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漆器(阅读中华国粹)
3153200000002

第2章 漆器的基本知识(2)

第二节漆器的工艺种类

我国的漆器种类繁多,工艺非常复杂,有通体一色的素漆器,有丰富画意的描绘漆器,有精雕细刻的雕刻漆器,有五彩斑斓的镶嵌漆器,光辉灿烂的漆器艺术如同一幅色彩神秘的画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我国唯一一部漆器专著、明代黄成撰写的《髹饰录》中,对漆器的工艺种类进行了详细的著述,主要把漆器分为色质门、纹厀门、罩明门、描饰门、填嵌门、阳识门、堆起门、雕镂门、戗划门、斒斓门、复饰门、纹间门、裹衣门和单素门共十四大类。

我国当代漆器研究家王世襄先生以《髹饰录》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明清漆器的主要分类,将漆器归纳为新14大类,分别是一色漆、罩漆、彩绘、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包括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以便于漆器的分类与识别。

一、色漆指器物表面上只髹一种颜色的漆器,因其朴实无华,无任何装饰与花纹,又称为“光素漆”。一色漆是漆器中最古老最普通的品种,古时多用于日常生活用品。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现在原始社会,以后历代均有作品传世,多为黑色,也有紫色、红色者,明清还黄、绿、褐、金等色,以造型见长。魏晋南北朝以后,制作日益讲究,打磨光滑,色泽幽雅沉着,别有一番美感。宋代一色漆最为流行,日用器物多属此类,漆色以黑漆为主,兼有红、黄、赭、褐等。一色漆虽单纯但不简陋,朴实而不粗糙,光泽柔和,清雅高贵,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明清制作的一色漆有朱漆、黑漆和金漆。金漆又名“浑金漆”,华丽夺目,光芒璀璨。明代金漆最有名的产地是苏州,蒋回回是苏州著名的金漆高手。此外,福建的莆田、广东的潮州等地,也是金漆器的著名产地,以“金漆木雕”而闻名全国。

二、罩漆是在涂漆、描绘完成后再刷上一层透明漆,称为罩漆。因罩在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漆、洒金等不同的名称。经过罩漆的漆器,表面光亮润泽,花纹隐现,极为雅致,最重要的是保护了底色不易褪色或磨损,但是颜色要比未罩前深一些。其中,罩金漆的实物多用于宫廷,特别是清代多用于帝后御用的宝座、屏风等。

三、描漆《髹饰录》:“描漆,一名描毕,即设色画漆也。其文各物备色,粉泽烂然如锦绣。”包括描漆和描油等。描漆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彩色漆来描绘花纹;描油,又称描锦,是以桐油代漆,调制出各种鲜艳的颜色绘制出花纹。先秦以前,漆器均为描彩漆,自汉代漆器出现油彩以后,油彩的使用日渐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艳丽和丰富多彩。这是最为常见髹饰方法。漆画也是描漆的一种,只是色彩比较单纯,花纹比较写意,就是用一种颜色在漆地上画花纹,花纹上下再用黑漆、金漆或其他色漆勾描纹理。

四、描金《髹饰录》载:“描金,一名泥金画漆,纯金花文也。朱地、黑质共宜焉。其文以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而细钩为阳,疏理为阴,或黑漆里,或彩金像。”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战国已达高度水平,最早见于考古发现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中的彩绘漆棺,上面有用描金绘成的变形风纹图案,表现出较为完美的描金技术,开创了我国描金漆器之先河。汉代以后,描有金色花纹的漆器多有发现,宋代描金漆制造已十分高超。明清两代已成为漆器的一大种类。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称做“描金银漆装饰法”的。

