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综艺节目编导
3150800000010

第10章 相声艺术及其创作要领(1)

没有笑料也就没有相声。但是,作为相声艺术的笑,不是自然的生理现象,而是通过某种语言技巧而实现的艺术效果。包袱,是民间艺人的创造。在生活中,并非一切事物都能引人发笑。一般说来,假、丑、恶的事物之中,大多蕴涵着可笑的种子;惩治假、丑、恶,笑是得力的武器之一,同时也包含着人对自己的敏锐、聪慧的赞赏与陶醉。它既标示着人认识生活的能力,也表现出人把握生活的一种优越感。那讽刺的笑是无情的鞭子,幽默的笑是善意的规劝,含泪的笑是深层的反思,畅怀的笑则是审美的愉悦。

一、相声艺术“四要素”

构成相声艺术的要素有“说、学、逗、唱”。分述——

(一)相声是“说”的艺术

“说”,即是艺人常说的“说‘大笑话’、‘小笑话’、‘俏皮话’,说个‘字义儿’,打个‘灯谜’,说个‘蹦蹦蹦儿’、‘憋死牛儿’、‘绕口令儿’”等等。相声的“说”与民间笑话、“说话”艺术及民间语言文字游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声的“说”,许多都从民间笑话发展而来。相声艺人有所谓“说点‘大笑话’、‘小笑话’”的说法。“大笑话”指的是《刘塘参皇上》、《马寿出世》、《宋金刚押宝》、《解学士》、《康熙私访月明楼》、《硕二爷跑车》、《张广泰回家》、《大小九头案》等八段笑话故事,艺人称之为“八大棍儿”。“小笑话”则是采自口头笑话用于单口相声里的短篇作品,如《熬柿子》、《化蜡千》、《连升三级》、《日遭三险》、《三近视》、《小神仙》、《珍珠翡翠白玉汤》等,艺人又称作“小碌碡儿”。

民间“说话”艺术中那许多恢谐幽默的故事、艺人捷言巧辩的口才及讽谏戏谑的风格,对后世相声的“说”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例如相声段子里的“贯口”,讲究的是“口快如刀,如水之流”,它与“说话”艺术那种口若悬河、舌如利刃、洋洋洒洒、恢谐谑浪的艺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此外,如拆白道字、灯谜酒令、出题答对、铺陈药名、罗列地名、戏名、菜名等等语言文字游戏,也广为相声所吸收,不断地补充和丰富着“说”的手段。如传统相声段子《打油诗》、《傻子学乖》、《测字儿》、《歪讲三字经》、《打灯谜》、《洋药方》、《菜单子》、《地理图》、《绕口令儿》等等,均以其博闻多识、机言妙语而让人心悦神怡,收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所以,“说”在相声中居于统领地位,它赋予相声艺术以表演基础,表明它是“说法中之现身”的语言艺术。

(二)相声是“学”的艺术

“学”是相声的模拟表演部分。学虫鸣鸟叫,学方言土语,学市声叫声,以声音摹拟为主,兼有形体仿效,常将刻意求真的模仿与打诨发噱结合起来,是“说”和“逗”的一种补充手段。

(三)相声是“逗”的艺术

“逗”即是抓哏取笑,风趣逗乐。笑是相声最重要的艺术特点。没有笑,可以构成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但绝不能构成相声和喜剧。相声,以笑为武器,揭露矛盾,塑造人物,评价生活,而且通过笑,寓教于乐,使人从中得到美感和启迪,完成自己的社会使命。笑,是构成相声艺术风格的核心。

古代的“徘优”、唐代的“参军戏”及宋代的“滑稽戏”,对相声这种喜剧风格的孕育和形成,有着深厚而久远的影响。

(四)相声是“唱”的艺术

“唱”是指唱“太平歌词”,学唱各类戏曲、小调以至电影插曲等等。学唱亦是相声表演的一种手段。无论是“正唱”还是“歪唱”,都力求写意、传神,为组织笑料、制造喜剧氛围服务。

“说”、“学”、“逗”、“唱”这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其中,“说”和“逗”是主要的。“说”,从表现方式上,统领着“逗”、“学”、“唱”;而“逗”则从艺术风格上制约着“说”、“学”、“唱”。“说”、“逗”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凡不具喜剧风格的“说”,就不是相声而是故事或评书;同样,不用“说”的方式表现的“逗”也不成其为相声,而是喜剧里的插科打诨了。而“学”和“唱”都只是相声艺术的手段,不能离开“说”和“逗”。如果离开了“说”和“逗”这两条,那也就不成其为相声的要素,而是一种单纯的口技或戏曲清唱了。

