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一阵沉默,任新民没有吭声。周总理走到他的身边,问道:“新民同志有什么意见?”
任新民这才缓缓说道:“我们已经准备装安全自毁系统了,即使不装这个系统,卫星在大气层里也会自行烧毁。如果装这个自毁系统,可能会误炸卫星,究竟装还是不装,请中央决定。”
“哦,你是这个意见。”周总理说:“我立即向毛主席汇报,你们明天回基地前答复你们。”
最后,中央的意见是不装安全自毁系统。
4月21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扶摇直上,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月28日,在北京五十七中学任教导主任的虞霜琴接到同事的传话:“刚才有你爱人的一个电话,号码在这里。”
虞霜琴吃了一惊,好长时间没有老伴的消息,也不知道他在忙些什么。她赶快拨通电话,听到任新民沙哑的声音:“我住在大木仓胡同的总参招待所,你快来一趟。”
虞霜琴倒了几回车,找到大木仓胡同。一进门,又是一惊,坐在沙发上的老伴又瘦又黑又脏,好像一下苍老了十年。
任新民疲惫不堪,他说:“我刚从基地回来,你看我还穿着冬天的衣服呢,你得给我换换季啊!”
虞霜琴明白了,老伴是去发射卫星了。她叮嘱道:“你先洗澡,我马上回去给你拿春天的衣服。”
在欢度“五一”劳动节的联欢晚会上,周恩来把邀请上天安门的钱学森、任新民、孙家栋等17位卫星发射功臣介绍给毛泽东,他指着任新民说:“他就是我们放卫星的人。”毛泽东紧握着任新民的手赞叹道:“了不起啊,了不起!”周恩来还特别把任新民介绍给西哈努克亲王,亲王殿下惊奇地瞪大眼睛,这位放卫星的大科学家怎么这样普普通通,没有一点气宇轩昂的样子呀。
八、“331工程”与氢氧发动机
1975年6月,中央任命任新民为七机部副部长。他参与组织领导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三次发射返回式卫星的研制、生产和飞行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任新民作为发射首区的技术总指挥,在酒泉发射指挥中心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密切注视着指挥大厅里电视屏幕上各种参数的变化,直至我国远程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当新闻记者追踪采访时,老人家已悄然离开指挥大厅,回到住处思考着下一个航天目标了。
任新民被航天人称为航天“总总师”,是从他1979年被任命为第一个航天大工程——中国卫星通信工程——代号“331工程”上马开始的,整个工程包括了运载火箭、通信卫星、发射场、测控、地面通信应用五大系统,涉及上千个部门,数万之众。
每个系统都有院士级着名专家任总设计师,如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是谢光选院士、通信卫星总设计师是孙家栋院士后来是戚发轫院士,而任新民担任了这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所以人们称他“总总师”。他肩上担子之繁重不言而喻,其中争议最大的是要不要采用氢氧发动机。
早在60年代中期,担任液体发动机研究所所长时,根据国外动力装置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任新民就组织少数科技人员开展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预研工作。“331工程”立项后,他作为分管技术工作的副部长,一直领导和关注该工程的运载火箭研制。
特别是在第三级采用常规推进剂(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还是采用低温高能推进剂(液氢和液氧)两个技术方案的论证中,他申明自己的见解:“尽管氢氧方案的关键技术多,难度比较大,工作量大,研制周期长,但能提高运载能力,且又是今后航天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这个台阶迟早得上。而且我们已具备了初步的技术条件与设施设备条件,经过努力是可以突破这一技术关键的,我们应知难而进。”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力争,最后领导决定发射通信卫星的运载火箭第三级采用液氢液氧为第一方案,并将这一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三号”。
氢氧发动机的研制试验极为艰难曲折,要攻克一个个技术上的“明堡暗碉”。液氢是-253℃,一般的容器都不能使用,液氧是-183℃,也是低温材料。当时,大家对液氢都比较害怕,因为液氢极容易起火、爆炸。1978年,氢氧发动机首次操作。由于违章操作,10人受伤,首次试验失败。“331工程”的领导者信心受挫,在上报国防科工委审批的机要稿中,把常规发动机改为第一方案,氢氧发动机列为另一方案。
此时任新民正在日本访问,闻讯后连夜从日本回国。最后,他力排众议,力主把氢氧发动机列为第一方案。作为技术总指挥,他能在艰难险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动摇,极大地鼓舞了航天人的士气。他身先士卒,亲自分析研究试验数据,现场查看实物,审阅设计图纸,查阅国内外有关的技术资料,亲自提出或与其他科技人员一起讨论,确定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多种技术难题终得解决。1983年5月,氢氧发动机全系统试车成功。
1983年底,任新民带队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翌年1月29日,第一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携带“东方红2号”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在二次点火后的3秒钟燃烧室压力开始下降,并迅速下降为零,火箭只把卫星送到远地点6480公里的小椭圆停泊轨道上,未到达同步轨道。既定目标没有完成,意味着发射失败。全国人民一直都在关注“东方红2号”的发射,但发射却失败了,问题就出在氢氧发动机上。不少同事开始质疑,氢氧发动机难题并没有攻克,采用氢氧发动机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争论再次开始。
氢氧发动机是在任新民的坚持下研制的,而现在却成为发射失败的主因。他非常失望和难过,精神压力自不消说,但更多的是不甘心。他坚持认为氢氧发动机这个技术难题可以攻克,而且对中国航天事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任新民承受住了各种压力与非议,查看遥测、外测等飞行试验数据,分析故障原因。他苦思冥想,觉得应该增加液氢流量,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他的最终结论是,新研制的氢氧发动机经过这次考验,证明基本是成功的,只是由于液氢供应不足,才造成功亏一篑。他立下军令状,下一次一定成功,同时提出增加液氢旁路系统的重要改进措施。在张爱萍将军的支持下,任新民积极组织第二次研制和发射工作。