五、堆漆顾名思义就是把漆堆积起来,通常是用漆灰或稠漆堆画出高于漆面的纹饰,不加雕琢保持原样的又称之为识文,而再进行雕琢的就称之为隐起。这种技法最早出现在汉代,到宋代日臻成熟,明清两代最为常见,尤其是堆漆与描金相结合,故有识文描金和隐起描金等名称。明清还在花纹上施加雕琢,并帖金,髹以色漆、色油等,较以前本色堆漆华美。堆漆的做法有好几种:一种是花纹与地子颜色不同,不同层次的几种漆色互相交叠,堆成的花纹侧面显露出有规律的色层,效果极像剔犀;另一种是用漆灰堆起花纹,然后上漆,花纹与地子为同一色,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明清时期,堆漆还出现了在堆好的漆灰上加以雕琢和上漆的做法,叫做“隐起”或“堆起”。这比单纯的堆漆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六、填漆《髹饰录》:“填漆,即填彩漆也。磨显其文,有干色,有湿色,妍媚光滑。又有镂嵌者,其他锦绫细文者愈美艳。”做法是在漆胎上髹漆以后,先在漆器上阴刻花纹图案,然后在花纹内填入所需的色漆,填得浓厚而高出漆地表面,干后经磨平呈现出光滑平整的效果。填漆的源头一直可上溯到西汉。当时流行的针刻花纹中,有一些就在纹饰中填漆,汉以后填漆器物几乎不见,直到宋代才又出现。明代填漆器物比较多见,并且往往与描漆、戗金装饰等一起应用于同一件器物上。《遵生八笺》记载:“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等物略》也有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的描述。在器物刻纹中填以彩漆,表面光滑,明清有磨显、镂嵌之别。

七、雕填是在填漆的基础上,沿花纹轮廓勾阴文线,并勾出花纹上之纹理,再在阴线内填金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把填漆与戗金两种方法结合到一块的新技法。雕填技法盛行于明清两代。

八、螺钿《髹饰录》:“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划文。又近有加沙者,沙有细粗。”作法是用贝壳、夜光螺等为原料,分层剥离和磨制后,选择其中色彩和光泽度最佳部分,根据设计图案需要,镶嵌于漆器表面作为装饰。由于螺钿自身有美妙华彩和洁白润泽的特性,制于漆器十分醒目,形成五彩斑斓的效果。根据裁切的贝壳厚度不同,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厚螺钿,因其壳片较厚,而称之为“硬螺钿”;薄螺锢又称“软螺钿”,其薄如纸,裁切成不同的形状粘到漆器。此种工艺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螺钿髹饰技法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作为铜镜背面的装饰,大放异彩,当时已有很高的水平,多用白色厚螺钿。宋代以后开始采用薄螺钿技术。曹昭《格古论要》中记载:“螺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宋朝内府中物及旧做者,但是坚漆或有嵌铜线者甚佳。元朝时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坚而人物可爱。”元明清时期有厚与薄两种螺钿漆器。厚螺钿器与薄螺钿器流行于明清两代,厚螺钿多见于大件家具,薄螺钿比厚螺钿有较大的发展,纤巧精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螺钿工艺以“点螺”技法为上,也就是软螺钿。“点”是一种技法,是一种独特的工艺,用料较一般螺钿镶嵌为薄,而且软,是将精制而成、薄如蝉翼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点”在漆坯上,故名“点螺”,制作工艺难度较大。点螺的效果非常独特,使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光华夺目、明亮如镜的艺术风格。1966年北京元代遗址出土一件漆盘残片用螺片镶嵌广寒宫。明代是点螺漆器的盛期,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以明嘉靖、万历年间扬州籍漆艺大师江千里、周翥首屈一指。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继江千里之后扬州漆工卢映之、王国琛又成一代宗师,他们螺细刻画功力超越前代。现在扬州等地仍有点螺漆器生产。

