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东北二人转(阅读中华国粹)
3154700000020

第20章 二人转著名艺人与转坛趣闻(1)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二人转艺术深深地扎根于东北大地,并产生了无数的从艺者。除了清代、民国时期的著名艺人外,近现代又出现了一大批艺术工作者,诸如:徐小楼、于守和、胡景岐、王悦恒、蔡兴林、梁德双、苏凤林、来清、张敬忠、朱玉臣、秀林、林文田、安志斌、秦志平、李海、李春明、韩子平、孙文学、傅昌发、张金来、高英杰、董孝芳、陈殿栋、吕兴有、李少先、王素珍、苏文秀、关长荣、张志霞、白凤兰、雷秀珍、王笑梅、于莲、郑淑云、李小霞、郑桂云、李静、朱和平、董玮、王艳春、杨宏伟、陈树新、杨金华、黄晓娟、周春燕、李雷、董宝贵、尹为民、董连海、佟长江、徐振武、岳春生、阎光明、丁少良、白玉民、李丽颖、石桂琴、张建华、阎学晶、魏武才、何小影、孙晓丽、赵晓波等。这些艺人继承了前辈的高超艺术,巩固创新,成为近现代二人转舞台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后,是二人转的继承和发扬阶段,艺人们承前启后,为二人转的现代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批艺人中的李青山、王尚仁、李庆云、杨福生、刘士德、阎永福、王悦恒、栾继承、程喜凤、谷柏林也被尊为二人转的十大宗师。

二人转的表演幽默诙谐,艺人们又拥有各种高超的技艺。同时,二人转的产生和发展,分别经历着中国的不同发展时期,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有关的趣闻和轶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第一节 二人转著名艺人

一、一代宗师李青山

李青山,著名二人转表演艺人,1904年生于中国东北的吉林省舒兰县,1978年去世。幼年家境贫寒,11岁开始给地主放猪,15岁拜老艺人张相臣为师学唱二人转,在吉林各地走乡串屯,靠卖唱乞讨为生。

18岁成名,30岁以前唱上装,30岁以后唱下装。先后取艺名为“大金镶玉”、“大机器”。东北沦陷时期,李青山在关大桥演出,有个聂警尉派人送来个纸条,叫李青山去他亲戚家的那个屯子演二人转。恰好干沟子有人也来找李青山,于是李青山就把聂警尉的人打发走了。等李青山和刘士德到干沟子安顿下来,聂警尉的人也追了过来,还打了李青山一伙的艺人。

聂警尉知道李青山的大名,不好明着难为他,就叫李青山当场为他演出。于是到外边大场院里打场子,李青山和刘士德用艺人行话嘀咕几句就上场说起口来。李青山说:“上场来多多少少说上几句。说金值金,说银值银,也别说你唱得好,也别说我唱得不济。南里走,北里去,四海为家,全靠父老兄弟。昨天咱在关大桥,今天来到干沟子。屯子外打下处,冷风潮气。夜间来了老总,惹人家不愿意。打了咱们几下子,肉皮子挺疼,骨头没咋的!唱好唱赖,咱还是比试比试!”

刘士德说:“咱们比啥呢?”李青山道:“咱们也说一段反正话,我说正的你说反的。”接着二人便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了下去:“红花”,“花红”;“白花”,“花白”;“一万”,“万一”;“九条”,“条九”;……“老鞑子”,“鞑老子”。这时刘士德说:“我不跟你唱了!”李青山问怎么了,刘士德说:“还没张嘴呢,你就打老子!”

说到这里,观众禁不住哄笑起来,聂警尉明知挨了骂,也只好跟着笑。

1948年,李青山参加土改队和担架队,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教师,在艺术上坚持推陈出新,重视改革,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演员。1958年他担任吉林省戏曲学校教师,并被聘为吉林省吉剧团的艺术顾问,对于吉剧的创建也作出一定贡献。1950年以后,相继在舒兰县文工队、吉林省文工团、长春市文工团、长春市东北地方戏队、吉林省戏曲学校等文艺单位工作。曾被选为长春市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

李青山的嗓音清脆响亮,韵味醇厚,演唱风格独特,唱工技巧样样俱佳,尤其擅长即兴编演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说口词,最受听众欢迎。长期流传在东北地区的60多首民歌和200多出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剧目,他都唱得很地道,演得很出色。