了解了相声艺术的“四要素”,我们明确相声是笑的艺术,无笑就不成其为相声。那么,相声怎么会使人发笑呢?喜剧的笑,来自喜剧情节和喜剧性格;相声的笑,则来自它特殊的艺术手段“包袱”。为了探索相声艺术的创作规律,必须认真地研究“包袱”。

二、相声的形态和总体结构

(一)相声的形态

相声的形式有单口、对口、群活三种。

1.单口相声

单口相声又叫“单春”,是相声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单口相声多由民间笑话发展而来。一般有生动的故事或曲折的情节,并通过故事情节或画龙点睛的评点,抓哏取笑、组织包袱,与观众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传统相声《山东斗法》、《日遭三险》、《连升三级》、《小神仙》、《三近视》、《化蜡千》等等,都是优秀的单口相声段子。

2.对口相声

对口相声是相声的主要形式,由两个演员表演完成,甲为逗哏,乙为捧哏。

对口又分“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三种。

(1)“一头沉”是以逗哏叙述为主,捧哏居于辅助地位,捧、逗二人以“聊天”、“对话”的方式进行表演。逗哏甲有时是局内人,有时又跳出人物,叙述故事,居统领地位。捧哏乙则一面代表观众说话,一面又代表故事中的对立面发言:有时通过“赞”、“疑”、“惊”、“吐”等方式顺口接音,穿针引线;有时又在段落转换之处给甲递火引鞭,垫砖搭桥,为甲抖响包袱创造条件。捧逗之间配合默契,完成表演。

(2)“子母喂”是通过甲、乙互相争辩,揭露矛盾,组织包袱,进行表演。乙不单是捧哏,有时也配合甲来逗,犹如“火上浇油”,使包袱更脆、更响。捧、逗之间的对立,常常是因为逗哏甲叙述的片面、歪曲、谬误,引起捧哏乙以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辩,揭露其说词中的矛盾,加以夸张渲染,组织包袱。

应该指出的是,不论是“一头沉”,还是“子母限”,捧、逗之间的关系是又矛盾、又统一的。唯其矛盾,才能揭露事物的真相,刻画性格,渲染喜剧气氛;唯其统一,才能使叙述顺利进行,达到捧、逗之间的默契,从而与观众交流感情,使相声成为统一、完整的整体。

(3)“贯口”是以流利轻快、抑扬顿挫、一气呵成的语言进行表演的相声段子。

传统相声《地理图》、《菜单子》、《八扇屏》、《开粥厂》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这类相声段子,一方面能给人以有益的社会生活、地理物产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由于它语言流畅、多变而又富于节奏变化,常能给人以一种活泼、聪慧、美的感觉。相声演员常用这些段子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3.“群活”

“群活”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的相声。除捧哏、逗哏之外,还有一个从中调停、滑稽取笑的“腻缝的”。传统相声里这类相声不多,流传下来的有《扒马褂》、《训徒》等。

(二)相声的总体结构

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瓢把儿”、“丘活”和“底”这几个部分构成。“垫话”,是相声的开场白。其主要作用是为了集中观众的情绪。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垫话”中至少要安排一个包袱。通过酣畅的笑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头一个包袱抖响,气氛就会骤然活跃,这叫“顶门包袱”,也叫“打门锤”。试看《假大空》里的“垫话”。

甲:您是×××同志。

乙:是我。

甲: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皓月当空,名驰字宙。×××同志……

乙:怎么啦?

甲:满怀珠玑,胸藏锦绣,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乙:嘿,有玩艺儿。

甲:×××同志,艺术上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字,与山河并在,同日月争辉,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乙:上台没一分钟,就把我给说死了!