九、犀皮《髹饰录》:“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画者,以光滑为美。”又称“虎皮漆”、“波罗漆”,是将石黄调入生漆形成稠漆,涂于器胎上,做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上面再涂多层不同的色漆,各色相间,最后通体磨平。凡是突起的地方,经磨平后,都围绕着一圈一圈的不同漆层,呈现出了类似松鳞的花纹。其特征为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成行云流水纹,或像松树干上的鳞皴,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有变化,漫无定律,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经过研磨露出的漆层断面,斑纹运行、回旋的形态取决于地子起伏的形态。古代文人在《因话录》里曾有记载:“自黑而丹,自丹而黄,时复改易,五色相叠”就是对犀皮漆的描述。关于“犀皮”工艺出现的年代,过去根据文献中有关犀皮漆器的记载多出现于唐代晚期,因此人们认为这种漆工艺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1984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时期吴国朱然墓中发现了一对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使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近600年。到宋元时期,犀皮工艺取得了巨大发展,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明清两代的犀皮技法已相当成熟,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清时利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种类繁多,并被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大内。

十、雕漆在多层髹涂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纹的技法,是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的总称,其中尤以剔红最多,且又常常与其色彩相同的雕漆相结合。以剔红为例,明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髹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制作方法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丽华美而富有庄重感。剔黄、剔绿、剔黑等的技法与之相同。剔彩则是在器物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上面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髹饰录》中所说“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剔刻出来的。雕漆在表现人物形象、室内室外景物的层次深度上,都有独特的效果,体现出阴阳之美、凹凸之趣。据记载,雕漆技法最早出现于唐代,但至今未见实物,宋元两代雕漆技法已渐臻成熟,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最为著名。到元末明初,尤其是永乐时期果园厂生产的雕漆,技艺精湛,工艺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明清两代的雕漆数量最多,至清代晚期,雕漆技艺衰微而几乎失传。解放后,北京、扬州等地才重新恢复了雕漆的生产。

十一、剔犀《髹饰录》载:“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黔等覆,或三色更叠。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纯朱者不好。”明曹昭《格古要论》云:“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为贵,底如仰瓦,光泽而坚,其色如胶枣儿,俗谓之枣儿犀。”北京、山西又称其为“云雕”,日本则称之为“屈轮”。剔犀漆器是用两色或二色漆,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灿然成纹,取得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剔犀虽属雕漆范围,但是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此技法出现于唐代。在宋、金时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1975年,在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了剔犀云纹执镜盒及剔犀竹柄团扇。元末明初此种技法达到很高水平,明清时流行,存世作品的数量较多。

从名称来看,剔犀与犀皮比较接近,但实际的效果却各有特色、各不相同。犀皮漆的纹样呈水波纹状,剔犀则更注重线条颜色分界。

十二、款彩《髹饰录》:“款彩,用漆色者,有油色者。漆色宜干填,油色宜粉衬。用金银为绚者,倩盼之美愈成焉。又有各色纯用者,又有金银纯杂者。”是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阴刻花纹,然后把色漆或色油填人花纹轮廓之内,因刻去的是漆灰,故又有“刻灰”或“大雕填”之称。此种技法出现较晚,明代十分流行,传世有明清两代的作品,因工艺简单,出品快,故多用于制作各种小插屏或屏风。

十三、戗金是在红色或黑色的漆地上,用刀尖或针锥画出纤细的花纹,然后在花纹内打金胶,将金粉和金箔粘上去,故花纹呈金色。也有戗银的,即用银箔粘着,称戗银。据说“戗”本古创字,俗读“锵”去声,是器物上饰金的方法。“锥画”技法最早出现于战国。到汉代不仅有针划漆器,还有在针划纹内加彩的。锥画戗金比简单的锥画更进了一步。湖北光化五座坟西汉墓中出土的两件漆卮,是迄今发掘到的最早的戗金漆器,与宋以后的戗金技法相同。宋代发展很大,元代更为盛行。明清以来戗金技法多与填彩漆相结合,形成了“戗金填彩漆”新技法。与戗金漆不同的是,戗金填彩漆是在漆地上先剔刻出低凹的花纹,将各色漆填满于花纹,磨平后显露出平整光滑的花纹来,然后用刀沿花纹轮廓刻出纹路,打金胶,贴金箔,使填漆花纹有金色的阴文边框和纹理,具有“光泽滑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