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阅读中华国粹)
3155500000020

第20章 陆丰皮影戏

第一节陆丰皮影戏的历史

陆丰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碣石湾畔,南濒南海,毗邻港澳,著名的陆丰皮影就栖身于这座小城。

陆丰皮影戏在民间俗称皮猴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闽南的泉州是当时东方的第一大港,水路与临安、温州往来频繁,南宋的“南外宗正司”又迁来泉州,在这里居住的宗室,起初三百多人,后增至三千多人。相传影戏就是由浙江传至闽南,南宋末期又由闽南移民带到现在的海陆丰地区。到了明代,影戏在现在的海陆丰地区已经颇为盛行,而且由于每个班社只有三几个人,道具便于携带,灵活机动,很早便深入农村。据记载,嘉靖时,“穷乡僻壤,地瘠民贫,每届神诞,多聘木头戏、皮影戏,盖其戏金每夜仅三、二两白银,殷富人家喜庆寿诞,亦乐雇入庭院,以待亲朋宾客而添热闹者。”明万历年间,闽南漳浦县陈天隐移居海丰县坊廓都将军池村(今陆丰市内湖镇内湖村)后,创办皮影戏班。到了明代末期,内湖、南塘、甲西、东海、碣石等地也有了影戏班社。

清初,其他地方的影戏班遭到大劫,但地处偏僻的陆丰却未受波及。至清末,影戏班社增至二十多个。民国初年,陆丰影戏界中出了有“功夫真本,任考不倒”之誉的著名艺人陈乃月。20世纪二三十年代,蔡娘盼、蔡强(人称“皮猴强”)、卓勤、陈炎(人称陈先生)、陈宗尧、王兴(人称“皮猴兴”)等艺人也享有盛名。其后,还涌现了蔡娘仔、卓幼儿、陈祖德、王怀、卓智伍等著名艺人。但自1937年日寇侵华,尤其是1943年大饥荒,卓勤等好些著名艺人饿死,皮影戏此后日渐式微。到建国前,只剩下两个活动不经常的班社。

新中国成立后,陆丰于1957年成立皮影剧团,又吸收了蔡娘仔、卓幼儿、王怀、卓智伍、卓顺意等民间艺人为主要艺术骨干。剧团既继承了解放前的传统技艺,还在绘画、雕刻、制作、表演、音乐、舞台技艺、编剧等方面进行创新。陆丰皮影戏使用海、陆丰方言,演出白字戏的剧目,唱的是白字戏的曲调。在努力发挥本身影戏特长的基础上,博取湖南、河北、黑龙江、北京等地皮影戏艺术之所长,并且吸收动画电影的长处,多方运用现代音响和灯光照明的某些成果,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在积极探索运用皮影戏去反映现实生活,努力编演适合少年儿童观赏的节目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演剧目如《鸡与蛇》、《龟兔赛跑》、《飞天》、《鸡斗》等广受好评。

目前,陆丰皮影戏处在历史的低谷中,演员缺乏,市场低迷。2006年5月20日,陆丰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节陆丰皮影戏的特点

陆丰皮影的影人、影景以牛皮或纸皮制作,一般细皮用于女性或儿童,粗皮用于武将或莽汉。影人高约六寸,五官轮廓分明,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关节手脚活动灵活,眼睛能转动,口可开合。皮影着色后,为了颜色不至脱落和增加透明度,画完后的皮影须罩上一层清漆。制作影人、影景运用錾刀、雕刀等工具技法,先用錾刀錾出轮廓,后用雕刀加以修饰。旦角两臂采用布帛制作构成水袖,使动作柔和而多变。人物形象的设计是有一定程式的,如武生饰武生巾,将军为扎巾,元帅戴冲天盔,丞相穿相貂,文官着板吉;男子按年龄分无须、短须和三髯等。

一个皮影班的皮影人物,常常皮影头像有一两千个,而皮影身体只有几百个。演出时,根据剧情需要,只要将不同的头像插到不同身份的躯干上即可,行话叫做“一个身体七个头”。不过与其他地区皮影不同的是女性头像一般是不换的。

陆丰皮影每到一个新地方演出,有“洗钗”之类的“净场”习俗和开场戏《搬仙》的演出。“净场”时,所有观众都必须先暂时退出观看场地,由演出的主持人桀鸡、燃放爆竹。艺人在后台大敲锣鼓等以示驱邪,之后才允许观众入场。《搬仙》是开台例戏,演出吉祥戏,如“跳加官”、“跳三仙”(福、禄、寿)等,本来以正字表演,现在改为念白字。

一个名为“大头坎”的角色是陆丰皮影的一个特点,“大头坎”头颅奇大,前额突出,后脑拖一条发辫、着马褂,貌似绅士。《搬仙》之后,“大头坎”出台念一段顺口溜。顺口溜以当地乡约乡规为内容,语多诙谐,表演滑稽。这一特殊小插曲未见于其他剧种,是陆丰皮影艺人的创造。这一节目在后来的演出中往往被省略。

陆丰皮影演出的剧目相当丰富,可以连续演七十多天而不重复,著名的传统剧目有《高文举》、《祝英台》、《秦雪梅》、《吕碧英》四大连戏;还有《三十六变》、《桃花过渡》、《珍珠记》、《杜十娘》、《波月洞》、《李彦荣认妻》等几十个剧目。剧目以唱白字戏为主要曲调,拉腔唱“啊咿嗳”,以福佬方言(闽南语系)道白、演唱,唱腔结构为曲牌联缀体,常常运用滚唱、滚白。曲牌中有四朝元、下山虎、驻云飞、锁南枝、红纳袄等。唱腔中也有一些民歌小调,但其主体是正字戏大板曲的“易语而歌”。它行腔高亢,具有一唱众和的特点。间奏采用民间音乐的“弦诗”,武打戏的伴奏运用正字戏的昆牌子,唱腔间乐与白字戏相同。操纵表演有“生对眉”、“旦对脐”、“净对肩”的动作规范。一般由一人至二人包演(操作)一台角色,表演者边唱边操作,把多个不同性格的角色表现出来。剧目不同,表演就不同,有的以唱腔取胜,婉转细腻;有的以表演取胜,粗犷生动,变幻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