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阅读中华国粹)
3155500000017

第17章 北京皮影戏

第一节老北京的驴皮影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北京皮影戏,自金代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的古老剧种。相传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和北郊农村,然后入城。皮影戏的黄金时代是在清初,当时的皮影戏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由于王公贵族偏嗜,各王府中均有影戏箱,致使皮影戏逐步兴盛起来,并流传到外地。康熙时期,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嘉庆初年(1796年~1800年)白莲教起事,并妄称以纸人纸马涂以人血即活,指挥驱使,兵源不绝。御史上秦称,影戏班拥有纸人纸马,诬影戏艺人为“悬灯匪”。于是下令搜捕,演员四散奔逃。其中著名艺人路广才逃回昌平躲避,饿死于山中。

1821年道光皇帝即位,白莲教案趋于平静,北京城内的影戏逐渐恢复。不久,河北滦州影进京,其唱腔新颖,表演生动,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因其东来,又落户于东四牌楼一带,故称“东派”,与西派并立。两派的区别在于:凡在西城或外城西部的影班属西派;设在东城或外城东部的影班属东派。由兰州经涿州而传入北京的,称涿州影,即西派影。由滦州或关外传入北京的,则是东派影戏,称滦州影。在演出节目时,西派是按师傅口传心授的内容演唱,没有文字剧本。东派演出时,则照本演唱,因此,易于流传后世。在唱腔上,西派大致与弋腔相近,由于流传地广,易受地方剧种影响。东派的唱腔则有自己的独立的影调。在演唱方法上,略有不同,西派在演唱时,是自然发音,不捏嗓。东派演唱时,旦角多用捏嗓,发音声细清脆。在影人制做上,西派多用牛皮,雕工较细,尺寸较大,不涂油。东派制作用驴皮,雕工较粗,影人尺寸较小,上桐油。在表演影人上,西派的表演动作粗犷简单,而东派影人的动作细腻灵巧。此外班社供奉的戏祖不同,过去西派影班供奉的是观音大士,东派影班则供奉孔子。

说到北京皮影东派,不得不提代表人物李脱尘(1880年~1939年)。他生于河北玉田县,曾是基督教的传教士。自幼在故乡受到滦州影戏的熏陶,对皮影戏极为爱好。后来辞去传教职务,辅助其父李昆的“庆民升班”,致力影戏表演和研究。他家藏影戏秘本百余种,多为外面难得一见的,如《三贤传》等本。同时还编了许多新影戏,如《庚子变乱记》、《大卫战胜克利亚》等戏。以影戏形式演出外国故事,也是他的创举。李脱尘在演出之余,四十年中,遍游华北各地,考察滦州影戏的状况,并编写了《滦州影戏小史》,对滦州影戏的始源、流传及艺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考证。首次提出滦州影戏创始人为明代的黄素志这一论点,为以后对滦州影戏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北京皮影戏西派代表是路家班。路家原籍东北,满族入关时他们“随龙进京”而由此定居。开始路广才跟随一位王姓皮影老艺人搭班学艺,继承了古老的皮影传统剧目与表演。后来自己招兵买马组建班子,其子路德成,继承父业,成立了“祥顺影戏班”,在北京各处公开演出,深受观众爱戴。路德成之子路福元更是酷爱皮影艺术,他不但较好地继承了先辈的艺术成就,而且有所发展。德成去世后福元在北京西四牌楼颁赏胡同又组建了“福顺影戏班”。这个戏班专应“大宅门儿”的堂会。路福元之子路宗有,从小受父辈的艺术熏陶,且天资聪慧,十多岁便参加其父的“福顺班”演出皮影,后由于各种原因自行组班,取名“德顺影戏班”,与其父领导的“福顺影戏班”分庭抗礼,展开了激烈的艺术竞争。他与京剧界人士往来甚密,遂将京剧唱腔吸收到影调中,别开生面。京剧名宿梅兰芳、尚小云常邀其至家中演出,经常听他演唱《樊金定骂城》、《六月雪》、《祭塔》、《琵琶缘》等影戏,对其演唱十分欣赏。此外,京剧演员刘鸿声学艺期间,曾到德顺皮影社参加幕后伴唱(后台叫“钻筒子”),使北京皮影能演出京剧剧目,如《二进宫》等,形成独特的风格。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了皮影艺术的长足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唱腔方面,德顺班广泛汲取了京剧、昆曲乃至大鼓等方面的艺术营养,集百家之长于一身,遂被人誉作“路派皮影”。路宗有由于演唱别具特色,还曾被邀灌制过唱片《夜宿花亭》,这在皮影艺术界也是极为罕见的事。

