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阅读中华国粹)
3155500000019

第19章 海宁皮影戏

第一节海宁皮影戏简史

江南的皮影戏(俗称南派)以东南沿海诸省市为代表,其中浙江的海宁、桐乡流传较广,这里的皮影戏被称为海宁皮影戏。据专家论证,现存的海宁皮影戏是南宋皮影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江南皮影戏的“活化石”。

靖康之变,宋朝皇室室南迁临安。作为宫闱娱乐不可或缺的皮影戏,也随之南下,并迅即在偏安之地盛行起来。此时临安曾出现过“绘革社”,专门为皮影人物制作造型。当时南北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江南皮影戏。南派皮影渐渐地发展成不同于北方镂空雕刻而重彩绘少雕镂的,具有江南特色的“绘革派”。

海宁接壤杭州,车船往来十分方便,皮影戏很快便传入海宁境内。临安皮影戏传入海宁后,很快便向农村扩散开来,当即被民众接受,成了海宁的“大戏”。一时之间,皮影戏成了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必备节目。海宁自古便是本是蚕桑丝绸之地,村民视养蚕为神事,有祈蚕神求蚕花的风俗。皮影戏班为迎合蚕农所愿,很快成为“蚕花班”,上演“蚕花戏”,一时成为盛事。除了蚕花戏,还有暖房戏、平安戏等等,大凡遇到什么大事、节庆都要上演一番,剧目有《封神榜》、《水浒》、《三国》、《西厢记》、《闹龙宫》、《火焰山》等。据海宁地方志记载:清代的三代相国陈元龙大学士,就在自己家中专门养了个皮影戏班,闲暇时家人就聚在一起观看皮影戏。在民间,一些大户人家会在不同的庆典里请皮影戏班去演出。根据东家的要求,在小孩满月摆酒时演“满月戏”;到了周岁时演“周岁戏”;新人结婚前要演“暖床戏”;为祈求蚕桑获得丰收要演“桑花戏”;给老人做寿要演“福寿戏”;求神拜神要演“还愿戏”;造房上梁要演“上梁戏”;就连乡里发现偷盗查获后还要演“禁格戏”。一些茶楼酒馆更是长年都有皮影戏的演出。从宋代一路走来,到清末时海宁皮影戏在江、浙、沪一带已相当有名。最盛时,民间的皮影戏班子有五六十个,艺人多达五六百人,有些优秀戏班子甚至还进宫专门为皇帝献过艺。

嘉庆年间清廷在全国禁演皮影戏,浙江的皮影戏由于杨叙珍的努力,在海宁躲过了一劫,后成为一枝独传。海宁皮影戏的第一个戏班由杨叙珍于同治、光绪年间创办。自从杨叙珍创立了第一个海宁皮影戏班后,海宁的皮影戏班逐渐繁衍发展。全盛的清末和民国时期,海宁境内有14个皮影戏班。

杨叙珍当时收的两个徒弟郎阿六、郎阿春,他们均为斜桥人。通过这两个徒弟的传承,后来在斜桥形成了著名的“郎家影戏班”。“郎家班”皮影戏始创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是由当时十里八乡赫赫有名皮影高手郎阿春组建的。最盛时,郎家班有数套皮影戏班,艺人达数十人之多,一只“郎”字灯笼挂遍了江南的大小乡镇。

20世纪中叶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宁皮影戏逐渐走向衰落。虽然这中间,还成立了浙江皮影剧团,使海宁皮影戏一度回归杭州,但好景不长。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在海宁斜桥名气已经很大的著名“剪纸王”王钱松的动员下,海宁仅剩的8个老艺人又重新撑起了皮影戏这杆旗帜。在王钱松的提议下,这些老艺人还恢复了“郎家班”的名号。重建“郎家班”的八个老艺人中,“郎家班”传人郎自立因遭车祸已经与世长辞。剩下的几位平均年龄都快80岁了。老艺人王钱松仍然为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到处奔走,联系学校,传授皮影艺术。老艺人的努力终于有了回馈。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宁皮影戏已被列入其中。已经走过了近八百个春秋的海宁皮影戏有望得到延续和新发展。

