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漆器(阅读中华国粹)
3153200000001

第1章 漆器的基本知识(1)

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到楚汉漆文化的繁荣,直至明清达到顶峰,中国可谓世界上最早用漆制作器物的国家,并将漆艺绵延传承,走过了7000年漫长而辉煌的历程,为世人塑立了一座丰富而又绚丽的漆工艺殿堂。在我们走进这座殿堂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有关漆器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关于漆

要说漆器,就要先说说漆——这种神性的物质。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最初发现,漆液有着很强的黏性,能用于生产、生活用具的加固、黏结,这也许就是“如胶似漆”成语的渊源吧。后来先人们又进一步发现,将漆液涂在器物上还能形成保护层,使器物坚固耐用、防腐耐酸,还能展现出美丽的光泽。所以,人们开始大量的涂漆于生活日用的器物上,使之经久耐用。漆器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

漆,也称大漆、土漆、国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粘性乳液,经加工而制成的一种涂料。从漆的发现,到漆的应用,再到漆的审美过程,就是漆艺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漆树

在中华文化的进程中,有两种树对我们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是茶树,第二就是漆树。漆树在我国种植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据《史记》记载,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做过管理漆树园的“漆园吏”。而唐代诗人兼山水画家王维,也画过漆树园。

漆树是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0余米,树叶呈椭圆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初夏开黄绿色的花朵,秋季结果成扁球形,外观平滑呈黄色。漆树主要生长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如中国南方、越南、朝鲜、日本和缅甸等地。在我国各地分布很广,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地都生有大量漆树,为漆器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一般生长到5至8年的漆树就可割取漆液了。割漆季节在4至8月,以三伏天割下的漆质最佳。采割生漆时,先用刀在树皮上割开“V”或“一”字形状的口子,找到树皮深层的漆液沟,就会有漆液流出来。可以说,树漆用它的伤痛铺就在人间的美丽路途。

生漆产量很低,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一般单株平均产量仅100克左右。经过精心培育的优良品种单株产量至多也只有250克至1000克,因此,生漆的售价要贵于其它涂料。这也是漆器价格昂贵、只有古代的富贵阶层才能使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在。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生漆出口,日本漆器业的95%用漆是从我国进口的。直到现在,我国在世界上仍然被称为“漆源之乡”。

另外,漆树果实的果皮,也含有丰富的漆蜡,种核仁又含有丰富的漆仁油,都是化工的重要原材料。

二、漆液

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料是漆。“漆”是什么东西呢?漆的本字为“桼”。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释“桼”字曰:“桼,木汁也,可以髹物,从木,象形,桼如水滴而下也。”清代段玉裁注曰:“木汁名桼,因名其木曰桼。今字作漆而桼废矣。漆,水名也。非木汁也。”漆本字应写作“桼”,后“漆”、“桼”通用。从漆字的象形意义可以看出,漆就是从漆树身上割取出来的汁液。

漆液最初是乳白色粘稠液体,即生漆或天然漆,俗称大漆。主要成分是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漆酚是生漆成膜的主要成分,属于邻苯二酚取代物,起结膜作用,约占生漆总量的50至80%,它的含量多少,决定着生漆质量的优劣。漆酶是存在于生漆中的一种含铜多酚氧化酶,虽然含量有限,却是生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是使漆酚固化成膜的高分子催化剂,在它的催化作用下漆酚才能常温固化,加速氧化成膜。水是生漆的主要成分之一,含量占生漆质量的15%至35%,通常含水量多的生漆质量较差。树胶质是树皮受到创伤时自动分泌出的胶体液,是生漆中不溶于有机溶剂而溶于水的主要成分,不是生漆干燥的必要成分,但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优良的天然乳化剂和稳定剂,使生漆的各种成分成为稳定而均匀的乳液;此外树胶质对于干燥速度和漆膜性能也有重要作用。

大漆属于天然漆,是无毒无害的绿色环保用品。可是有些人接触到大漆会皮肤过敏,甚至闻到大漆的味道也能起疹子。遇到这种情况,漆工老师傅们就会说是被大漆“咬了”,其实,就是大漆过敏症。经过实验得出结论:气温为20℃至40℃,大气相对湿度为75%至85%时最适宜于涂擦大漆,并且不能在大漆中加入任何带强酸性或碱性物质。温度过高过低、过干过湿均不适合涂擦大漆。可以在阴房中进行人工升温、泼水或在地面放置浸湿的麻袋、草包,阴房是擦漆必备条件。

