展,在政策上大力扶持。针对高职院校品牌形象不高、社会影响不大的现状,王明达(《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王浒(《跨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杨金土(《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6]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基石,是现代化建设的武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桥梁,是高教体制改革的先河。王浒认为高职教育要发展,定位非常重要,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高等教育,是非常错误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存在高低层次之分。这一理论观点澄清了社会上对高职教育(院校)的错误观念,为高职教育(院校)求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学者们还认为高职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出现的办学经费、条件、生源等困难与政府的政策环境、政策取向大有关联。王明达认为,政府有责任为高职教育(院校)的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在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财政倾斜、职业教育资源实施保护、调整招生政策、加强对《职业教育法》的检查和执行力度、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如劳动市场信息、职业指导等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