第二节海宁皮影的制作与表演

一、海宁皮影的造型

在海宁一带皮影戏已流传了近八百年的岁月,早已与当地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结合在一起了。当地人称“皮影戏”为“羊皮戏”,因最早的影人以“素纸雕镂”,所以在民间又被称为“纸人”或“纸人头戏”。后来采用脱毛去脂的生羊皮做影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羊皮戏”。海宁皮影影人没有如同北方皮影般采用牛皮或驴皮制作,因南方少有牛、驴,而杭嘉湖一带是盛产湖羊,所以用羊皮制作皮影。

海宁皮影的主要制作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海宁影人多为侧身平面彩绘造型,整个影人通常由头部、上身、上臂、下臂、大腿、小腿六部分组成,如有需要还可加一对上下臂。通常身体除特定人物外均可通用,只需将头部替换即可。

海宁影人脸谱造型颇具特色。其脸谱既接近于京剧,又不同于京剧。它按忠奸贤义的不同性格,喜怒哀乐的不同表情来加以夸张、塑造。为了符合剧情发展,适应操作上的艺术需要,有时候同一个人物要换几次头面。

在演戏时除人物外还必须配置花鸟鱼虫、树石日月、亭台楼阁、桌椅器皿、车船马轿、龙凤百兽等等,名堂颇多,但影人加上各种演出道具顶多两只小箱即可装下。这很适合走村串户的表演特点。

海宁皮影的制作与其他地区皮影制作一样较为复杂,前后共有数十道工序。先要选材,皮影的材料采用羊皮,经去毛、刮挺、去脂后拉紧晒干;然后画稿,即按照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再将设计好的画稿拷贝到经加工过的皮上,并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服装施以不同的色彩,一个人物就是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为了颜色不脱落和增加透明度,画完后的皮影还须罩上一层清漆。由于皮影人物的制作是肢解完成的,因此最后须将身体各部位用线缝接,并在背后装上翎管,套进竹签棒。一个人物最少须两根签棒,动作复杂的形体则多达六七根。现有新制皮影均为斜桥剪纸艺人王钱松所制。

二、海宁皮影的表演

在表演海宁皮影戏的时候,艺人通过两根以上的竹签,在一块白色的小银幕背后操作着影人,通过强光的照射,影人变得通体透明,色泽鲜艳夺目,艺人用竹签棒调度人物的多种动态,使这些皮制的影人个个栩栩如生。根据表演剧目的需要,除后场伴奏人员之外,前场操纵影人的艺人少则二人,多则七八人。

南宋初,皮影戏刚传人海宁时,唱腔比较简单,唱腔声乐为“弋阳腔”和“海盐腔”两大声腔。弋阳腔专唱武打戏,海盐腔专唱文场戏,既有高亢粗放,又有优美抒情。

海宁皮影戏后来受昆腔和江南丝竹影响,形成自己的曲调。海宁皮影戏的曲调有三个系统:一是乱弹。它高亢激越,一般用于开台戏和武打戏,用板胡、二胡伴奏为主,其主腔为三五七、文二凡、武二凡、文三凡、武三凡、回龙、叫王龙等。二是高腔。它幽美姻雅,一般用于抒情叙述的正本戏,用笛子、二胡伴奏。其声腔有长腔、日出扶桑、深深下拜、上上楼、十八板、当头君官等。三是曲牌,包括锣鼓,用于特定环境的专用乐曲,有艳阳天、太极阴阻、祥云万道、倒地煞等。整个音乐曲牌曲调近百种,现在仅保留了四十余种。

海宁皮影戏的剧目丰富,大戏小戏、文戏武戏,有近三百个剧目。好多剧目是其他剧种没有的,如《聚宝盆》、《后玉婿蜒》等。由于过去皮影戏剧目系老师父口传,一般艺人只能演二三十个热门戏,故剧目失传较多。现已搜集到的剧目243个,其中正本戏78个,开台折子戏16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