生漆不能直接应用,需滤清杂质、蒸发水分,经搅拌、氧化、日晒或经低温烘烤后,与空气接触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熟漆,方可应用,漆色也由乳白色变成棕黑色,故而中国人很早就用“漆黑一片”来形容黑的程度。

三、制漆

天然生漆必须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应用,所以制漆很重要。制漆程序包括选漆、过滤、晾制、晒制和细滤。

1、选漆:受漆树品种、产地、生长环境、割漆方法、储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漆在成分含量、颜色深浅、干燥速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制漆首要工作就是根据漆的不同用途,选择适当的原料生漆。

2、过滤:先用磨布粗滤,再用细布中间夹一层脱脂棉细滤。就是将生漆倒入长方形的布中裹起,两端反方向拧紧,并挤压,使漆液从布的细孔中流出,杂质则留存于滤布中。

3、晾制:是将滤净的生漆置于炼漆盘中,深3厘米左右,掺入一定量的水,不断地搅拌,使生漆中的含有物质结合均匀,以增加漆液的流平性,对增强漆膜表面的硬度和亮度有很大作用。搅拌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搅拌的力度以及漆的性质而定,有的需要6至7天,有的几个小时即可。

4、晒制:也称脱水。是在晾制的基础上,把漆液放在太阳下加热,温度以40-50℃为宜。晒制时,也要进行搅拌,进一步蒸发水分,使含水量达到要求的5%以下。脱水的火候至关重要,翻动漆液时当其表面颜色一致而无水晕痕迹时,就要停止,一般需要2-3小时。

5、细滤:再一次细滤,即可装盆保存备用。

四、漆的种类

天然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干锢后具有极具韵味和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透体。在原装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

净生漆:是对原生漆进行物理性能净化后所得。

加潮漆:在净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净水,用来补充原生漆在采割、运输、储藏过程中蒸发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学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稳定不变,这样的加潮漆才能用来调制漆灰与调制其他色漆。

罩漆:是由加潮漆添进适量比例的熟桐油调制而成,增加了漆质的柔软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制各种色漆的基本成份。

彩色漆:是在罩漆中加入各种化工颜料,均匀搅拌压研而成的各种颜色的漆。传统上以红、黄、绿、黑漆为主,在其上雕刻分别称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另还有剔犀、剔彩的雕刻。现在人们能够调制出近百种不同色调的颜色漆。

退光漆:又称推光漆、素漆,为半透明漆。在雕漆制品中用量较少,主要是在不进行浮雕处的次要部位的装饰,俗称“做里子”。

金脚漆:又称为金胶、浑金漆、贴金漆、油光漆。用净生漆加适量比例的熟桐油搅拌均匀即可。主要用来粘贴金、银箔、金银粉等。

霸王鳔:又称漆鳔、漆胶。用净生漆与白色面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主要用来制作脱胎漆器时糊布或用以粘接剂用。

五、漆的色彩

漆液的半透明性,罩染在纹理好看的木材上、有折光能力的金银上或彩漆上,便生蓄蕴之趣。又因干后的漆液有硬度、耐打磨,研磨轻重不一就会出现明暗浓淡的变化,产生神奇变幻的朦胧之美。

在漆液中加进各种颜料,就可以制造成各种色漆。如汉代文献中常常说到的“丹漆”,就是在漆液中加进丹砂制成的朱色漆。但漆液中加进颜料,只能配制出颜色较深的漆,因为生漆刚从树上采割下来时,为乳白色,接触空气氧化后,逐渐变为紫红色,最后变为光亮的黑色漆膜,所谓“严白似雪,红似血、黑似铁”。所以西汉刘安的《淮南子·齐俗训》说:“漆不厌黑”,伺书《说山训》又说:“染者先青而后黑则可;先黑而后青则不可;工人下漆而上丹则可,下丹而上漆则不可。万事由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审。”为什么“下丹而上漆则不可”呢?这是因为漆是黑色的,如果在红色上髹漆,红色就会被漆的黑色所遮盖而看不见。所以,明代黄成《髹饰录》“水积”条杨明注:“漆之为体,其色黑,故以喻水。”在“坤集”中杨明又注:“黑唯宜漆,而白唯非油则无应矣。如天蓝、雪白、桃红则漆所不相应也,古人画饰多用油”。凡是浅色、淡色,必须用油,一般是在桐油中加入浅淡色颜料制成。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色漆,称为“油漆”。