这段“垫话”写得十分精彩。它好就好在全是信口胡诌的假话,而且越来越不着边际。“假大空”的形象,当然会在一片笑声和掌声中,引起观众的关注。可见,“垫话”中的“顶门包袱”,关系着演员第一次“亮相”的效果。如果因为火候不对或者拖泥带水造成“皮厚”,包袱就不会抖响,头一个包袱抖不响,欣赏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就不易排除,演员和观众双方都会受到影响。

“瓢把儿”是“垫话”和“正活”之间的过渡段落。这一段包袱的作用主要在垫砖搭桥,为引入“正活”作铺垫。虽然也会有笑声,但对全段相声来说,是高潮到来之前的前奏,略作交代,便要迅速引入“正活”。《假大空》中的“瓢把儿”,就是向观众简单介绍了假大空主任其人,并说明上级要派人来检查工作,假大空主任以为机会来了,马上召集管粮油蛋菜的书记会议,很自然地引入了“正活”。

“正活”是一段相声的主体部分,俗称“大梁子”。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揭露矛盾、评价生活,都在这部分进行。“正活”部分的包袱,应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环扣一环,一步紧一步。填包袱不露声色,抖包袱干脆果断。节奏的抑扬起伏,要与观众的心理变化同步:既不能犹豫迟缓,坐失良机,使观众失望;也不能心急气躁,过早释疑,刨掉“底”的效果。《假大空》从假大空主任召开粮油蛋菜会议入“正活”:首先谈粮食生产,吹出了“亩产万斤”的牛皮;其次说吃油的事,引出了一大篇废话;讲到了蛋的生产,甩出了“催蛋机”的荒唐假设;说到蔬菜供应,又发表了“窝头比面包好吃”的谬论。几个部分并不平均使用力量,有的包袱一翻再翻,有的就一抖而过,布局比较协调。最后讲到白局长下来检查,假大空主任先是逢迎拍马,看到白局长拿出群众的检举信,又赶快转舵,表示要痛改前非。至此,相声已接近高潮,要最后结“底”了。

“底”是相声的高潮,也是相声的结尾。艺人习称为“攒底”。“底”的包袱应该成为全篇的“点睛”之笔,成为衡量演员概括生活能力的一个检测器。测试指针,就是观众的笑声。试看《假大空》的“底”:

甲:……从来没有人说我说假话,今天您到这,一眼就给瞧出来了,看来您的水平比他们高多了。

乙:又捧上了。

甲:白局长,我向您表示红心。

乙:怎么表示的?

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面对我的缺点错误,我脸不变色心不跳,泰山压顶不弯腰。我一定高举红旗学大寨,认真看书,努力学习,搞好计划生育,除四害,讲卫生,节约粮食,不随地吐痰,搞好家庭团结,一日夫妻百日恩……”

乙: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假大空主任这一套瞒天过海、语无伦次的拙劣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它画完了“假大空”形象的最后一笔。观众用笑声和掌声表示自己接受了演员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证明这段相声是成功的。反之,“底”的包袱如果抖得不响,观众自然笑不起来,就可能造成“底凉”的僵局,这是相声的最大忌讳。

三、相声的“包袱”

(一)什么是“包袱”

“包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说法,指的是相声中的笑料。笑料是各种矛盾失去平衡,造成不协调而产生的。诸如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言论与行动之间的矛盾,以及自我性格中的出尔反尔、不能自圆其说等等,这些不符合生活常情的矛盾失调,都会引起人们的笑声。正像黑格尔所说:“任何一个本质与现象的对比,任何一个目的与手段的对比,如果显出矛盾或不相称,因而导致这种现象的自我否定,或是使对立在现实中落了空,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成可笑的。”“包袱”便是生活中各式各样矛盾的集中表现。

试看传统相声《买佛龛》中的包袱:

一位老太太笃信神佛,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她认为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没有他,“一家人就没头儿啦”;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家之主”徒有虚名,“户口上没有他”。老太太对灶王爷十分虔诚,送他“上天言好事”,还巴巴地等着他“回宫降吉祥”。但事实却是,你不拿钱去买,“这灶王爷就回不来”。

而且,老太太明明花了钱,却还偏不让说是“买”的,硬说是“请”的。可当人问她多少钱“请”的,她却冲口而出:“嗨,就他妈这么个玩意儿,八毛!”包袱一抖,满堂彩!原来,灶王爷的神格尊严分文不值,他既不是家庭的主宰,也不能降福人间,而不过是小贩们借以谋利的商品而已。甚至连虔诚的老太太也因为心疼钱,而无意中要骂他几句。观念中作为神格的灶王爷,与现实中作为赚钱手段的灶王爷尖锐对立,矛盾一再失调,令人捧腹不止。这些脆响的包袱,就像一面哈哈镜,经它一照射,灶王爷的体面威风真是扫地殆尽了。这便是包袱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