代表剧目有《洪月娥做梦》、《摔镜架》、《浔阳楼》、《西厢》、《蓝桥》、《回 杯记》、《赔情》、《二大妈探病》、《大观灯》等,由他口述、王兆一整理的“谈艺”、“小传”、“谈戏”等理论专著,总结了他的艺术经验和经历,被吉林省曲协及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编入《二人转史料》二、三辑中,颇有影响。

二、“蹦蹦皇后”筱兰芝

筱兰芝,原名栾继承,1923年生于沈阳市东陵区祝家屯,1995年因病去世。筱兰芝儿时最愿意看秧歌,14岁那年,屯子里来了一个秧歌队,他看着看着,凑到跟前摸起家什竟然敲出点儿来。后来,他就跟着秧歌队走了,由这屯到那屯,等秧歌队散了,他又跟着领头的学唱蹦蹦戏,从此便走上了学艺的道路。

在跟随艺人闯荡江湖中,筱兰芝饱经风霜,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演唱基础。他20岁即在沈阳成名,人称“蹦蹦皇后”。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的演唱技巧更加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演手段不断得以充实,逐渐形成人所共知的艺术风格。

筱兰芝一生追求二人转艺术的“美”。他每演完一场,常说“又美了一回”。他从不用脏口怪相取悦于人,而是靠精湛的真功夫,把人们认为俗的艺术搞成俗的精品。

在旧社会,二人转艺人地位卑微,被视为社会上的下九流。筱兰芝不这么看,他说艺人的形象要靠自己树立,艺德才是根本。筱兰芝最反对艺人说脏口,认为满口脏话的艺人一钱不值。有一次,他同师傅在通化一个叫马莲土墩子的地方唱二人转,警察非让他唱个“粉段子”,他坚持不唱,说唱“粉段子”的是下九流。警察打他,他也不唱,最后把他打得鼻青脸肿。

1955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在看了筱兰芝表演的二人转《西厢记》后称赞他说:“我演红娘,台上需要那么多人陪伴;你演《西厢记》,台上就你们两个人!”据著名二人转研究专家、辽宁省省曲艺家协会顾问耿瑛介绍,解放后,筱兰芝在抚顺欢乐园献艺。新编历史题材《王娇鸾》就是他唱红的,流传于东北三省。

“文革”期间,筱兰芝身陷囹圄,却念念不忘二人转。那时,常有菜农接他去郊区,在生产队的大菜窖里为大家唱二人转。“文革”结束后,筱兰芝重登舞台,除演出外,又培养了一批二人转新秀,使他的绝技得以传承。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转剧本的书写方式才都由“丑、旦”改为“男、女”了。旦角改丑角,也叫上装改下装,行话叫“解开罗裙带”。有人上装改了下装之后出了名,关东名丑、筱兰芝的搭档“程傻子”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他们以前唱上装时的名字都很好听,为了适应演丑角的要求,才改成这样的名字的。而一辈子没“解开罗裙带”的,在东北三省,只有筱兰芝一个人。

三、从乞丐走向大师的程喜发

程喜发,出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1965年去世,辽宁省辽中县人。著名二人转艺人。旦、丑双绝。

程喜发出身极为贫寒,从他记事的时候起,生母即因病去世,他跟着父亲和继母生活。父亲是一个给别人扛活的力工,因劳累过度,不久也去世了,程喜发只好跟着继母给人家放猪谋生。孤苦无依的程喜发不愿在家受气,只好加入到乞丐的行列。

乞丐帮里住满了各种各样靠卖唱卖艺要饭吃的人,打呱打板儿的、打沙拉鸡的、打哈拉巴的、打高粱杆子的、打烟袋锅子的、唱二人转的等。程喜发就是在这里学会了打竹板和唱小调。年轻的程喜发靠着这点学来的卖唱技艺,一边要饭一边卖艺到了黑龙江省海伦县。15岁时,程喜发在海伦遇上了二人转艺人杨德山,并拜其为师。

二人转传统的教授方式是“口传心授”的方式。程喜发不认识字,这种学戏方式对于他十分艰难。师父教了戏词儿,他害怕忘了,就躺在土炕上,眼睛瞪着屋子的顶棚,心里默默念叨着刚刚死记硬背住的戏词儿。每天晚上,师父杨德山上台演出的时候,他就坐在台下的角落里看身段和手势。等戏演完了,人群散尽以后,他就偷偷跑到月亮地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这样学个五六成,师父有时间再给他指点。就这样,程喜发随着师傅学会了《燕青卖线》、《华容道》、《阴功报》、《双锁山》等二人转的骨子大戏。不识字的程喜发依靠着死记硬背学会了这么多的戏文,这完全是靠着一种过人的毅力。