路宗有生五子,均从事皮影艺术,其中贡献最为卓著的当推三子路景达与四子路景平。路景达不仅擅长皮影演出,尤其擅长皮影雕刻。他刻制的影人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堪称鬼斧神工。北京皮影能延续至今,与路家班代代薪火相传不无关系。

第二节北京皮影戏的特点

北京皮影早年间大多用驴皮做。驴皮的韧性好,白净,雕刻起来不夹刀子,也容易上色。但现在的皮影人,大部分都是用牛皮来制作的。皮影造型设计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神态的塑造,注重人物着装在影人关节处连接的统一和衣饰冠戴的合理性。路景达创造性地将京剧脸谱融入皮影造型中,更多地借鉴了京剧戏装的造型图案。他的皮影造型典雅,色彩亮丽。

雕刻艺人首先得把皮影图样描摹到皮子上,然后在皮子下面垫上一块蜡版,用一把直刀按照皮子上画出的图样一刀一刀地雕刻。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讲究的是刻线,就像画工笔画那样,只不过画画是用笔,皮影是用刀子“画”。雕刻完成的皮影人经过着色、上漆、装订、安杆等步骤,一件皮影人就做好了。

东派滦州影戏脱胎于高腔,前四五十年还用高腔白口,不过没有尖团字。旦角全用时装,做影戏人时就以当时的“头纂”为主。所以一看影戏人就知道是什么时期的产物。像乾隆、嘉庆时梳“元宝纂”,道光、咸丰时梳“瓢岔儿纂”,同治时梳“平三套”,光绪初年梳“卧龙船”,以后改“苏州撅”,再改“圆纂”,再改“十三盘”,再改“搭拉苏”,再改“桃儿式”,现在剪发改“飞机式”。

北京皮影戏的声腔吸收了昆曲、京剧、曲艺等地方剧、曲种的声腔、曲调,一段唱段中巧妙地融进多种声腔曲调,形成了北京皮影特有的声腔艺术特点。

影戏以“耍”为主,在纸帐下通过活动表现剧中情节。手法灵敏的能使皮人动作逼真。唱腔白口也十分讲究,影戏开场先念坐场诗两句或四句。戏的内容和角色的情绪分别选用八种腔调:“七字文”,不论多少句都是每句七个字,用平韵叫“正”,用仄韵叫“反”,反七字没有过板,拍节紧凑;“三赶七”,也有反正,格式是俩三字、俩四字、俩五字、俩六字、俩七字算为一式;“五字句”,也有反正,是不论多少句都是每句五字;“大金边”,格式是俩五字、俩三字、俩四字、单七字、俩三字;“小金边”,是俩五字、单七字。“六字头”,俩三字、单七字;“三字经”,完全是三字一句;“十字句”,完全是十字一句。

北京皮影戏的剧目主要是八大部:历史故事四大部为:《英烈春秋》、《背解红罗》、《四大名山》、《香莲帕》。神话故事四大部为:《白蛇传》、《混元盒》《西游记》、《小开山》。此外还有多部小戏。

解放后,北京皮影戏有所发发展,新排了一些剧目。1955年起,在天桥演出剧目有:《打口袋》、《大过会》、《金钱豹》、《哪叱闹海》、《无底洞》、《芭蕉扇》等。1964年排演现代戏《飞夺泸定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

现在在北京要看正宗的北京皮影戏,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北京皮影戏的主要传承者——北京皮影剧团虽然进行了很多发掘和整理工作,但资金和精力都有限制。和其他地区皮影戏一样,北京皮影戏也陷入了急需保护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