由于天然漆的化学性质与许多颜料相克,因此最初漆器的颜色很少。由于天然银朱(硫化汞,鲜红颜料)宜于入漆,不仅鲜艳沉稳,而且经久不变,既可以髹涂,又可以描绘,称为黑漆的永久“伴侣”。因而我们看到的古代漆器大多为黑、红两色。古代漆器不是朱涂其内、黑涂其外,就是朱画其外、黑涂其内;不是黑上画红,就是红上画黑。《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中国人崇尚黑与红,大概与最早用漆有关吧!黑红互置的色彩产生光亮、优美的特殊效果。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美观鲜艳的漆器,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熟漆中调加金属氧化物的各种色料配制出不同的颜色,涂饰花纹,绘制图案,从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各类漆器。《漆器考》上说:“漆汁原为无色透明之液体,今兹所显彩色,乃各种颜料配合而成。”现在我们所见漆器上的颜色,一般说是用熟漆和金属氧化成分的色料(即矿物质)混合而成的。由于颜色用量的不同,颜料的配比也有差别,通常所用的颜料除了朱砂、天然银朱,还有丹红、降矾、石黄、汉沙黄、钛青蓝、靛华、钛白粉、石青、石绿、钛绿、烟煤等。颜料使漆的涂膜具有某种色彩和遮盖力,并可以提高漆膜的强度,从而耐久、耐磨,还可以防止紫外线穿透,延缓漆膜老化进程。

天然漆的性能非常稳定,漆滴入土,千年不腐。考古发掘出土的漆器,有些木质胎体已经腐坏,但漆层却能历经千年,完好的保存下来。

六、漆的药用价值

大家可能想不到,漆还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木部漆条注曰:“干漆入药,须捣碎炒熟,不尔损人肠胃。若是湿漆煎干更好。亦有烧存性者。”还能“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干漆,疗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去蚘虫。杀三虫,主女人经脉不通。治传尸劳,除风。削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由此可见漆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为中国漆正名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大漆与现在流行的“化学漆”是有天壤之别的。“漆”本指大漆,而化学漆仅为“涂料”,与“漆”没有任何关系。不过,现在化学漆已头顶“漆”字,遮盖大漆的本来面目了。

其实在现代,大漆真正用于漆器制作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用在石油管道上,内壁涂层就是大漆。在国防上用途也很广泛,潜艇、导弹、防火板上都用大漆。化学漆是助燃的,而天然漆是阻燃的。相比于古代,天然漆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八、桐油

在漆工艺的制作过程中,除去主要原料大漆外,桐油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料。桐油是我国特产的应用得比较广的干性植物油,它是从油桐树的果实中压榨出来的。我国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都有桐树种植。桐油的主要成分是桐油酸C17H29·COOH,色透明微黄,主要用来涂饰木器胎体,目的是防止潮湿之气侵入木料内部,充当隔离剂。生桐油还用来配制其它的漆料、油料,在雕漆中主要用来配制罩漆。桐油以清澈透明、色嫩黄或带绿者为佳,深黄带棕色者为次。一般地说,新油比陈油好。生桐油薄膜缺乏韧性,光泽也差,因此必须将生桐油加工成熟桐油,方可使用。

桐油分为广油和明油。广油是将生桐油用火加热至110至140℃,再将其迅速冷确而成,这样会生油中的水分及蛋白质失去大半。广油较生桐油的黏度高一倍,较生桐油稠,较明油稀,适用于调配色漆,以提高色彩的鲜明度。明油把生桐油直接加热至280℃,使气泡去尽,色彩透明,再迅速冷却。明油黏度强,一般用于薄料髹涂或制金地漆(贴金用漆),用量很少。

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了桐油成膜、耐水、耐大气腐蚀的性能。桐油膜比漆膜还要亮,但抗老化性能不及漆。漆的产量比桐油产量小得多,成本也高得多,将桐油掺入漆中,既可以稀释漆,改善漆的性能,又可以降低成本。制造彩色漆器则用桐油与各种颜料或染料混合而成的油彩加绘各种花纹图案。利用桐油和漆都能结膜的共性,把二者合用,使其彼此取长补短,这在化学技术史上是一项卓越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