程喜发包头时(旦角)艺名“程凤喜”,唱丑时艺名“程傻子”。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吉林、辽宁及热河一带演唱,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肚囊宽,会的剧目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在抚顺、沈阳一带演出。程喜发会的剧目很多,如《王二姐思夫》、《灞桥挑袍》、《浔阳楼》、《武松打虎》、《杨七郎打擂》、《杨闹红要表》、《包公铡侄》、《白娘子诉功》及小曲《鸳鸯嫁老雕》等。

程喜发能唱近百种曲调,“十三嗨”最精。唱戏时注意解意,领着观众走,有一套艺术表演技巧。改唱丑以后,调和板非常瓷实,“口”、“相”俱佳,和包头配合默契。“蹦蹦皇后”筱兰芝说,他最佩服的艺人是程喜发,程喜发的板头好、肚囊宽。

1951年末,程喜发进入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民间艺术顾问,著有艺术回忆录《六十年来的二人转》。

四、二人转新“掌门人”赵本山

赵本山,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著名小品、东北二人转演员。在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上享有极高声望,被誉为“小品王”,曾经蝉联10余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欢迎作品奖”。创立有本山传媒集团,任董事长。集团业务包括电影、电视剧、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剧场等。近年来因大力提携新人、热衷慈善事业等义举而赢得广泛好评。

赵本山6岁时就开始跟二叔赵德明(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苦难的童年成了赵本山一生的财富,为其日后的小品、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岁时,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

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李忠堂与崔凯合作的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盲人张志,一举成名,获演出一等奖。当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拉场戏《大观灯》300余场,场场爆满,轰动东北三省。中国观众今天能享受到赵本山小品艺术,据说应该感谢的是姜昆。1987年,姜昆在辽宁铁岭偶然看到赵本山的一场演出,之后他极力向中央电视台导演推荐赵本山。

赵本山小品最大的语言特色首先是丰富、生动的口语,赵本山从二人转继承了一份重要的艺术遗产,这便是“说口”。他不但能准确掌握传统说口的节奏和韵律,还能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用现代词语以及乡村俚语创造出崭新的说口风格,语言节奏鲜明,十分上口,富有韵味,而且内含一种极富魅力的幽默感。他一张嘴便妙语成珠,最没效果的词儿到了他嘴里也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应,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

赵本山对二人转最大的贡献是提倡“绿色二人转”。所谓“绿色二人转”,就是将二人转中低俗、庸俗、恶俗的部分去掉,即净化脏口,将其优秀的一面留下来。只有将二人转净化和提升,走绿色道路,才能走上大舞台,让更多的观众喜欢它。赵本山的这一提议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好评,他所倡导的“绿色二人转”也正风风火火地转遍中国,走向世界。

第二节 二人转转坛趣闻

一、二人转艺人的拜师礼

二人转艺人拜师,程序有繁有简。据老艺人程喜发回忆,拜师很不易,师傅先品你三个月。 第一看你嗓音如何; 第二看你机灵与否;第三看你是否够材料,手脚直板板的不行; 第四还要看你的品行,品行是大事,要你三稳——手稳、脚稳、嘴稳。

师傅看你合格,才撒帖子请人。除各班的艺人来贺喜外,不在班上的单牌艺人也来随份子。摆上香堂,也是三炷香两支蜡。上香有说道:大圣佛殿上六十四炷,小圣佛殿上三十二炷。拜的师爷是庄王。拜师时有捧壶的,有入门师。入门师领你大点步子迈过门坎,这算进了祖师爷留下的门坎。然后拜祖认师。代笔师在一尺多长的毛头纸上写上某某几时入江湖门、谁捧壶、谁代笔等。然后吃喝两天。

捧壶要用泥壶,因为壶和江湖的“湖”同音,表示入了江湖。这是入门徒弟,有三灾八难,江湖人庇护你。

收头一个徒弟,叫“开门徒”,这是“头次开山”,三年以后打发徒弟下山,就算满徒。收最末一个徒弟,叫做“关门老兄弟”。还有认“过卖师”(过门师)的。有些唱手是自悟的,唱了很久没拜过师父,不算入江湖门,因此再认个师傅或师哥,这就叫认“过卖师”。也有虽然认过师傅,但还想跟某位老艺人学艺,就认个“干老”,其实明是“干老”,暗是“过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