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阅读中华国粹)
3155500000021

第21章 其他各地特色皮影戏

我国皮影戏历史悠久,流传范围极广。在皮影戏发展的慢慢长途中,它与各地特色文化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使得我国的皮影戏的大花园绚丽多姿。流传下来特色皮影戏种类繁多,这里,我们选取几个做简单介绍。

一、台湾皮影戏

台湾皮影戏源于大陆,清代台湾南部皮影戏已相当兴盛。

台湾皮影戏属潮州皮影系统,一般传统雕刻的戏偶大概在八寸至一尺之间,包括桌椅、房屋、山水、楼阁、厅堂、植物背景等皆用牛皮雕制。戏中的人、物概以正侧面显影。台湾皮影戏所用的戏曲音乐称为潮调,因与道士作丧礼时的音乐很相似,一般人称之为“司公调”。台湾皮影戏保存了很多元、明南戏的剧目,现存剧本大约有三百本左右,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台湾皮影戏剧情多采自历史传说与民间轶事,皮影戏艺人通常在民众酬神或喜庆(如婚礼)时应邀演出。演出场地通常在寺庙前空地或请主住宅前庭。剧团人数一般在四至七人之间,但仅一人主演,一人助演,余者负责乐器伴奏及帮腔。目前台湾皮影戏团仅存高雄县境五团:大社乡的“东华皮影戏团”与“合兴皮影戏团”,冈山镇的“福德皮影戏团”,以及弥陀乡的“永兴乐皮影戏团”和“复兴阁皮影戏团”。

二、环县道情皮影戏

环县古称环州,它是正宗陇东道情的故乡,今属甘肃省庆阳市。据考证,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当时道教的武当派和佛教的少林派,为了反对蒙古族的统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渔鼓、简板、木鱼进入瓦肆游说,鼓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族侵略。这渔鼓、简板伴奏下的游说逐渐产生了早期的“道情”。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已有千年历史。道情皮影戏清末民初大盛,形成气候。经清末“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它与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水乳交融,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在的传播带。

环县道情皮影戏价值主要体现在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环县道情音乐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挑线操作神韵飘逸,栩栩如生。抒情曲调尤以“嘛”(又称帮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动情处,一唱众和,粗犷高亢,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气氛浓烈,娓娓动听。更令人叹服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完成男腔女调、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贯通。演唱念做,声情并茂,挑线操作,游刃有余;舞台场面,有条不紊;管弦丝竹,一锤定音。传唱的180余部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文化符号。现馆藏及民间流存的数千件清代皮影原件,构思奇妙、雕刻细腻逼真,有极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三、凌源皮影戏

凌源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山女神的故乡,因大凌河的源头而得名。凌源皮影戏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凌源存世影卷十分丰富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在参观凌源收藏的几千卷影卷时说:“凌源的影卷可为全国之最。”

凌源皮影戏被称作“以声带画”的傀儡艺术,皮影戏影人是固定脸谱的死片子,影戏中人物在特定场面的喜、怒、哀、乐、忧、伤、悲各种感情都是一个脸儿。所以这就要靠艺人唱、念来表达剧中人物的神情。要淋漓尽致地把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就需要“拿线”艺人(指影班中的主操影者)在演唱中能把帅将的威风、旦角的清雅、文生的儒雅、武生的遒劲、老生的苍劲、丑角的诙谐操纵得恰到好处。

凌源皮影的造型、用料、雕镂、色彩、装置、卷本与北方皮影类同,但因流传地域不同,受民歌、民间音乐、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凌源皮影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声腔音乐、演唱风格,地域特点十分明显。

四、四川皮影戏

四川皮影戏,即“灯影戏”。四川皮影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乾隆晚期。清朝中期,陕西人来川经商,陕西皮影也随之传入了四川。1851年到1853年,有一部分热爱川剧艺术和对皮影有研究兴趣的画家,配合当时成都有名的皮影雕刻家仲杰子和刘灯影,合作刻制了一套地道的四川皮影。他们借鉴了绵竹木版年画中门神的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和民间壁画、庙画用色规律,也吸取蜀锦、蜀绣、民间剪纸和印染中诸如水、云、龙、凤、花、鸟、虫、草等各类纹饰,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从而使得四川皮影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川皮影清代极盛,分东西两路。东路在川东川北地区,被称作“川北灯影”;西路主要分布于成都地区,为“成都灯影”,是四川皮影的典型代表。

(一)成都灯影

成都灯影是四川皮影戏中最具地方特色、最具代表的类型。民国时期清朝遗老周询说:“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造型上,成都灯影流行大影儿,高可达80厘米,造型大气是最醒目的标志。成都皮影全身共分14个关节,头部可插进脖颈上用细铁丝缠绕的皮圈内,其余关节用细麻绳连结。一个穿戴整齐的影人分3段:帽、头(统称“梢子”)、衣履(称为“把子”)。成都皮影的关节和分段比北方皮影多,比例匀称,改用软须软发,这一改动为影偶操纵技巧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雕刻和装饰图案上,成都皮影既仿照川剧,又吸收和采用了“蜀锦”和”蜀绣”上面的花纹,采用透雕技术,使得线条优美,色彩悦目。在脸谱造型上,成都皮影前额突出成弧形,下巴曲圆,脸部显得比较丰满,这与北方皮影有很大差别。

(二)川北灯影

川北灯影又分为“土灯影”和“陕灯影”。

土灯影顾名思义是川北土生灯影。影偶长约一尺五六,脸谱以阴纹为主。造型较粗笨,雕工较粗糙,人物头上是光头,和木偶、大戏一样,演出时临时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演唱时,生、旦、净、末、丑一人唱一角,走影子由另人担任。乐队还要七、八人。所以一个戏班人数在十六、七人以上。土灯影大多流传于南充、广元、合川的沿嘉陵江流域一带。

陕灯影又称“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相传,清乾隆年间,陕西渭南地区有一杨姓皮影艺人来到川北。川北灯影在造型和形制上和北方皮影相近。脸谱以阳刻为主,透光明朗,映在灯光照射的纱幕上,丝毫毕现。然而在唱腔上都仍是川剧唱腔,并且是自提自唱。演出活动自产生以来,一直活跃在沿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部、西充、南充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